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废旧造纸原料
一、收购 1954年,省供销社供应经理部与轻工业部供销总局上海办事处签订40万斤破布代购合同,此为安徽省首次收购废旧造纸原料。次年,废旧造纸原料由代购转为经营。1956年6月,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示,省供销社召开土产废品样品展览会,会后,各地、市增设收购网点,加强技术辅导,扩大收购品种,次年,收购量迅速增加。1958年,各地创办多家造纸厂,原料紧缺,供销社调配力量,组织收购废旧造纸原料,是年,收购量猛增。1959年,省人民委员会规定,废棉、破布、破鞋底、废麻及麻制品为省商业厅管理的二类商品。1962年,调整工业结构,关停部分造纸厂,供需矛盾缓减,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废旧造纸原料收购数量剧减。 1963年,随着造纸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原材料供应紧张,省人民委员会规定,破布、破布鞋、废麻、废纸列为统一收购物资,除供销社委托的代购单位外,其他部门不得收购。1965年,生活用的旧棉、纺织工业的下脚棉资源增加,省供销社制定旧棉收购规格质量标准和价格。纺织业下脚废棉收购价格,原由各地供销社自行确定,但与主要收购地合肥等4市价格水平不统一,影响纱厂出售和供销社利用。12月,省供销社、省轻工业厅联合制定纱厂下脚废棉规格质量和价格。 “文化大革命”初,正常收购秩序遭到破坏,废旧造纸原料收购量曾一度下降。1971年,鉴于造纸工业的需求,收购量才逐年增加。 1977年,省轻工业局、省供销社联合通知,保密文件资料指定专人接收,专仓、专人保管,包装麻袋密封,并及时通知有关纸厂派汽车运厂监督销毁。针对废旧造纸原料包装易松散,要求对破布、破布鞋尽量用铅丝打包。1979年,省供销社适当提高废旧纸收购价,一级杂纸收购价格,调高幅度每0.5公斤0.01~0.02元。塑料底破布鞋价格,每0.5公斤下调0.05元左右。 1981年,纸张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急切需要废旧造纸原料补充。5月,省纺织工业厅、省一轻厅、省供销社发出“关于加强废棉回收管理的联合通知”,规定全省纺织厂的下脚棉,除本系统自己利用外,全部由当地物资回收(土产)公司统一回收。回收公司要派专人驻厂。7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一轻厅、省供销社《关于加强废纸回收工作的报告》,规定各类印刷厂、报社、纸箱厂、纸盒厂和书店、商店的废纸边、边角废料书刊包装废纸等应交当地供销社废品收购部门统一回收,无证商贩和其他部门一律不准自行收购各种废旧纸张。对废纸回收实行奖励政策,各地印刷厂、纸箱厂、纸盒厂、新华书店大量出售废纸边、纸箱、纸盒、报纸、书刊等,可提取余额10%。不超过15%,用作职工集体福利;其他单位出售少量的报纸、帐册表、报纸书刊、杂志、黄板纸、杂纸、水泥袋纸等可按40%提取。12月,为杜绝土卷烟,省物资回收公司要求各市、县公司对卷烟厂不能使用的废盘纸、废纸盒、废印花等,指定专人收购,收购后不得对外销售,全部就近调造纸厂化浆。 80年代初,鉴于造纸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原料收购虽逐年增加仍不能满足需要,1982年,省供销社决定,门市部收购的废纸(包括一、二级杂纸、黄板纸、水泥袋纸、大小书刊杂志、参考消息),实行收购人员每上交1吨废纸奖励2元,由市县公司按上交数量定期发给。1984年,省物资回收公司决定,废纸(包括大、小杂志,一级白纸边、二级木浆纸边,一级杂纸、二级杂纸,黄板纸,废水泥袋纸等),估棉和工厂废棉(包括车肚油花、地弄、破籽等)价格下放由市县自行掌握。机关单位出售的保密文件、内部刊物,及其他涉及机密性的资料,实行统一回收,专人保管,送造纸厂化浆,不得流入社会。次年3月1日,省物资回收公司将省管的破布、破布鞋、废麻三个大类品种的购销价格,下放给市、县自行掌握。市、县交接价格由交换双方协商确定。 1986年,针对有些地方误收机密文件等问题,省供销社保密委员会、省物资回收公司要求各地对废旧收购点进行一次保密性检查,发现夹带机密文件、资料的,要及时送交保密组织处理,不得传播扩散。 80年代中期起,化纤、塑料用品比重增大,纯棉织品比重下降,一些纺织厂办起劳动服务公司直接利用下脚废棉等,除废纸外,其它废旧造纸原料的收购量均逐年下降。 1956~1988年,安徽省废旧造纸原料收购量见表8—4—1。 1956~1988年安徽省废旧造纸原料收购运统计表 表8—4—1单位:吨 ![]() ![]() 二、供应 1954年,省供销社代购的破布,全部调往上海。次年,废旧造纸原料由全国总社下达供应分配意见,省供销社与要货单位签订合同,组织各地、市调运。是年,除供应上海外,破布、破布鞋、废纸等废旧造纸原料主要供应蚌埠建华造纸厂等省内纸厂;废棉主要供应当地手工业;废麻主要供应当地麻刀厂加工麻刀。1956年后,废麻除上述供应方向外,部分供应淮南造纸厂生产卷烟盘纸。1958年,废旧造纸原料除供应原单位外,增供新建之合肥、安庆等造纸厂。1959年,省人民委员会规定废杂纸为三类,由省统一平衡安排供应,实行差额调拨;其他废旧造纸原料为二类商品,由省商业厅管理,统一平衡安排供应,实行差额调拨。1963年,省供销社规定,各地超额完成收购计划的废旧造纸原料,破布上调70%,废麻上调80%,杂纸上调60%,破布鞋及底全部上交。 1964年,全国总社规定,破布、破布鞋列为二类物资,由总社下达调拨计划。安徽主要调拨方向为上海造纸公司。1966年,废麻列为二类物资,由总社下达调拨指标。安徽主要调往安徽造纸厂。 70年代,供应范围有所扩大。破布、废棉、破布鞋每年调上海1万多吨,省内供应的造纸厂增加到20多家。其中,1977年废纸供给合肥、蚌埠、淮南、泾县、无为、和县等23个造纸厂1.8万吨;地方留用和包装、生产鞭炮用纸6000吨。从破布中挑选擦机器布、扎拖把布和地方留用2000吨;调蚌埠、淮南、安庆等纸厂2041吨。废麻供淮南造纸厂1900吨,生产卷烟盘纸;调蚌埠、泗县麻刀厂770吨;地方留用加工麻刀1900吨。废棉调上海造纸公司,破布鞋调合肥、太和造纸厂,生产油毛毡原纸。1979年,省供销社确定供应原则;废杂纸,用于造纸部分,省安排计划,组织与有关工厂签订供销合同;多余部分,市、县公司可以自行处理;用于包装部分,省不安排调拨,各地可以自行销售。破布,先进行加工挑选分类。剔除造纸危害品,按计划调厂作造纸原料,挑出的新旧块布,各地可以自行供应当地和省内外需要,若超过留用数可减少造纸破布上调计划;去胶的球鞋帮,省内不能利用,可以供应省外。废麻,回收的破旧麻袋(片)绳头,经修补继续使用,不能使用的再用于造纸;不适合造纸的调麻刀厂。破布鞋及底,供应时要拔掌冲眼,以便利用。废棉、废纱,废棉以供应造纸为主,也可根据市场需要,加工再生布;回收的废纱头调给淮南市物资回收公司,加工混合纱头。80年代初,废麻主要保证安徽造纸厂生产卷烟盘纸,兼顾麻刀厂需要。破布鞋、破布,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计划调上海造纸公司外,多余部分供应合肥造纸厂、蚌埠建华纸厂。废棉供应蚌埠造纸厂和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废纸供应省内30多家造纸厂。鉴于废旧造纸原料市场供需紧张,为防止资源外流,衔接邻省价格水平,1982年,省供销社决定,破布鞋、废麻、废纸供应价格每吨提高10元。从1984年起,废旧造纸原料价格下放至市、县公司掌握,省公司每年召开再生资源订货会,组织省内外造纸厂,市、县废旧物资公司订货。供应原则为:保证省内造纸工业生产需要,余者供应省外。由于生产品种的变化,省内造纸厂停止接收破布、废棉;上海造纸公司要货数量剧减。破布改供给沈阳纸板厂、武汉造纸厂、吉林省梅河口油毡纸厂、九江油毡纸厂等。废棉改供给天津造纸五厂、上海长虹纸浆厂等。破籽棉部分供应生产沙发填充料和培植食用菌使用。 1956~1988年安徽省废旧造纸原料供应量见表8—4—2。 1956~1988年安徽废旧造纸原料供应数量统计表 表8—4—2单位:吨 三、加工 建国前,从事废旧物资收购的商贩,把破布挑选清洗,搓成布绳,扎成拖把出售。 50年代初期,芜湖市回收部门开始对废旧造纸原料进行简单挑选整理,分类提价销售,之后各地供销社还利用新碎布开花纺纱。1958年上半年,全省224万公斤破布,弹成废棉出口,增加价值2倍多。1959年,淮南市创办废品加工厂,对废麻、废麻绳、废布、布角、废纸进行整理,出售给有关工厂作为原料。60年代初,蚌埠市废品经理部,用碎布拼成童装;芜湖市废品公司,利用灯芯绒边角料,扎布条拖把、修补麻袋。1965年,淮南市供销合作社扎拖把2万多把,油纱头再生1万公斤。 1970年,芜湖市供销社创办日用加工厂。次年,该厂用挑选的废旧造纸原料,加工劳保手套1000余双,拖把1万余把,补麻袋3万条;此外,还开展加工童衫童裤,清洗废棉加工棉被。之后,芜湖、淮南、蚌埠三地废品回收部门仍进行废旧造纸原料挑选加工,产品与50、60年代相似。蚌埠增添扒胎机、打包机、切帮机等加工机械。 1976年,淮南市供销社创办“五·七”综合利用加工厂,添置清洗机、洗纱机、拉纱机、甩水机等加工设备,全省废旧造纸原料加工能量有所增加,据1977年统计,全省油纱头擦布再生58吨,洗补麻袋7.2万条。 1976年和1977年全省物资回收公司系统技术革新,自己生产出一批废旧造纸原料加工机具,其中打包机140台,堆垛机21台,小吊车35台,破布除尘机6台,皮带运输机2台,旧鞋加工机具18台。 1979年上半年,废旧造纸原料的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麻袋50万条,再生布153万米,新布角50吨,旧大块布50吨。经合肥、蚌埠、滁县等市县公司下乡赶集,推销麻袋4万条,再生布30万米。与此同时,合肥、安庆物资回收公司,用破籽棉、再生布加工枕芯、床垫、轻便劳动鞋等产品。鉴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废旧造纸原料加工的产品质量低劣,外形粗糙,缺乏销路,1980年后,上述产品几乎无人问津,各地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相继停止加工。旧麻袋修补、废油纱再生、麻刀等加工项目仍继续开展,因原料短缺、销售不畅,加工数量呈下降趋势。 1983~1988年废麻袋等加工数量见表8—4—3。 1983~1988年安徽省废麻袋等废旧造纸原料加工数量统计表 表8—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