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研机构
【砀山县文庄科研站】
又称砀山县生物防治研究所,位于砀山县城东24公里文庄火车站北侧。1974年创建,为砀山县唐寨区供销合作社支农科研站。
1978年7月5日,收归县社领导,更名为砀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文庄科研站。该站主要任务是:1.研究各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生产和推广“5 4 0 6”菌种;2.利用昆虫防治棉花害虫:3,培养驯化德系三点黄唇胡蜂由野外小窝散居变箱养,4.砀山酥梨保鲜贮藏;5.开办果树、园艺、长毛兔等培训班,为农民培训技术员。
该站自1974年至1987年,共取得科技成果5个。其中:获得商业部三等奖1个;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四等奖1个;地区科技进步奖2个。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科学技术研究所】
1978年12月底根据省编委(78)168号批准成立。1979年3月正式办公,行使科研所和科技处双层职能。
1981年前全所14人,主要搞科研和科技管理及商业机械生产管理和推广工作。1981年后,增至27人。所内设科研、情报、资料、科技管理、商业机械、财会5个科室。每年事业费4万元,1987年起减为2.4万元,不足部分由该所创收弥补。
省社科研所共承担省以上下达的科研项目10个,其中:全国总社及商业部批准的科研项目9个;省科委批准的1个。已通过省部级鉴定4个。自选项目1个已完成,但未鉴定。荣获科技成果奖5个,其中:商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4个,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奖1个。
【安徽省供销社皖西食用茵研究所】
该所位于金寨县梅山镇河东3公里处小公岭公路北侧。1984年,省供销社批给3.5万元科研生产周转资金,以县供销社黑木耳菌种厂为基础,创办该所。全所共有房屋40间,约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7万元,生产资金10万元。主要任务是生产各种食用菌菌种。
1988年,在省社科研所的帮助指导下,创办1个食用菌罐头厂,年产罐头2000余件,列入金寨县星火计划扶贫项目。年获利润5.2万元以上。每年帮助山区扶持贫困户50户,增收最多的户1年可得2000元。
【宿松县柑桔黄花菜研究所】
该所建于1984年,位于宿松县城西南3.5公里处,由省供销社拨给科研生产周转资金3.33万元,开山植树垦荒种田而建。
主要任务是:引进培育优质柑桔;选育提前或推迟花期的黄花菜品种。全所共有荒山面积116亩,水塘2口计6亩水面。新栽优质桔树6654株,其中:已挂果的3000株,1986年收入1万元,1987年收入1.6万元。培育黄花菜大乌嘴优良品种菜苗4个品系计4亩,1988年收黄花干菜75公斤。已栽黄梨350株、蜜桃79株、枇杷150株、葡萄100株、花木2.33亩,60个品系,16个品种。开垦苗圃10.33亩。
【东至县供销社食用菌研究所】
该所建于1984年,位于尧渡镇建设路21号。后由省供销社拨给科研生产周转资金1.5万元。全所固定资产113.87万元,主房11间400平方米,菇房两层楼450平方米。主要任务是:为皖西山区培养选育和生产优质的香菌种,研究利用段木及袋料栽培香菇、平菇、凤尾菇、金针菇、猴头菇等食用和药用菌种。
1984年至1988年,计生产菌种4.2万瓶,后因经费困难,菌种销售不畅,于1988年底停止菌种生产。
【巢湖地区夏阁科技兴农庄稼医院】
该医院是由巢湖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抽调技术人员与夏阁区农技所联合组建。主要任务为农民服务,防治病虫害。该院坚持坐堂开方;田间诊断;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使每亩成本下降11.5元。1988年研究的“氮肥犁沟深施技术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商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枇杷良种培育小组】
1984年,歙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利用省供销合作社拨给的0.67万元科研生产周转资金,扶持歙县深渡区三潭乡建立1个专门研究枇杷良种培育小组。该组位于章潭乡政府所在地;全组6人,其中保送浙江省农业大学培训2人。重点研究培育枇杷优良品种,解决老枇杷树的更新换代、防治枇杷和果实的病虫害等。1984年,该小组租荒山8亩,其中,育苗3亩,栽植枇杷成树5亩。
二、科研队伍
1979年至1983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计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砀山县唐寨区供销合作社支农科研站3人,省供销合作社科研所15人。1988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队伍增加到80人。详见表11—1—1。
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科研机构人员统计表
表11—1—1





上一篇:第一节 沿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