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瓜子
一、黑瓜子 【产区】 安徽是中、小片黑瓜子的集中产地,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据光绪《凤阳府志》载:“临淮乡产瓜子,夏末秋初,由商旅收买外销。” 黑瓜子主产于嘉山、凤阳、六安、寿县、滁县、来安、霍邱、肥东、灵璧、泗县、宿松等地。1952年,全省黑瓜子产量750吨。60~70年代,每年全省种植籽瓜面积5~8万亩,黑瓜子产量2000~250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扩大,每年全省种植籽瓜15~20万亩,年产黑瓜子7500~8000吨。1986年后,来自西北的大片瓜子,给安徽瓜子生产以巨大冲击,种植面积下降,每年8~10万亩,产量3000~4000吨。 【购销】 1956年起,黑瓜子列为省管商品。1957年,省人民委员会规定,黑瓜子为二类商品,由供销社独家经营。1962年,省供销社决定对黑瓜子进行换购,每收购50公斤,供应2条香烟,10尺布票。1965年,每收购50公斤大片黑瓜子,奖售化肥12.5公斤,棉布2市尺;中片瓜子奖售化肥10公斤,棉布1市尺;小片瓜子奖售化肥7.5公斤。至1982年改为议购议销。 1951年,供销社始收购黑瓜子。1956年,籽瓜减产,瓜子收购量下降。1964年,省供销社将黑瓜子收购价上调14.03%,收购量有所上升。之后,由于极左路线干扰,生产下降。1978年,生产形势开始好转,收购量增加。1982年起,由于瓜子加工业兴起,促进了黑瓜子的生产,连续四年收购量在5000吨以上。1986年,黑瓜子“百家”经营,各业争购,因销路不畅,收购减少。 黑瓜子省外调入主要来自东、西北各省,其瓜子称大片。80年代以后,调入量增加。 销售苏州“采芝斋”等老字号食品店长期采用本省黑瓜子取仁,其特点是肉厚、壳薄,出仁率高,香味浓郁。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至今仍有食用安徽黑瓜子的习惯。1978年后,全省黑瓜子调出量也逐渐增加。 1959年起,黑瓜子开始向港、澳及东南亚出口。1965~1988年黑瓜子购销数量见表5—2—3。 1965~1988年安徽省黑瓜子购销统计表 表5—2—3单位:吨 ![]() 注:1951年国内纯购进72.8吨、1952年426.2吨、1953年309.2吨、1954年42.6吨、1955年879.7吨、1956年138.6吨、1957年186.7吨、1958年534.5吨、1959年599.5吨、1960年151.4吨、1961年23.2吨、1962年57.6吨、1963年184.4吨、1964年312.7吨、1966年901.9吨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黑瓜子质量标准:身干,片大,均匀,仁足,黑片,白心,面平,无霉烂变质,不孕粒不超过2%,畸形不超过5%,杂质不超过0.5%。 【加工】 1980年前,黑瓜子各地基本是收生卖生,货源十分紧俏,城市只能供应特需。1981年起,炒货业蓬勃发展,产品由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常年生产,由地产地销的小商品发展到具有全国性影响、相当规模的拳头商品,全省加工量逐年增加。是年,产量为250吨。1985年猛增到3万余吨。 供销社系统黑瓜子加工制品的生产单位为各省辖市果品公司。已注册的牌号为:芜湖市果品公司迎春牌,合肥市果品公司逍遥津牌,安庆市果品公司快乐牌,铜陵市供销社凤丹瓜子厂凤丹牌,蚌埠市果品公司珍珠牌。 黑瓜子加工方法为炒制、煮制两大类。炒制:采用大锅小炒、高温急炒的方法,即每锅1.5公斤加砂用旺火炒20~30分钟,取出蘸卤后,拌各种不同配料,便成奶油、椒盐、玫瑰、香草、薄荷、咖哩等不同风格的瓜子。卤料配制:每百公斤黑瓜子,需食盐5公斤,八角0.025公斤,桂皮0.02公斤,良姜0.05公斤,甘草0.03公斤,茴香0.01公斤,白芍、丹皮、糖精、明矾等适量。将配料下锅用清水煮沸后转微火。卤汁保持在微沸状态备用。煮制:用五香等作料配制煮液,加入瓜子中煮4个小时,然后烘干或炕干便成五香、酱油等各种瓜子。1988年10月,省标准计量局以皖B/GX 07—88批准发布了《熟制黑瓜子》省标准。迎春牌、逍遥津牌、快乐牌、凤丹牌瓜子在部、省瓜子评选中曾多次获奖,详见表5—2—4。 1985年、1988年安徽产黑瓜子获奖情况统计表 表5—2—4 ![]() 安徽黑瓜子加工制品热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迎春瓜子还在北京、上海、武汉、衡阳设立了四个分公司。1986年,成立了以迎春瓜子为龙头,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32个企业联合组成的全国迎春瓜子集团。 二、白瓜子 【产区】 白瓜子,产地遍及全省,主要产区为临泉、阜阳、阜南、宿县、六安等地。1950年,全省白瓜子产量750吨。之后,一般年份,产量为500~800吨。1986年后,白瓜子市场转畅,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全省约产2500~3000吨。 【购销】 1952年起,供销社收购白瓜子。1986年因炒货业加工品种扩大,市场转向白瓜子,收购量骤增。1959年,白瓜子始出口苏联、东欧及东南亚各国,1962年,为增加出口货源,省供销社、外贸局决定对白瓜子实行换购,每收购50公斤白瓜子,供应香烟8.2条;1964年改为10条。1965~1988年安徽省白瓜子购销数量见表5—2—5。 1965~1988年安徽省白瓜子购销统计表 表5—2—5单位:吨 ![]() ![]() 注:国内纯购进1952年0.1吨、1953年11.9吨、1956年91.2吨、1957年388.3吨、1958年107.2吨、1959年67.4吨、1960年54吨、1961年33.0吨、1962年83.6吨、1963年36.3吨、1964年153.8吨、1966年184吨。 1964年,省供销社制定白瓜子质量标准:身干,片大,均匀,仁足,白色光板,面平,无霉烂变质、灰土,不孕粒不超过5%,畸形不超过3%。损伤率不超过1%,杂质不超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