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笋干
【产区】
安徽是笋干的主要产地之一,生产历史悠久,歙县的问政山笋闻名全国,南宋时就被誉为“贡笋”。据《徽州府志·物产》中抄录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志载:“笋,出问政山者,味尤佳。”
笋干由新鲜毛笋经煮熟、压榨、焙干而成,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成笋干、笋丝、笋衣、咸绿笋等,又有焙熄、肥挺、秃挺、条笋等品种。笋干分布于宁国、歙县、休宁、绩溪、泾县、黟县、祁门、金寨等地。50年代初,全省笋干年产量80吨左右。经各级供销社大力扶持,生产发展很快,1971年,产量635吨。1986年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花色品种,笋干产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达1921吨。
【购销】
建国初,笋干为供销社经营。1956年,划归国营商业。1963年重归供销社经营,被列为省管调(包括出口)商品。1964年起,由于笋干大量收购会破坏毛竹资源,故被列为有计划发展生产、有计划收购商品。笋干全省年收购量一般为150~200吨,宁国县收购量较大。除省内销售外,笋干还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1963~1988年宁国县笋干购销数量见表5—3—6。
1963~1988年宁国县笋干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3—6单位:吨

注:1955年收购量6.4吨、1956年51.6吨、1957年22.2吨、1958年71.7吨、1960年25.3吨、1962年19.8吨。
二、苔干菜
【产区】
苔干菜是涡阳县著名特产。清初,庙集(现义门集)即有培植。乾隆年间被纳入皇宫御宴,遂成贡品。旧时,只供少数达官富豪享用,到建国时,种植面积仅百亩,产量5吨。建国后,生产有所发展。1957年种植面积400亩,产量17.5吨。1978年1000亩,产量55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苔干菜生产得到很大发展。1988年,面积达5000亩,产量300吨。
苔干菜是由鲜苔菜加工制成的青绿色细长条干菜,于霜降时收获,经去叶、削皮、剥条,在太阳下挂晒于绳上,风吹1~2天即成。每百公斤鲜菜加工成品苔干菜7~8公斤。
【购销】
苔干菜以农民自销为主,供销社收购比重很小。因其色鲜、脆嫩、适口、产品独特而广受消费者喜爱,热销许多大中城市。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涡阳苔干菜荣获金牌奖。是年,出口港、澳、日本等地。
苔干菜按色泽、质量、长度分等分级扎把,要求用同等苔干捆扎,每把500克以内为好。
三、榨菜
榨菜主要从四川、浙江等地调入。1984年,榨菜由部管改为议购议销后,调入量减少。1975~1988年安徽榨菜调入量见表5—3—7。
1975~1988年安徽省榨莱调入数量统计表
表5—3—7单位: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