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山芋淀粉
一、产区 山芋淀粉为山芋粉丝、味精、葡萄糖等产品的原料,也是农村的一项主要副业。全省各地均有生产,以临泉、太和、界首、宿县、怀宁、郎溪、无为等地产量较大。每百公斤鲜山芋,淮北地区可加工干淀粉18公斤,江南地区15公斤。全省年产量一般在山芋粉丝之上。70年代,年产6万吨左右。80年代初发展到约13万吨。1984年起,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全省山芋种植减少,山芋淀粉产量下降。 二、购销 建国初,山芋淀粉为粮食部门经营,1962年划归供销社经营。1963年,山芋淀粉为三类物资,省供销社管购、销、调、存四项指标。由省站经营,县供销社组织,基层社收购。1974年,山芋淀粉交粮食部门经营。1980年,重归供销社经营。1982年,改为议购议销,实行多渠道经营。 60~70年代,山芋淀粉年收购量2.5~3万吨。1980年,重归供销社经营后,收购量迅速上升。1983年起,山芋淀粉实行多渠道经营,工业部门直接到产区收购。之后,不少工厂改变生产工艺,以粮食作原料取代山芋淀粉,加之供销社收购山芋淀粉质量把握不严,水份大,质量差,销售由畅转滞,收购量逐年下降。 山芋淀粉省内销售量较大,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等行业。每年还大量调往江苏、上海、福建等地,一般年份调出5000吨左右。1981~1988年安徽省山芋淀粉购销数量见表5—3—5。 1981~1988年安徽省山芋淀粉购销统计表 表5—3—5单位:吨 ![]() 注:1956年全省收购498.3吨、1957年241.1吨、1972年25550.6吨、1973年32811.9吨。 1980年,省供销社制定山芋淀粉质量标准:身干,色洁白,光滑细腻,颗粒状或小块状,无杂质(泥土、沙、杂草、渣),不碜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