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商品流通规模
一、农副产品收购数量与金额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数量和收购总额不断增加。1958年起,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农业生产受到挫折,粮油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收购数量和收购金额锐减。1962年,粮油、主要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产品收购量,均比1957年减少50%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至1965年,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总量及收购总额大体上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农民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收购量和收购金额相应增加,1976年,农副产品收购量和收购金额,分别比1965年增加59.4%和80.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副产品收购量和收购金额有较大幅度增长。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三类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收购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1988年与1985年相比,农业商品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8.8%增加到52.8%。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商品产值比重由44%增加到46.6%;林业商品产值比重由36.9%增加到46%;牧业商品产值比重由60.2%增加到63.9%;副业商品产值比重由73.4%增加到76.7%;渔业商品产值比重由71.3%增加到73.1%。1952~1988年若干年份农副产品收购情况详见表12—2—3。 1952~1988年若干年份安徽省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数量统计表 表12—2—3单位:万元、吨 ![]() 注:1.1980年前的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系按现口径调整数。2.资料来源:省统计局《安徽四十年》。3.粮油,粮为原粮,油为食用植物油。4.经济作物,包括棉、麻、茶、烟叶、桑蚕茧。5.其他,包括鲜蛋、水产品。6.1962~1976年资料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统计口径。7.数量统计按日历年度计算。 二、商品零售额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增长。1960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商品奇缺,农民购买力大幅度下降,至1961年,全省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降至1953年的水平。1962年始,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有所增长。之后,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提高和商品零售价格的调整,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有所增长,增长的幅度逐年不一。详见附表12—2—4。 1949~1988年安徽省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表 表12—2—4单位:万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