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中小农具供应
一、旧式农具供应 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1年,部分供销社开始供应农具,但品种、数量较少,是年,全省供应80050件。1953年,供销社系统建立农具销售网点。据1954年统计,全省供应犁、耙、耧、水车等中型农具768165件,镰刀、锄头、铁锹、扫帚等小型农具5362810件,中型农具供应实行贷放到农业合作社、组的办法,小型农具采取预售或直接销售。是年,因遇特大水灾,农具损失严重,各地积极支援灾区,组织调剂和供应大量农具,帮助灾民生产自救,全省供销社部门计供应中小农具2261164件,其中,水车13446件,耩13608件,犁20549件,耙13567件,小农具220万件。由于产销不对路,1955年,处理积压中小农具产品,供销社采取降价、改制和多种供应办法扩大销售。是年,全省供应中型农具17.8万件,小型农具632.5万件,1958年,全省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具供应量剧增。 1962年,随着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农具需求增加,粪箕、箩筐、粪瓢、桑杈等许多品种供不应求。1963年,舒城县缺少中小农具145000件。各级供销社本着因地制宜,质量第一、价格合理、不误农时的原则,积极组织农具加工和供应。 1966年,木犁、木耙、水车、禾桶等中小农具缺口较大。是年,水利工程浩大,用于施工的抬扛、扁担、条筐、担绳、铁铣、平板车等需求量增多,供应量急剧上升。之后,供应数量基本稳定。1967年起,全省每年平均供应扬谷板100~200万件。 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利用小材小料自制农具,加之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小农具供应量逐年下降。1985年,全省销售各种农具1226万件。 二、新式农具供应 1952年始,供销社会同有关部门推广新式农具,是年供应新式步犁4085部。次年试验推广品种扩大到双轮双铧犁、山芋切片机、圆盘耙、钉齿耙、播种机、摇臂式收割机等。1954年,供应新式步犁7881部、双轮双铧犁1230部、山芋切片机11862部、其它100部。之后,以淮北平原为重点,大力推广供应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新式农具由省、县供销合作社两级经营,省社负责统一计划、价格、调拨和组织检查,县社负责销售,少数委托基层社经营。 1955年,全省供应双轮双铧犁11678部、圆盘耙105部、播种机160部、收割机140部、钉齿耙100部、耘锄108部。在示范推广中,大部分因畜力弱,拉不动;产品质量差,技术维修跟不上;价格高,缺乏购买资金等因素,造成使用率低,大批积压。已售出的,也普遍搁置不用。为进一步搞好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减少积压,省社及有关部门提出:(1)各地要重视对新式农具推广供应工作的领导;(2)改进和提高制造技术,对不适用或损坏严重以及未办理贷款手续的,由供销社、农业部门及生产厂收回处理;(3)加强技术指导和维修;(4)保证零配件供应;(5)新式农具降价销售。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新式农具销售量增加,是年供应双铧犁97041部;圆盘耙、播种机等大型农具供应2770部。因购进量过大,致使全省积压双铧犁22156部、圆盘耙1015部、播种机849部。已售出的,也因畜力不足和山区、水田等自然条件限制,很少使用。由于推广脱离实际,造成大量退货,由供销社按原价退款。 1957年,推广新式农具,要求根据畜力、自然条件和群众自愿的原则进行,不搞硬性分配,转入正常经营。实行压缩生产,加强调剂,销售库存,是年计划推广供应双铧犁3500部、12片圆盘耙130部、10行播种机1000部、苏式中耕器100部,除中耕器需国家调给外,其余均是库存和退回产品。玉米脱粒机、山芋切片机、山地犁、水田犁等供应由各县自行决定,报省备查。江苏扬州产闭端式钉齿耙因不适用,库存1500部,要求国家调出。1963年后,大部分新式农具被机引农具所代替,由农机部门供应。1969年7月,省农机、农资公司和水利厅排灌总站合并,扩大经营机(锅驼机、柴油机、汽油机)、泵(水泵)、管(铸铁管)、带(传动带)等农机产品。19 70年,农机、农资业务分开, 排灌、大中型农机划归省农机公司经营。 三、园林工具供应 1965年4月21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生产资料局和第二轻工业部五金局,安排芜湖市赵云生刀剪厂生产一部分园艺工具,暂定为20万件,这部分经营也相应由辽宁省供销社移交给安徽省供销社。中南、华东、西南省(区)由芜湖供货。划给芜湖市供货的具体品种、数量、地区,由辽宁省供销社提出清单,通知安徽省手管局、芜湖市手管局、省社和有关要货单位,并抄报第二轻工业部、全国供销总社。 之后,安徽园艺工具生产、经营逐年增加。芜湖赵云生刀剪厂也因此发展为全国两大园艺工具厂家之一。国家安排生产、分配计划,省社芜湖农资采供站负责收购经营,除少数销售于省内,绝大多数调拨给外省。1970年,外调24万件,其中,剪枝剪18万件,高枝剪1500件,芽接刀51500件,刮树刀7000件;销于省内约2~4万件。1974年收购外调41.2万件,1975年为60万件,1978年上升到70.6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盲目生产和收购,园林工具出现积压滞销。1980年初,芜湖农资分公司库存园林工具达65万件,价值120万元。为推销库存,该公司采取发函联系、不收费用、开办展销会等办法。是年,终止对芜湖市赵云生刀剪厂的产品包销业务。1983年后,园林工具逐步削价报废,不再经营。1952~1988年安徽省中小农具购销存数量见表7—5—2。 1952~1988年安徽省中小农具购销存数量表 表7—5—2单位: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