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供应
50年代初,废钢铁大部分供应当地手工业和铸造业,部分由省供销社组织省内平衡供应,调上海华东钢铁公司。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废钢铁供应数量逐年增加。1957年,废钢铁供不应求,省计委规定购留比例,各地市废钢铁按实际收购数留地方二成。次年,发动全民炼钢运动,废钢铁销售量猛升。据1957~1958年统计,安徽年供应上海华东钢铁公司5千吨废钢铁。为满足省内重点工业企业需要,1959年,省计委、商业厅规定,废钢各地区自留改为10%,废铁不变。 1960年3月,废钢铁供应范围扩大至手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各地市自留比例改为40%,以解决当地中、小型农具制造及小五金生产和维修所需。上交废钢铁由各地根据运输情况,按照流向,分别集中上交至省商业厅所属合肥、安庆、蚌埠、芜湖四个五金(土产)站。之后,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对废钢铁的需要量减少,销售量下降。1964年,国务院及部委多次强调利用废钢铁的重要性,年销售量有较大的增长。“文化大革命”初,正常供应秩序遭到破坏,废钢铁供应量急骤下降。不久,因原材料供应缺乏,1968年,确定废钢铁供应原则为保证钢铁工业,兼顾其他生产。省供销社按省计委计划,供应省内外钢铁企业,主要供货单位有上海钢厂、合肥钢厂、马鞍山钢铁公司和苏州钢厂。1971年,各地市收购的废钢铁上交省比例扩大为70%,10月,合肥钢厂停止接收废钢铁,次年2月恢复接收,其他生产单位对计划调运的废钢铁接收也不积极,全省积压废钢铁4万多吨,比正常库存多一倍。1972年,废钢铁需求量增大,省计委规定实行超额完成计划奖励钢材,每超交废钢铁1吨,奖钢材0.4吨。同时,省革委会规定,废钢铁除执行国家计划调运任务外,一律不准随便外运,此后,供需矛盾缓和。1979年,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废钢铁供多需少。为缓减供需矛盾,除计划分配供应的废钢铁外,安徽各地、市、县公司开展多渠道销售,从废钢铁中挑选农具料钢、料铁,销售农村。是年,料钢销售22000多吨。之后,均按上述方法,扩大销售范围,年销售挑选的农具料钢约3万多吨。 80年代初,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废钢铁需要量增大,废钢铁市场管理混乱,供应紧张,外流情况严重,市县上交不积极,为防止擅自留用和销往省外,保证国家计划和省内生产需要,1984年省人民政府规定,对不执行上交计划的单位,“实行欠交扣减钢材分配指标”的办法,同时将废钢铁上交比例提高为80%。1985年,对外运废钢铁(包括计划调拨),一律由省物资回收公司审批,办理签证手续,擅自外运的废钢铁,予以没收,对检举、查扣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对查扣后,按省规定补办手续,允许外运的,其查扣费用(包括查扣人员奖金),一律由被查扣方负担。1987年,各地市上交省废钢铁指令性计划改为以废钢铁串换钢材,串换数量按省计委指导性计划执行。多余部分,按照先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再组织串换。对企业铸造所需废钢材,省不再统一组织供应。省属企业,由内部自行调剂解决,或由所在地、市统筹安排解决。地、市、县及县以下所属企业,由地、市统筹安排供应。二轻系统企业,乡镇企业中小农具、小五金生产所需废次材、边角料,除国家分配外,省每年从合钢公司调出5000吨,统一分配,不足部分由地、市调剂解决。经营体制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物资部门回收机构也可回收、串换废钢铁。除原有供货渠道外,省物资回收公司还与贵池钢厂、淮南钢厂、上海宝钢、江西新余钢厂、湖北大冶钢厂、鄂州八一钢厂、河南中原特殊钢厂先后建立业务关系,供应废钢铁,串换钢材。9月8日,根据自愿原则,省物资回收公司在合肥成立废钢铁联合体,实行销售业务联办,统一组织炼钢炉料供应。联合体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议定串换计划和比例,签订销售合同,帮办运输,实行联办交接验收。此外,还组织市、县公司进行废钢铁加工,帮助解决加工机械和所需资金的借贷。是年,联合体与合钢公司、上海钢厂、马鞍山钢厂等签订废钢铁合同103000吨,串换钢材30379吨。次年,废钢铁滞销,年初全省库存8万多吨,超过正常库存一倍。为支持乡镇企业,省公司通知对乡镇企业单位供应的料钢料铁,凭市、县乡镇企业局介绍信,按销售价格给予5%—10%的优惠。省物资回收公司与省冶金进出口公司联系,组织对日本出口1.2万多吨,创汇130万美元;签订串换合同12万多吨,返还钢材3万多吨,售给小型钢厂、乡镇企业5万多吨。1954~1988年,安徽省废钢铁历年供应量见表8—2—3。 1954~1988年安徽废钢铁供应量统计表 表8—2—3单位: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