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近代农村市场
一、晚清时期的农村市场(1840~1912年) 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次年,芜湖设立海关,从此外国洋货大批涌入安徽城乡市场,安徽土货贸易也迅速增长。沿江的安徽大通、安庆也准轮船暂时停泊,“上下客商货物皆用民船起卸。”芜湖刚开埠时,洋货进口货值为89万海关两,至光绪十五年,增为近700万两,增长7.79倍。洋货主要由上海等通商口岸进口,再转运至芜湖入安徽的。19世纪90年代进入安徽的洋货,99%是由国内各通商口岸转运来的,直接自外洋输入安徽的洋货只占1%。 输入安徽的洋货主要有鸦片、洋纱、洋布,此外还有煤油、白糖、麻袋、铁皮、玻璃器皿等日用消费品。光绪二十五年,经芜湖进入安徽的鸦片达3192担、洋纱6.8万担、洋布51.4万匹,按当时安徽人口计算,是年平均每人服用洋布1.4市尺。由于大量的洋纱、洋布输入安徽城乡市场,使安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受到很大的破坏,土纱布销路日渐减少。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徽“乡人衣着,大半仰给予洋纱布”。鸦片,除经过芜湖关输入外,“从汉口乘船每日至芜湖之旅客,常藏少量之四川土于行李中偷渡海关”,估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徽全省消费量约1万担左右。巨额数量的鸦片涌入安徽城乡各地,给安徽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安徽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皖北等地区普遍种植罂粟,“生产的主要中心在颍州府的蒙城、涡阳、亳州,凤阳府的凤阳、宿州,南方的徽州,亩产量最好为6斤,最差为1斤,以每亩产3斤计算”,总产量4000担。 安徽输出的物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光绪三年芜湖开关时,安徽土货输出额不到40万两,到光绪二十五年,增至1000万两,光绪三十一年为2100万两,民国8年(1919年)为3100万两,民国14年最盛时期为3700万两。详见表12—1—1。 1877~1933年若干年份芜湖海关土货输出额统计表 表12—1—1单位:海关两 ![]() 这些市镇绝大多数只是小区域的商品集散地,但也有一些超出地区性的限制,与省外的某些都市有商品经济联系。以位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市为例,由于皖南地区盛产茶叶,屯溪市就成为皖南茶叶出口的一个集散地和转运点,加之有新安江的水运,“杭州及广州大船均泊此载货。屯溪以上,河水太浅,不能通航,屯溪因此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地点,从这条河运至杭州转运上海的绿茶,几乎全部是在屯溪装运的”。小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以20世纪初的当涂县为例,洋呢、洋缎、洋绸、洋布、洋纸、洋油、洋火、洋皂等洋货以及外省糖、盐、布匹、纸张、油、酒、药材并各种杂货,均由芜湖运入本境各镇市销行,每年约值银二十万两。安徽其他较大城镇情况也类似。由于安徽是一个农业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市镇经济既有工商业的性质,又具有农业的性质。有相当多数的市镇,仅仅只有一、二家商店,大多数小集镇或是隔一日赶集,或是隔3~5日赶集,交易活动也不过一、二个小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价格低廉的洋纱、洋布大量涌入安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农家对某些日用品不得不依赖于市场的供给,如用来购买洋纱、洋布等日用品等货币主要依靠出售农产品来获取,促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增加。如稻米生产,清末,安徽年产稻米3000万石左右,约有1/10作为商品粮运至省外;茶叶生产,鸦片战争以后,国外对华茶需求剧增,刺激了安徽茶农植茶的积极性,皖南、皖西农民纷纷改农地种植茶树,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蚕桑生产,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丝的出口数量继续增长,促使安徽长江两岸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泾县、宁国、安庆、滁州、芜湖、石埭等县开始普遍种桑养蚕,遂使蚕茧成了安徽长江流域一带农民副业的重要收入之一;棉花生产,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棉花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也促进了安徽植棉区迅速扩大。至20世纪初,随着国内纺织业的发展,安徽长江沿岸的东流和县、芜湖、宿松、望江、滁州等地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此外,由于市场供求需要,安徽烟草、麻类、花生等农产品的种植在这一时期也有新发展。 二、民国前期的农村市场(1912~1937年) 民国初期,安徽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官僚军阀纷纷兴办商业,一些工矿业者也纷纷抽资经商,安徽商业曾一度有所发展。当时,不仅城镇,即使是一些偏辟的街集,商业活动也较繁荣。以太湖县徐桥集为例,在30年代初期,就形成一条长3华里的商业大街,400多家店铺沿街而立,主要经营生铁、南北货、土产、日杂、布匹、皮革、金银器皿等,商品集散远及江西、湖北腹地。民国18年(1929年),全省60个县就有57个县成立了商会和各种同业公会。当时,规模较大的商业行会除经营传统的米、茶、土产日杂以外,工业品的批发、零售也逐渐增多。 20世纪30年代,安徽商业状况日渐恶化。民国18年至20年,合肥因日货倾销发生商业危机。同时,经营国货的商店在廉价日货的冲击下,连续3次降价,许多商店纷纷倒闭。如全城78家棉布店中,就有46家倒闭破产。合肥的商业危机波及到皖中、皖西数十县。刚获初步发展的安徽商业,很快处于萎缩不振的境地。此间,安徽皖西地区革命根据地商业活跃。苏维埃政府在境内大力发展经济公社(即国营商业);组织农民消费合作社、贩卖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经营范围是群众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型农具。合作社、合作商店还开办与销售有关的加工业,如屠宰、豆腐加工、卷烟、酿酒、榨油等;积极鼓励和扶持合法的私人经营,支持中小商人自由营业,鼓励群众集资开设米行、药材行、茶、麻行等。独山、诸佛庵、漫水河、闻家店、麻埠、流坡疃和金家寨等地,私人商业非常活跃,每日上市的人很多。麻埠,当时已成为皖西根据地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商业贸易活跃。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还大力提倡与白区开展正当的商业贸易。如霍邱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奖励根据地商人与白区群众、商人互相贸易,特别是鼓励非苏区的茶商树客到苏区收购茶叶、竹木,并保护他们向外的运输。白区商人到根据地做生意,苏维埃政府还发给通行证,并免征或少征税收;对于一些中小商人,因扩大赤白区贸易缺乏资金时,苏维埃政府还及时提供贷款,支持他们在根据地和白区的接壤处设立贸易点、收购站,允许他们向根据地贩进食盐、西药、布匹、电池直至武器,允许他们到根据地收购茶叶、丝、麻、竹木、桐油、茯苓、皮毛等农副产品。与白区的贸易不断发展,对根据地的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商品生产,受当时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兴衰不定,有的已陷入困境。茶叶,由于国际华茶市场萎缩,波及安徽茶叶生产,民国18年降为21万担;蚕丝,本世纪20年代后,由于受外丝压迫影响过巨,安徽蚕茧、蚕丝生产日渐衰落。以贵池县为例,以往有十一、二所茧行,民国18年只剩下1家。民国5年全省蚕丝产量为15275.91担,到民国23年仅产7713担;烟草,安徽从民国初期引进美烟,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控制,至民国8年安徽烤烟产量为10500千磅上下,此后除民国13年和14年外,大都徘徊在3000千磅上下,民国22年以后才回升,至民国26年创建国前历史最高纪录,达3万千磅;安徽省盛产麻类,尤以皖西为盛。民国5年安徽大麻种植97814亩,年产19562800斤。到民国20年为8万亩,产量为14451000斤。以后一直徘徊不前。这一时期,安徽棉花生产得到发展,民国8年全省棉田面积为76.3万亩,产皮棉12.6万担。至民国25年棉田面积140.4万亩,产皮棉51.5万担,创建国前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时期主要商品集散地如下: 【庐州(合肥)】 合肥位于安徽省之中央,为皖中唯一之货物集散地。本地物产以米、麦、豆、花生等为大宗。杂粮次之。合肥交通,水路直通芜湖,轮船民船往来不绝,陆路南通安庆,西通六安,北通寿州,各处货集于此地,用民船运至芜湖,由芜湖再运销各省。每年输出米约300万担,豆类四、五万担,毛皮约30万张。合肥东门外码头附近有粮行30余家,其著名的大字号:有沈德丰、沈鸿昌、厚丰、鸿福兴、益兴隆、同宏泰、杨丰泰、沈馀庆、永康。粮行立买卖双方之间,便利交易,以赚取行用为目的,规定每石收本洋五分。斛斗有二种,一名大市斗,一名小市斗。 【六安】 六安为皖西货物集散地,淠水流贯其间,六安及六安以西、西南及南之三方的英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为茶叶产地,青山、霍山、管家渡、苏家埠、西河口、独山镇、麻埠、流波疃所产之茶,多运至六安,由六安经淠河往正阳关,入淮河便可向四方运送。据六安商会报告,民国2年,当地绿茶交易有7万担,其中在六安当地及庐州附近消费约有100余担,其余皆运销北方诸省。主要行销地:北京、山东,河南。由于六安产麻甚多,六安茶行皆兼营麻业。茶行有名的大字号有:甘德和、章裕和、匡恒生、鼎盛、和丰、万和兴、德丰源、吉盈丰、兴盛样、义丰和、炳记。六安的茶铺以太平、徽州商人最占势力,著名大字号有:程德大、顺有德、宣源丰、宝兴、汇源。六安集散之米,年有30、40万石,大部分由水道运往镇江,部分由陆路运至庐州。 【正阳关】 正阳濒临淮河中游,水路与津浦铁路线相接,为皖西北各地特产之集散地。每年由六安及他处输入输出之米约有17、18万石,茶叶30~60万担之谱。正阳农产品皆用民船运至寿州,由寿州换轮船运往蚌埠,由蚌埠再经铁路运往南京。或由水路运往镇江。也有少数货物经由合肥运往芜湖。 【亳县】 民国前期,亳县商业极称发达。本县有钱庄30余家,每家资本均在2万元以上,境内盛产中药材,如白芍、菊花均为出产大宗,瓜萎、桑白、二丑等产量亦丰,药号共20余家,营业十分畅旺,如德泰、保全等数家,年营业额达30多万元。绸布业盛极一时,有大小绸布商店30余家,民国10年前后添设武安帮大绸布庄10余家,每年营业额达300万元。杂货业也极为发达,大小杂货商店不下百余家,豫东、鲁西各县集此贩运,自陇海铁路通车,以上批货县份,均由铁路直接运输,营业大有一落千丈之势,仅能向本县各集镇批销。亳县县城有商会一所,各同业会23所,直属商店12家,民国14年后,因战乱影响,灾患频仍,致使本县市面益形凋敝,金融枯竭,各业因经营亏损闭歇者时有所闻,市场日渐萧条。 三、抗战时期的农村市场(1937~1945年) 【沦陷区】 民国26年(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军攻占郎溪。此为安徽省第一个被占领的县城。次年,全省有40多个县市被日军占领,被占领区约占全省国土的52%、人口的54%、耕地的61.6%。日军在占领区控制垄断商业活动,主要手段为:1.实行贸易封锁。日军在其占领的边界地区设立封锁管理处(站),严格禁止粮食、食盐、布匹、药品及其他军需物资的输出。在占领区内到处设立关卡,限制物资流动,如从芜湖至合肥一路要过20多道关卡,关关受卡,关关纳税,对民间物资进行严格的统制,以粮食为例,从生产、消费到存储,每个环节都要统制,食盐实行每人每月半斤的限量配给;2.实行商业垄断。日军一到,洋行必至。以安庆市为例,民国28年初只有5家日本洋行,至民国33年增加到了30余家,几条热闹街道的大铺面,几乎全被日本洋行及所办的商店所占。合肥、芜湖、蚌埠等市也相类似。当时,食盐、食糖、棉布、纸张极为紧缺,日本洋行便专横垄断,不许华人经营。汪伪政权成立后,南京成立了“日华消费合作总社”,设安徽分社于蚌埠,合肥、安庆、芜湖等地设支社,乡、镇设“出张所”。民间商店或销售点,被迫组成各种各样的组合,如香烟组合、食盐组合、煤油组合等,受“出张所”的控制,从而构成了对重要物资配给的销售网络。城乡居民被迫入股,每股交费2元(汪伪政府币值),入股取得社员资格并发给配给证,方能购买到食盐、煤油、火柴、食糖等定量配给的控制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支社以上的理事长都由日军洋行或汉奸担任,主要物资的销售渠道被日军洋行所把持,把垄断和控制之手伸向了广大的集镇和乡村;3.倾销洋货,掠夺资源。“七七”事变以后,日军侵略者极力排斥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五洋”(对洋货的总称)市场的地位,逐渐控制了“五洋”市场,洋货大都来自日本。安徽省的情况也是这样。以合肥为例,民国32年,合肥市在商会登记的商店有300家,其中专营“五洋”商品的达60家,还有100多家兼营“五洋”。此外,合肥、安庆、芜湖、蚌埠等市还成立了“五洋业”商会。可见日货倾销面之广。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安徽沦陷区还设置了专门抢夺重要物资的商行,仅合肥就设立了5家:即日华洋行,专门收购牛皮、羊皮、黄狼皮;冈浦洋行,专门收购生猪;昭和洋行,专门收购桐油、桕油、牛羊油等工业原料;还有两个洋行则专门收购铜、锡、钢等金属材料;4.走私活动猖撅。日本侵略者在安徽的蚌埠、芜湖、古河和南陵等许多城镇、交通要道和边界地区设立走私据点,并出动军队武装走私。蚌埠是日本侵略者在安徽最大的走私中心,芜湖是日本侵略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走私中心之一,全椒县古河镇是当时苏皖中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也成为日本侵略者走私的一个重要据点。南陵与非沦陷区的徽州相邻,一度成为沦陷区与非沦陷区的物资进出口要道,商业活动近及沿江,远达浙西、赣北。走私物资主要有粮食、布匹、食盐、药品及军需品,甚至还走私军火。搞走私的主要有日军军官、日本洋行以及汉奸商人,还有国民政府及汪伪政府的军官和行政人员。此外,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烟苗,由日军、汉奸等反动势力组成的“宏济善堂”,芜湖、合肥设有分堂,专门收购和运销鸦片烟土。如合肥市郊区就种植大片鸦片烟苗,一到秋天,从大西门至三孝口和坝上街的街道两旁,烟农摆满了盛装鸦片烟膏的钵、缸、盆、碗、杯等器皿,任人选购。日本洋行还大量倾销“红丸”、“白面”、“海洛因”、吗啡等毒品。 【国统区】 民国27年6月国民党在安徽的统治区只剩下皖西、皖南山区和皖西北地区,以及日本未能占领的一些农村。由于战争、沉重的苛税,国统区农村经济日趋危机。是年夏,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皖北18县被淹,土地荒芜、农产品产量下降。民国29年,据国民政府能控制或能部分控制的43个县统计,稻米产量为28.99亿斤,麦子产量21.6亿斤。至民国33年,分别下降了40%和44.4%。商业活动,由于受当时形势影响,出现畸形发展。正常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投机性商业恶性发展。由于国统区的四周是日伪占领区,敌占区和国统区的商品,价格差异很大,一些商人利用这种差价,在边界地区行商买卖。为此,界首、河溜集、繁昌、叶集等边界城镇,商业活动曾一度繁荣。国民政府利用货物检查站,对往来商人增征税款进行盘剥。成立所谓“护商缉私队”,总部设在庐江,分别在亳县、太和、庐江、三河、襄安、土桥设置流动部队,专对经货检处检查过的商人货物,以防资敌为名,再行检查,再行盘剥,严重阻碍国统区的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官员的商业投机和走私资敌活动却恶性膨胀。民国29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一集团军副司令李品仙开办的“立煌企业公司”和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开办的“兴业企业公司”,在国统区大量采购粮食、棉花、竹木、茶叶、桐油、生漆、皮革、麻类、肠衣、牲畜、家禽、铁砂等农矿产品,从无为、庐江和正阳关、河溜集两条主要渠道分别运往芜湖、蚌埠等敌占领区销售,再从敌占区购买大量的食盐、香烟、呢绒、布匹、丝绸、洋油、化妆品、日用品及各种日本货,运至国统区高价出售,有的运往西安、重庆、老河口等大后方销售,牟取暴利。据称,立煌企业公司每月销售额在七、八千万元以上,利润率约为50%左右。“兴业企业公司”在豫皖一带公开走私资敌。国民党官僚军阀的公开走私活动,对安徽国统区投机性商业的畸形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出动,在敌占区和国统区之间贩运物资,以谋厚利,尤以皖南、皖北地区最为猖狂。皖南以南陵为唯一通道,往来南陵至芜湖投机贩运的人越来越多,肩挑的动辄数百副挑子,车运也是几十辆至几百辆一批,使这座原来十分萧条的山城,一变而成商贸云集的要镇。 与此同时,安徽省国民政府在茶叶生产和运销方面采取了一些较为实际的措施。一是利用祁门茶叶改良场,改进茶叶栽培和焙制技术,扩大外销红茶生产。二是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将分期在茶农手中的茶叶相对集中加工,提高茶叶质量。以民国29年为例,皖南的休宁、歙县、祁门、至德、宁国、黟县、旌德、石埭、太平9县,共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283个,入社茶农16688户。三是成立皖赣江红茶运销委员会,对茶叶出口、运销进行统制,撇开上海茶栈,直接出售给外国洋行,减少中间盘剥,增加茶农收益。但是,由于茶叶贷款由茶号操办,并且只贷给年产500箱以上的茶叶生产合作社,广大的中、小茶农得不到贷款。加之,中国茶叶公司掠取安徽茶叶的专买权,以大大低于市价的官价强行收购毛茶,使茶农蒙受很大损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封锁,安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困难。茶叶的出口线路只有绕道大西南、大西北陆路,出口运输费用比战前提高近百倍,茶叶出口量大减。加之,国民政府对茶农课以重税,安徽的茶叶生产也逐年下降。如皖南的茶场和合作社总数,民国29年为382个,民国30年减少到113个,年产量也由8.4万箱下降到5.6万箱。皖西地区的茶叶产量,由民国29年的9万担下降到民国34年的5万担。 【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创了淮北、淮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民主政府,通过减租减息、互助合作社和大生产运动,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副产品日渐丰盛,商业蓬勃发展。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对内自由,对外管理”的商贸政策,大力发展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保护和支持合法的私营商业。 公有商业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部队开设的一些手工业商店,如油坊、粉坊、烟坊等,多为前店后坊的形式。民国33年后,这些商业都转交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机关经营;合作社商业发展很快,各区乡镇都办了消费合作社,吸收农民自愿参股入社。民国33年,淮北根据地拥有合作社347个,社员总数23.4万人,股金总额1635.6万元。合作社的商品价格比较便宜,一般都低于市价一成左右,而且货源充足,购买方便。来安县半塔合作社,被称之为淮南合作社运动的旗帜,这个合作社成立于民国29年,入社社员占当地总农户的9%左右,不仅经营商业,还从事运输、生产、售货业务。民国33年,仅商业营业额就达1857万元。合作商业成为当时根据地商业的主体力量;私营和个体商业也发展很快。皖东的天长铜城、江南的汤家沟、皖东北的泗县都为当时颇有规模的商业中心。 与此同时,各抗日根据地成立贸易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组织根据地与敌占区的商业贸易。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的阴谋,保障根据地的粮食供应,民主政府制定了禁止粮食出口(输往敌占区)条例,需要出口的粮食,由政府贸易管理局统一组织,以物换物,换回布匹、纸张、西药等急需物品。对其他农副产品,贸易局根据实际情况出口。利用小商小贩到敌占区采购紧缺的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和军需品。敌占区的许多商人也纷纷到根据地经商。为进一步扩大根据地的商业贸易,淮北、淮南、皖江根据地之间,以及同省外其他根据地之间,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在贸易方式上,基本是以物换物,调剂品种,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如淮北根据地以当地盛产的烟叶、牛皮交换苏中根据地的布匹、棉花、盐。根据地之间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根据地紧缺物资供应不足的矛盾,为粉碎日伪经济封锁和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抗战胜利后至建国前的农村市场(1945~1949年) 【国统区】 抗战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对商业的掠夺甚为残酷,其基本手段:对沦陷时仍就地营业的商人加以“经济汉奸”的罪名,轻则罚款,重则没收财产,甚至被捕;对抗战胜利后因不堪国民党官僚敲诈勒索而外逃的商人斥为“奴性”,或被抄家、或被捕捉治罪,其资产也被掠夺;一些地方军政人员趁机直接经商,凭借权力,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或投机倒把、公开走私,对商人进行经济围剿。当时,安徽市场充斥着美援剩余物资。据统计,安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物资有美制的石油、铁钉、金属、机器、布匹、呢绒、香烟、罐头、面粉、药品、袜子、金笔、香水、牙膏、牙刷等商品。安徽的大小城镇,都设有美英石油公司雇佣的商行,操纵油价,控制油源,致使兼营石油的商店、小杂货铺经营十分艰难。安徽的农副产品,特别是桐油、猪鬃等也多为美国商人低价收购。国民政府为弥补内战等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以合肥市为例,民国35年(1946年)1月,市场零售物价总指数比战前的民国25年6月高出1380倍,至民国37年1月高出7207万倍。一袋钞票不够买一袋面粉,两筐法市买不到一担稻谷。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后,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更甚。城乡市场上物价一日数变,合肥、安庆、芜湖、蚌埠等城市的商店内,均挂有“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的大红字牌。金元券在安徽流通6~8个月,物价就上涨120万倍。由于物价愈涨愈烈,商品越来越少,使战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安徽城乡工商业遭到沉重的打击。 【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的范围在广大的农村和若干县城、集镇。解放区的工商业比较落后,大多是规模小、资金少、力量单薄的民营作坊和商贩。因此,解放区各级政府把扶持工商业作为重要任务,其重要措施是发放贷款和调整税负。如华中解放区的中州银行于民国37年(1948年)9月在豫皖苏三分区(即皖西北亳县、涡阳以及河南省的永城一带)共贷1927户,贷款755万元,其中,手工业贷489户,贷款431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7.1%;商业贷795户,贷款16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1.9%。民国37年后,各解放区对工、商、运的贷款比例,大体按7∶1∶2的比例贷出。与此同时,解放区人民政府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旧税和摊派。民国37年3月,豫皖苏边区政府制订的新区征税暂行条例中规定,对刚刚恢复起来的手工业作坊和小工厂,给予兔税或减税。对于商业,解放区政府也简化税种、降低税率,支持和扶持各类商业的发展。如税种只开征营业税、牙税、屠宰税和烟酒税,税率都比较低,民国34年底苏皖边区的商业营业税率仅为千分之五。此外,各解放区政府还制订了贸易保护政策,禁止洋烟、外烟进口,以保护手工卷烟和机制卷烟业。 由于解放区主要在农村,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贸市场的复兴和管理。如豫皖苏边区于民国37年8月颁发了《农村市场管理办法》,允许自然集、商业集、庙会、古会、药材会及各种行会开展正当的商业贸易活动,并设立交易所,对粮食、棉花、牲畜、布匹等交易进行管理,取缔黑市,取缔集主、会长、行头对商业交易的垄断和各种封建把头的包揽,废止农村集市长期存在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加强物价管理,对合法经营的牙行,限定其佣金不得超过交易额的3%,促进了解放区的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各解放区政府都成立了货管会,加强了解放区与蒋管区之间的出入口货物管理。安徽解放区的货管会建于民国36年,其基本任务是:管理内外贸易市场,引导商人遵法守法,保护合法商业活动,决定和颁布进口货物税,发动群众护税,开辟财源。对于进口货物的管理,凡属解放区不能生产而又必需的产品,如中西药品、医疗机械、文化用品及粮食等,则免税奖励其进口;凡属解放区不能完全自给的产品,如布匹等,一方面准其进口,另一方面征收进口税,以限制其与土布竞争,保护解放区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凡解放区能够自给甚至有余的产品,如香烟、酒、肥皂等,以及迷信品、毒品,则严格禁止进口,有的则征收高额进口税,寓征于禁。对于出口货物的管理,凡解放区自给有余的产品,则鼓励出口;解放区自给不足而又紧缺的产品,则禁止出口,有的则征收高额出口税,亦寓征于禁。 安徽各解放区还十分重视公营工商业的发展。老解放区一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公营工商业。新解放区,除了没收地方官僚资本和日伪汉奸经营的企业为公营企业外,还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兴办公营工商业企业。民国35年夏,华中局决定建立华中贸易公司,统一经营公营商业,对军队旅以下单位和地方县以下机关,限制商业经营。与此同时,制定各项政策,重点支持私营工商业,从而促进了解放区工商业的发展,以涡阳县义门集为例,原有工商业406家,民国35年初开辟为新解放区时,由于一些工商业者不了解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加之当时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左”的倾向,有146家业主逃亡,118家歇业,把大量物资、资金埋入地下。之后,解放区政府发展工商业的政策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并纠正了一度出现的“左”的做法,歇业的工商业者纷纷复业,逃离的业主也纷纷回店开业,义门集的工商业很快繁荣起来。界首市解放后,工商业更是蓬勃发展,民国37年8月,开业的工商企业达2506家,解放区其他各集镇,工商业也是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