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据史料记载,民国35~36年(1946~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无偿提供安徽喷雾器118架、喷粉器7箱。这批药械由国民省政府农林处、治蝗督导处分配至皖中、皖东、皖西、皖南、皖北农业推广辅导区和省立第二、三、五农区农场及定远、明陵、观音庵、阜阳4个农区分场推广应用。喷粉器为治蝗专用。
1950年初,皖南行政公署存有药械92架,其中,气压式喷雾器20架,单管式喷雾器10架,双管式喷雾器7架,背囊式喷雾器51架,手摇喷雾器1架,拌种器1架,线虫汰除器2架。是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分配该区单管喷雾器50架,手摇喷粉器30架,拌种器70架。分配皖北行政公署单管喷雾器100架,手摇喷粉器60架,拌种器20架,线虫汰除器10架。上述药械均由各行政公署农林处安排到下属农场和病虫防治站做技术示范。少部分喷雾、喷粉器由农场或病虫防治站贷放或出租给农民使用,拌种器和线虫汰除器直接送给农民,不收货款。是年,华东还直接拨给滁县、安庆、六安三专区喷雾器100架。次年,阜阳和宿县两专区蝗虫、蟋蟀两灾并发,华东农林部先后拨给皖北行政公署喷粉器358架。国家农业部直拨喷粉器300架,未收货款。是年春,华东农林部还分配阜阳、宿县、滁县、安庆、巢湖专区棉烟专项喷雾器800架,用于棉烟产区贷放。
1952年,省社始经营手动农药械,主要用于防治棉烟产区的病虫害。治蝗所需药械由农业部门负责,动力药械由工业部门经销。因技术推广不力,宣传不够,销量甚微。次年,根据省财委分工,农药械的购销计划和技术指导由农业部门负责。因群众购买力低,仍积压亏损。1954年,省财委决定,农药械改为供销社代销业务,发生的合理亏损,由农业厅报销。次年,省社为发挥下级社的经营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改省社一级经营为省、县、基三级经营,各级核算。实行统一调拨,系统领导,全省统一零售价。为调剂各地灾情超常发展的需要,在蚌埠、合肥、芜湖、安庆四站储备农药械9000架。为加强农药械维修服务工作,是年,供销社组织零配件供应。省社制定统一调拨价,零售价由各地按省社规定费率自定。省社还要求各县、基供销社积极与手工业部门合作,结合修理农具,开展农药械的修理工作。1958年起,农药械业务改为供销社经营(自营)。之后,国产农药械发展较快,但缺乏统一规划,“三化”(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低,零件供应跟不上。1962年,农药械列为国家管理产品,由农机部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标定型号,统一出厂价;由供销社负责统一收购、调拨和供应。1963年,安徽省有少量药械生产,但质次价高,销路不畅。1965年,农药械货源缺口较大,安庆农具厂更名为安庆市农业药械厂,生产压缩和单管式喷雾器。随后,全椒药械厂(原名全椒农机二厂)、阜阳市药械厂(原名阜阳市烈军属药械厂),投产压缩式喷雾器;宿县五金生产社、涡阳白铁生产社试产手摇喷粉器,本省自给能力增强。生产类型主要是“552丙型”、“W D—0.55型”、“丰收—5型”,其它品种仍从省外调入。1966年,调入安徽药械零件货源,由上海、江苏两省(市)增加到13个省(市)。由于产地不同,零配件进价不一,销价悬殊很大。为正确贯彻价格政策,有利于维修业务开展,省社决定,7种主要农药械的全部零配件,踏板手压喷雾器等部分零件及新型号农药械零件,自12月20日起实行全省统一零售价,手工业合作社用于修理的零配件,享受对基层供销社调拨价。随着各地生产技术进步,1967年起,农药械实行“统一计划,差额调拨”的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生产、分配和供应,不足部分,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进行调剂。
70年代初,药械需求增加,厂家生产能力逐年扩大,品种增多。70年代末,喷粉器产大于销。1980年起,农药械的经营由分配型转为市场型,改统购包销、层层计划分配,为产销挂钩、合同订购。省财政同时对生产厂取消每架3元补贴。各农资分公司,地、县农资公司直接向工厂订货,自行向外采购。之后,随喷雾器生产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省内外乡镇企业纷纷仿效生产,药械质量下降。乡镇企业、工厂、农机公司、农工商联合公司、植保公司以及个体户先后从事农药械经营。1987至1988年,农药械因生产原材料匾乏而紧俏。
二、货源
【省外货源】
1952年,省社委托华东合作总社,从华东农林部购进喷雾器7200架。1953年起,药械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一安排,是年,分配安徽喷雾器6000架,手摇喷粉器210架,点头喷粉器2000架。次年,农业部为解决上海农业药械厂和华北农业机械一分厂的喷雾器积压问题,经中财委批准,农业部出资100万元收购134000架,无偿拨给安徽6000架,省财委决定交由供销社出租。1955年,棉花实行预购,棉农积极向供销社购买药械治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生产资料第二管理局除计划内分配3300架外,还根据省社、农业厅的要货报告,增拨压缩喷雾器1500架。为配合农药械的修理,省社还从上海、江苏调入零配件52种、374000余件,分运到宿县、滁县、蚌埠、阜阳、合肥、芜湖、安庆供销站供应各地。之后,农药械的使用范围由棉烟等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需求量上升,调入量也随之增加。1958年后,为减少经营环节,降低费用,全国供销总社取消一级站,药械货源按计划从工厂直接调进。供应安徽货源主要是上海农业药械厂和苏州农业药械厂。1959年,为保证药械零配件供应,商业部分配安徽薄钢板78.658吨,元钢18.593吨,角钢2.716吨,专门用于零配件的生产。1965年后,全省药械厂生产能力增大,调入量减少。调入的品种主要是背负式喷雾器。70年代,因农业生产的发展,药械需求量增大,调入量增加,主要品种为背负式喷雾器和“丰收—10型”背负式喷粉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习惯使用喷雾器施药治虫,喷粉器滞销,调入量锐减。1980年后,农药械市场放开,不再统一分配。1958~1988年若干年份安徽省供销社系统省外调入农药械数量见表7—2—7。
1958~1988年若干年份安徽省供销社系统省外调入农药械数量表
表7—2—7单位:百架

【省内货源】
1962年,根据省委关于“做好农药械供应工作”的指示,省机械工业厅安排宿东煤矿机修厂、芜湖红星电机厂生产农药械及标准配件。产品由省社安排蚌埠、芜湖两地的供销社生产资料供应站收购。1965年,安庆农具厂生产单管喷雾器14063架,全部交安庆农资站收购。之后,省内产的农药械由省农资公司安排生产厂所在地的农资分(地)公司负责收购,按计划站站间调拨。70年代末,喷粉器滞销,购进减少,工厂被迫停产。1980年后,农药械采取产销见面,合同订购,省农资公司不再统一收购和分配。1952~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农药械国内购进量见表7—2—8。
1952~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农药械国内购进数量表
表7—2—8单位:百架

三、供应
【品种型号】
50年代初,安徽销售的药械大多为上海农业药械厂的产品,喷雾器型号为“解放式—51型”,1952年改为“52型”,之后改为“W D型”,压缩喷雾器为“532型”。有少量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日本制造的喷雾器,为全铜制品,价格高,缺配件,销量小。1959年,压缩喷雾器为“552甲型”,次年,又进一步改制为“552乙型”。喷粉器主要有点头喷粉器和手摇喷粉器。手摇喷粉器的型号有“50型”、“561型”、“562型”、“571型”、“572型”、“581型”。1962年,农机部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标定规格型号,单管喷雾器定型为“W D—0.55型”;压缩喷雾器标定为“552丙型”;手摇喷粉器以“572型”为基础,改为“FY—5型”。
60年代初,供应“621型”喷雾器,“踏板手压”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但供应量仍以单管和压缩喷雾器为主。压缩喷雾器因一人操作,使用灵活,销量大增。喷粉器销量相对减少。70年代,以供应压缩和背负式喷雾器为主,主要品种有:“长江—10型”、“飞燕—12型”、“联合—14型”、“安庆—14型”、“工农—16型”。单管喷雾器供应相对减少。喷粉器销量,因粉剂农药用量增大而回升,供应的品种主要有“丰收—5型”、“丰收—7型”、“丰收—10型”。
为满足社、队对小型机动喷雾器的需求,1972年,省农资公司组织高效率的“工农—36型”机动喷雾器,“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及手持电动超低量喷雾器供应。年均供应量约500台。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病虫害由一家一户防治,机动喷雾器滞销,供销社削价处理。1981年,淮南等地农资公司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购进少量全塑的背负式喷雾器供应,1984年后,全椒、阜阳、安庆农业药械厂、合肥农机修造厂、屯溪塑料二厂相继转产或投产塑料喷雾器。此后,塑料喷雾器逐渐取代铁制喷雾器,供销社供应的品种,以“工农—16型”塑料喷雾器居多。
【销售量】
据农业部门统计,1950年,全省供应农药械160架,次年900架。1952年起,供销社负责棉烟等经济作物的药械供应。供应方式有:现售或换货、赊销、贷放、出租四种。1954年前,以贷放和出租为主,每架租费标准是:租用1天,收租金1角;租用3个月,收租金1.5元;租用半年,收租金2.5元;全年租用,收租金4元。1954年后,逐渐改为现售。1955年,棉花实行预购,药械销量增加。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药械销量剧增。1958年,安徽农作物病虫害严重,药械供不应求。为解决农药械的不足,供销社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组织药械修配流动小组,巡回下乡帮助社、队修理。60年代初,药械保养不善,损坏严重。据统计,全省药械社会保有量29万架,损坏的有14万架,占48%。当时,农药械货源有缺口,供应受影响,为缓和供需矛盾,供销社积极组织配件供应和配套修理。压缩喷雾器和单管喷雾器,首先保证棉烟生产需要。1963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药械销量回升,至1965年,农药械缺口增大。为此,采取“552丙型”及单管喷雾器优先分配给使用剧毒农药的地区,“621型”分配给重点粮产区和烟产区,喷粉器主要用于旱粮作物区等措施,以缓和供需矛盾。与此同时,供销社组织技术宣传队,下乡宣传药械维修方法,配合手工业部门,实行突击维修和定点维修,保证在用药季节做好零配件供应。次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早,面积大,国家分配药械有2/3赶不上使用季节,供需矛盾尖锐。全省继续贯彻“修旧供新,以修旧为主”的原则。一方面,为解决零配件生产原料不足,由基层供销社配合废品收购部门回收废金属零件,特别是铜制件,集中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对药械的分配,适当照顾重点新棉区。之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药械销量下降。
7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药械的社会需求量上升,商业销量大幅度增长。1979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药械由原来集体购买改为农户自备,需求量猛增。据省统计局1982年末统计,全省药械社会保有量为108.18万架。之后,随药械社会保有量增加,销量相对稳定,1987~1988年,全省虫害偏重发生,喷雾器需求增大,但生产喷雾器的原材料短缺(尤其是聚乙烯),且大幅度涨价,农资部门与工厂签订的合同难于全部兑现,致使供应紧张,价格上扬。1952~1988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手动农药械销售量统计见表7—2—9。
1952~1988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手动农药械销售量统计表
表7—2—9单位:百架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