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板栗
1951年起,供销社始收购板栗。由于板栗不易储存,70年代以前,收购后必须赶快调出,故采用以销定购方法进行收购,收购量一直徘徊不前。1970年后,出口增加,收购相应增加。80年代后,社队、农民自销量增加,不少地区外贸部门也参于收购,供销社收购出现不稳定趋势。
安徽板栗以其上市早、品质好赢得了中外市场。历来主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省内各地,尤其以中秋节前的栗子格外价高、抢手。1959年起,板栗出口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67~1988年板栗购销数量见表5—2—6。
1967~1988年安徽省板栗购销统计表
表5—2—6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1年3.8吨、1952年223.5吨、1953年350.9吨、1954年484.2吨、1955年636.9吨、1956年599.7吨、1957年604.4吨、1958年668吨、1959年551.8吨、1960年458.4吨、1961年103.9吨、1962年263.5吨、1963年378.6吨、1964年754.5吨、1966年733.5吨。
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板栗质量标准:个大,均匀,成熟,色泽正常,籽粒饱满,洁净,无霉烂、变质、虫蛀、杂质,破碎率不超过1%。
二、山核桃
1955年,供销社始收购山核桃。是年,仅宁国县收购66.1吨。由于产量小,收购量也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有所发展,收购量也持续增加。
山核桃历来供不应求。除销本省外,还大量销往全国各地。1980年起,外调数量持续增加。1971~1988年安徽山核桃购销数量见表5—2—7。
1971~1988年安徽省山核桃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2—7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8年195.6吨、1959年203.9吨、1960年107.4吨、1961年48.8吨、1962年123.6吨、1963年190.1吨、1964年472.4吨、1966年350.8吨、1970年169.8吨。
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山核桃质量标准:身干,籽粒饱满,空壳不超过2%,无虫蛀、霉变、油籽。




上一篇:第三节 瓜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