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还产有白果、香榧、柿饼、杏仁、意仁米、芡实、莲子等干果,除白果外,多数以产地供销社收购为主,省不作统计。
一、白果
安徽白果生产起源较早,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有诗曰:“鸭脚(白果的别称)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白果主要产于宁国、宣城、太平、歙县、金寨、岳西、潜山、舒城、绩溪、青阳等地。50年代初,全省年产量为50吨。60~70年代,100~150吨左右。
1955年,供销社始收购白果,次年列为省管商品。1957年,省人民委员会规定白果为二类统购商品,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由供销社独家经营。1980年起,白果实行议购议销,供销社收购量下降。
白果因其商品量少,主要用于医药。省外主要销往上海、江苏等大城市,每年也有一定数量出口香港、澳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1965~1987年安徽白果购销数量见表5—2—8。
1965~1987年安徽省白果购销统计表
表5—2—8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5年47.8吨、1958年75.5吨、1959年53.4吨、1960年32.1吨、1961年55.2吨、1962年78.1吨、1963年150吨、1964年57.4吨、1966年32.6吨。
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白果质量标准:身干,白色、肉厚,不霉烂、无杂质、虫蛀。
二、香榧
安徽香榧的种植历史已有千余年。宋淳熙二年(1175年)《新安志》载:“披子(香榧的古称)小而美,出于黟?”。清嘉庆年间《黟县志》也有:“榧,一名赤果,一名玉山果”,“出十二都大星者佳,壳薄心实,香美异常,一树可下数十斛。”香榧子主要分布于黟县、休宁、歙县、泾县、宁国、宣城、太平等地。以黟县香榧品质最佳。建国初,全省香榧子产量12.5吨。之后,生产虽有所发展,但增产幅度很小。1987年达168.5吨。
1956年起,香榧子为省管商品,由县供销社经营。全省年收购量100~150吨。1980年改为议购议销。香榧子历史流向为上海、南京、杭州一带。杭州市著名香榧子制品,部分原料取自皖南。香榧子也略有出口。
香榧子颗粒中型而略长,两头尖,壳面洁净光亮,有浅纵皱纹,仁衣深褐色,仁肉黄白而饱满。根据颗粒大小分成大子(木榧)、小子(香榧)两种,以小子为佳。常见的品种有小圆榧、圆榧、米榧、小米榧、长榧、木榧、转筋榧等。1965年,省供销社规定香榧子质量标准:身干,籽粒饱满,无虫蛀、霉变、杂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