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古代农村市场
一、先秦时期 安徽境内手工业生产出现较早。据《史记·夏本记》多处记载,安徽境内盛产彩色、黑色、白色丝织品。寿县楚王墓、蔡侯墓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陶器、铁器、骨器、玉器、漆器和铁制农具。战国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业交换活动随之发展。楚国金爰、铜爰和蚁鼻钱等多种货币已在安徽境内广泛流行;据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所铸“鄂君启金节”记载可见,2000多年前安徽与湖北、湖南、河南都有重要的商贸往来,陆路车子多到50辆,水路运输船只多到150只。楚怀王的经商路线,西从湖北鄂城出发,经方城(今河南方城)、副焚(今河南遂平)、繁阳(今太平县和新蔡之间)、高丘(今临泉县南)、下蔡、居巢达于郢,这是中国当时最早记载明确的千里经商路线。当时,水上交通尤为兴盛,除有长江、淮河两大干流外,还开辟有运河、邗沟、鸿沟,把皖南、苏南联贯起来,沟通了长江与淮河、淮河与黄河。对促进安徽境内经济商贸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发展,安徽境内的钟离、向、柘皋、下蔡、巨阳、寿春、乾溪、城父等城市兴起,市场繁荣。 二、两汉时期 西汉初期,采取调整措施,予民休息,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的粮食,除自食用外,为交纳算赋、口赋、更赋和购买必要的生产资料,需出售部分粮食以换取现钱,粮食贸易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中还出现了专门以出售为目的,以经济作物为主要内容的商品生产,如“淮北常山汜南、河济之间千树荻”等。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日益繁荣,但商业活动以从事各地土特产和手工业产品的物资交流为主,并形成若干经济区域。据《史记·货殖列传》、《盐铁论》记载,西汉时全国已形成十个经济区域,江南(宣城)属三楚地区(包括西楚、东楚、南楚)经济区,寿春(今寿县)是南楚的都会。《汉书·地理志》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鱼)、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寿春与合肥同称商业都会,列为全国19个大中城市之一。三楚地区资源丰富,“江南多竹木”,但当时没有很好开发,除几个城市还比较繁荣外,这里是“地广人稀”,农业手工业均不发达,商品交换很少,“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致砦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其商品流通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木材等自然资源进行交换,这同其它经济区域以农业或手工业产品为重要输出物者有很大区别。 西汉时,全国19个有名的大中城市里(安徽境内有寿春、合肥两个)的商业活动仍在特定的区域——“市”内进行。商业区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店铺只能在市内开设,买卖在市内进行。此外,较小的城市也有规模较小的市,如淮南市等。各地的市内都有市楼,“市楼皆重屋”,“有令署”,是各级市官(吏)办公,“察商贾货物买卖贸易之事”的地方。在市内和消费者打交道的,有坐列贩卖、小本经纪和零售商(贾人),也有的是自己生产、自己到市场上出售产品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其他人等,在市中立卖或设摊出售。小县和人烟比较稠密的县以下小邑,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会合点,通过逢时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与城市相比,农村集市商品交换的规模不大,商品流转量是有限的。城乡市场上为广大人民普遍需要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非家庭设备所能制造的盐铁两项,盐铁以外的其他商品在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并不突出。 东汉,建都洛阳,加之北方人员的南移,安徽境内的丹阳(今当涂),也发展成为较大城市。在县以下小邑,仍同西汉一样,有定期集市进行商业活动。东汉末年,战事频仍,安徽境内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受到毁灭性摧残,许多县城被屠,“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不堪,江淮间童谣说:“大兵如市,人民如林,持金易栗,贵于黄金。”农村“野荒民困”,手工业停滞,商业几乎停顿。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军屯行于曹魏后期。淮南、淮北常保持4万人,且田且守。淮河流域被破坏的农业也因“屯田兵”的辛勤垦殖,而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曹魏末年,“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安徽境内北部地区农村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再见起色,城市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其他一般城市商业也有所恢复。在农村,交换也日见恢复,农民出售余粮的同时,也有一些牲畜产品出售。与魏、蜀对峙的吴国,统治江南数十年间,江西(长江以西,今安徽境内)增至六郡五十七县,也实行屯田,扩大耕地面积。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其四野则畛辍无数,膏腴兼倍”的繁荣景象。此外,手工业也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用作交换的商品,商业比过去有较大发展,以长江沿岸商业最为发达,桅墙如织,商船成队,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由于三国时期,魏蜀吴各自成立政权,使市场分割,关卡封锁,财货难以远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的交换。统治集团为了满足高级消费品的需要,各国之间往往借彼此报聘遣使的机会进行珍奇特产的交换。如东吴所需的锦,都仰给于西蜀;东吴虽已少量种茶,还是通过贸易从西蜀输入茶叶,以补不足。魏蜀关系时处紧张状态,往往通过东吴进行“三角贸易”。 在农村,三国时的豪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经营较大规模的田庄。由于田庄中劳动力充裕,有条件利用来从事各种手工业和一些其他副业生产,尤其在南方,地形多变,为副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待外求,自给自足的程度提高,商业交换的必然性大大缩小。田庄主派出大批车船,远贩四方(“商船千艘”),纯粹商人与农民的联系,在许多场合下被割断。庄田地主的更多出现,自然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限制在一个更小的范围。所谓“闭门成市”,“闭门为市”,反映了当时田庄主包揽一个小地域内商品交换的情景。此外,屯田客和屯田兵,在被剥削得穷困不堪时,就更缺少可供出售的剩余产品,更缺乏投向市场的购买力。自耕农与市场的关系,比奴、佃农要密切的多,可有一些剩余产品出售,购买回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由于三国时农村大量人口被家族地主分割隐占,再加上部分劳动者编为国家的屯田农民,作为“编户齐民”的小土地占有者的自耕农,相应大大减少,商品经济受到箝制,成为农村商品不发展的主要原因。 南北朝时期,皖北人民为逃避战乱,向江南流徒,与当地人民一起开发江南经济,使江南经济持续上升。据《宋书》称:江南地广,田亩肥沃,民众勤于本业(耕织),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由于广大江南地区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商品流通日益增多。闽、粤财货北上,多从宣城入境;吴、粤、荆、蜀商船可沿长江在芜湖、当涂停泊;皖南农副产品,亦可经水陆通道远销。加之,南朝建都建业(今南京),当涂、芜湖、宣城多有王亲贵族集聚,占有大量土地,经营很多商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以致出现“人竞商贩,不为田业”的现象。《隋书·地理志》称宣城“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有商贾并凑”。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在这一时期已开始活动。 四、隋唐时期 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实行厉行节俭和予民休息的政策,安徽省境内南方经济持续上升,北方经济也得到恢复,并有发展。隋炀帝在位13年,人民群众迫于劳役和饥饿。唐代,安徽境内经济基本上是全面上升,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皖南经济崛起,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业商品率较高的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尤为繁盛。唐陆羽所著《茶经》中指出,江北的舒州、寿州,江南的宣州、歙州都是产茶区,霍山的黄芽被视为珍品。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描述祁门产茶盛况时写道:“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者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手工业品种众多,其中以亳州的绢纱、宣州的火麻名列全国第一;庐州、和州、泗州、滁州的货布,也是全国上乘;宣州特有的红绒毯更是毯中珍品;徽州特产罗甸漆驰名全国;寿州黄瓷为瓷中上品;宣纸、宣笔、徽墨、歙砚均为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此时,徽商的主要活动是将皖南山区的茶、木、竹、漆和“文房四宝”运销省外,购进盐、米等。 五、宋、元、明及清初中叶时期 宋代,全国有13个茶场(茶叶交易市场),安徽境内就有5个。北宋时,以霍山茶场为例,销售茶叶多到53万斤。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闽、粤特产以杭州为集散地,通过新安江扩大了徽州与南方的贸易往来。祁门水路西上可入潘阳湖,“民以茶、漆、纸、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给”。为徽州对外又一重要市场。在皖北,由于南宋对金人采取屈辱妥协政策,和战无常,双方均在沿淮边境搞互市贸易,建立许多由官方控制的“榷场”。安徽境内就有无为、寿春、盱眙、安丰水寨、霍邱封家渡、泗州、颍州、无为军等处。无为军是安徽茶叶集散地。互市贸易中,宋以茶丝、丝织品、药材为主,金人以马、皮毛为主。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宋史·地理志》称无为军仅次于临安,与寿春、扬州并称巨镇,宣州、芜湖、合肥、临淮、亳州、符离均以水陆交通之便,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元中后期以后,由于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日益加剧,使得安徽省百业凋敝,茶叶除常课外又增税32种,造成大量茶园抛荒,商品生产遭到破坏。 明代,朱元璋以南京、镇江、太平、宁国、广德为其“五郡兴王之地”,对安徽地区实行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安徽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都超过元代,小麦平均亩产1.302石、水稻亩产2.604石,商业更为活跃。芜湖为铸镬锅釜、铁器、铁丝、农具等铁器行业的生产与销售市场。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踞于全国商界,前后达300余年。还广开当典、钱庄、贩卖茶、木、竹、漆,也有资于开矿和手工作坊,当时竟有“无徽不成镇”和“徽商足迹遍天下”之说。清初,安徽生产的商品日益增多。芜湖米市每年输出大米均在几百万担;茶叶,为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清代前期的安徽商业,南方以芜湖为中心,北方以亳州为重地。刘献廷《广阳杂记》列举全国商业城市,把芜湖和扬州、江宁、杭州并列。钮秀的《觚剩》记载亳州“亳之地为扬、豫水陆之冲。豪商富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连樯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