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化肥购销沿革
安徽推广施用化学肥料始于20世纪40年代。据资料记载,民国35年(1946年),安徽省国民政府农林局调进首批化学肥料1167吨,按交通情形分配到怀宁、合肥、巢县、芜湖、和县、当涂、繁昌、贵池、东流、广德、南陵、无为、含山、青阳、郎溪、铜陵、凤阳、滁县、临泉、涡阳、怀远、颍上、嘉山、亳县、太和、阜阳、宿县、蒙城等28个县,并由上述县属农业推广所负责推广。省局皖北区农业推广辅导区派员分赴皖北各县进行技术督导。 建国后,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人民政府专门拨出肥料贷款,委托供销社经营肥料业务。1950年,皖南区农村供销社率先经营肥田粉(硫酸铵),由华东土产公司调拨,供销社贷放。1951年,国家规定肥料贷款交由供销社办理。自此,肥料业务统归供销社经营。次年,皖南、皖北区农村供销合作社肥料贷款由华东合作总社分配,化学肥料供应量只占肥料供应总量的1.46%。皖南、皖北区合作总社合并为安徽省合作总社后,化肥业务由省社统一经营管理,采取省、县、基三级经营,计划调拨供应。1953年,省社确定化肥经营原则,实行统一计划、统一作价调拨、分级管理、各自核算。各级社经营分工为:省社根据全国总社分配数量,统一办理进货,按照供肥方针与农业部门配合,制定分配计划和供应方式,组织中转,直线运输,实行送货到县;县社根据省社分配数量和供肥方式,制定具体分配计划,并组织短途运输,做好储备工作,指导基层零售;基层社按供肥方针零售,通过零售向农民讲解化学肥料的使用办法。1955年,省社成立供销经理部,根据全省农作物分类种植面积,结合各地申报的化肥需求数量,编制要货计划,上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照全国总社安排的计划,经报主管部门批准后,下达各地分配数量,并由省属芜湖、蚌埠、安庆、合肥等采购批发站转运至各县、基层供销社。同年,凤台磷矿粉肥正式投产,因肥效低,难推广。随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化肥需求量大,求购品种增多。据1957年省社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处统计,供销社经营化肥品种由单一的硫酸铵增加到硝酸铵、尿素、硝酸铵钙、过磷酸钙(简称普钙)、溶成磷肥、磷酸铵、磷矿粉和硫酸钾等11个品种。为保证农业生产正常用肥和抵御自然灾害应急需要,1957年末,储备化肥3.3万吨。1963年,因国拨货源不足,省内地产化肥试产运行,年产量低,省社提出:“化肥必须贯彻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的方针,优先保证商品率高的粮区和棉、烟、麻、茶等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使用”。次年起,省内地产化肥(碳酸氢铵、普钙、氨水)由省社统购包销。1965年8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了减少化肥经营环节,将国家统一分配的淮南化肥厂生产的硝酸铵、马鞍山钢铁公司生产的硫酸铵移交安徽省经营。1966年,省社为改善经营管理,组织合理调运,精简化肥经营环节,对49个县、市的309个基层供销社实行省、基两级经营,对不能直达送货到基层社的部分县,仍由县社负责转运,保留三级经营;除国家分配和省辖化肥厂生产的化肥由省经营外,县、市生产的化肥,采取省管计划,由货源县、市社经营,按计划就地调拨供应,多者外调,少者补足的办法,省退出经营。“文化大革命”初期,化肥购销量曾一度下降,除此之外,其它年份均逐年增长。1971年,化肥生产和分配,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对专、县化肥厂生产的化肥采用“差额调拨”的办法。为降低农业成本,缓解化肥供应压力,各级供销社帮助社队农民挖掘、利用当地资源,推广和使用土化肥,70年代上半期,各地供销社农资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计划化肥调拨供应的同时,积极与社、队挂钩,自筹资金办厂,因地制宜,生产土化肥约700余万吨,补充了农业生产用肥。1976年,根据省计委《关于安徽省化肥经营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省农资公司收购中型厂、省辖厂的化肥及国家分配的化肥,用于国家和省统配奖售及专项政策化肥兑现;地、县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交同级农资公司统购经营,并由地方自行统筹安排分配使用,不列入省统配指标范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化肥需要量猛增。1981年,由省农资公司牵头,组织县农资公司统一采购计划外化肥,减少经营环节,直供到县。是年,销售计划外化肥80万吨,占全省农业用肥量的24.7%。之后,经营化肥品种达到30多种,各种化肥购销量逐年大幅度增长。1984年,顺应经济形势发展,省产小化肥实行体制改革,调整经营方式,各地小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和小磷肥厂生产的普钙,实行多渠道经营。供销部门可以通过与工厂签订合同,收购经销、代销或联营;工厂也可以组织自销。从而取消了由供销合作社统购包销的做法。1985年,化肥产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地产小化肥滞销积压,农资公司经营普遍亏损。次年,国家调整农业结构,化肥用量急剧增加,但由于国家压缩进口,小化肥生产量已至极限,沿江等地用肥供不应求,抢购化肥现象为建国后所罕见。1986年下半年,全省优质化肥缺口加大,小化肥价格上涨,市场混乱,农民意见纷纷。据泗县等县调查,用肥高峰期,市场售价大幅度上涨,尿素、磷酸二铵每吨高达1200元,碳铵每吨400元,高出牌价1倍多;硝铵每吨600元,磷肥每吨300元,高出牌价60%以上。为加强化肥市场管理,改进和完善经营办法,1987年,省人民政府重申:生产和经营化肥必须以保本微利、服务农业为宗旨,对现有化肥的经营渠道予以坚决整顿。并规定“除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生产厂以外,其它部门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化肥,如有违者,应予查处。”是年,省社还转发省人民政府(1986)皖政103号文件,规定地产小化肥实行县、市长负责制。1988年9月,国务院正式作出决定,化肥由供销社农资部门实行专营,取缔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插手经营。为加强化肥专营,1988年11月,省人民政府发出贯彻执行国务院对化肥专营的决定,确定由省计委牵头,经委、农业、农行、供销、外经贸、轻工、化工、物价、石化等部门参加,成立农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化肥生产、收购、进口和供应。各地亦相应成立专营领导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