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其它干果
安徽还产有白果、香榧、柿饼、杏仁、意仁米、芡实、莲子等干果,除白果外,多数以产地供销社收购为主,省不作统计。 一、白果 安徽白果生产起源较早,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有诗曰:“鸭脚(白果的别称)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白果主要产于宁国、宣城、太平、歙县、金寨、岳西、潜山、舒城、绩溪、青阳等地。50年代初,全省年产量为50吨。60~70年代,100~150吨左右。 1955年,供销社始收购白果,次年列为省管商品。1957年,省人民委员会规定白果为二类统购商品,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由供销社独家经营。1980年起,白果实行议购议销,供销社收购量下降。 白果因其商品量少,主要用于医药。省外主要销往上海、江苏等大城市,每年也有一定数量出口香港、澳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1965~1987年安徽白果购销数量见表5—2—8。 1965~1987年安徽省白果购销统计表 表5—2—8单位:吨 ![]() ![]() 注:国内纯购进,1955年47.8吨、1958年75.5吨、1959年53.4吨、1960年32.1吨、1961年55.2吨、1962年78.1吨、1963年150吨、1964年57.4吨、1966年32.6吨。 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白果质量标准:身干,白色、肉厚,不霉烂、无杂质、虫蛀。 二、香榧 安徽香榧的种植历史已有千余年。宋淳熙二年(1175年)《新安志》载:“披子(香榧的古称)小而美,出于黟?”。清嘉庆年间《黟县志》也有:“榧,一名赤果,一名玉山果”,“出十二都大星者佳,壳薄心实,香美异常,一树可下数十斛。”香榧子主要分布于黟县、休宁、歙县、泾县、宁国、宣城、太平等地。以黟县香榧品质最佳。建国初,全省香榧子产量12.5吨。之后,生产虽有所发展,但增产幅度很小。1987年达168.5吨。 1956年起,香榧子为省管商品,由县供销社经营。全省年收购量100~150吨。1980年改为议购议销。香榧子历史流向为上海、南京、杭州一带。杭州市著名香榧子制品,部分原料取自皖南。香榧子也略有出口。 香榧子颗粒中型而略长,两头尖,壳面洁净光亮,有浅纵皱纹,仁衣深褐色,仁肉黄白而饱满。根据颗粒大小分成大子(木榧)、小子(香榧)两种,以小子为佳。常见的品种有小圆榧、圆榧、米榧、小米榧、长榧、木榧、转筋榧等。1965年,省供销社规定香榧子质量标准:身干,籽粒饱满,无虫蛀、霉变、杂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