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审计
一、机构沿革 1985年3月,淮南市供销社建立审计科,其下属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13人。1987年2月12日,省供销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审计局《关于建立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报告》和商业部制订的《商业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试行办法》,建立审计室,编制6人。1988年9月1日,审计室和监察处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独立行文。截止1988年底统计,阜阳、六安、巢湖地区供销社,蚌埠、淮南、淮北市供销社,太和县、阜阳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临泉县、界首县、亳州市、阜阳市、砀山县、泗县、萧县、宿州市、六安县、六安市、金寨县、寿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广德县、宁国县、泾县、全椒县、来安县、五河县、固镇县、肥东县、肥西县、芜湖县、桐城县、祁门县、休宁县、东至县、铜陵县、濉溪县、宿松县供销社设立了审计机构。宣城地区、安庆市、合肥市、黄山市、霍邱县、霍山县、巢湖市、郎溪县、绩溪县、宣州市、贵池市、石台县、南陵县、屯溪区、凤台县供销社设专(兼)职审计人员。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建立内审机构106人,其中:主管部门41个,企事业单位65个;专职审计人员162人,兼职审计人员132人。 二、审计工作 截至1988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审计425个单位,审计覆盖率为20%,审计金额4135万元,其中:违纪金额949万元;促进“双增双节”金额265万元;损失浪费金额581万元;贪污盗窃金额17万元;其他问题金额2373万元;受党政纪处分28人,移交司法机关10人。主要审计项目: 【主任(经理、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共审计148个单位,为审计项目的26%。泾县供销社进行离任审计共33次,审计后撤职工人,免职2人。查出违纪金额10.5万元,索赔收回金额698万元,追回悬帐5.6万元。 【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审计】 共审计52个单位。分为承包、租赁期初审计,承包、租赁期中审计和承包、租赁终结审计三种。与此同时,还审计承包、租凭兑现。以淮南市供销社为例,1986年对11个直属承包、租赁企业进行审计,按合同规定给予审计兑现,7个受奖励,1个不奖不罚,3个中止合同。 【经济效益审计】 共审计124个单位,促进“双增双节”金额265万元。各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亏损严重、效益差的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如广德县供销社,1987年针对全系统1/3的核算单位发生经营性亏损,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并采取扭亏措施,到年底只有2个基层供销社亏损。 【财经法纪、财务收支以及各种专项审计】 共审计46个单位,查出违纪金额732万元。主要审计乱挤乱摊成本、偷税漏税、截留利润、滥发奖金实物以及贪污盗窃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以六安县供销社为例,先后对全县供销社系统28个企业进行财经法纪审计,查出各种违纪金额34.27万元。1988年,对县农资公司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发现截留利润17.6万元,乱挤乱摊成本费用12.8万元。东河口供销社应纳入本年费用开支而跨入下年度作待摊费用的计6359.59元,应体现未体现利润26588.04元,审计后都及时进行帐务调整。 【省供销社对直属单位审计】 1987年6月18日~29日,省社组成以审计室为主,有人事、财会等部门参加的审计小组,对省土产公司芜湖土产分公司经理谢洪法离任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肯定该同志在任期内作出成绩,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2.6万元。1987年9月13日~10月13日,省社审计室对省农资公司1986年度财务决算和1987年1~9月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查出帐务处理不当、资金运用不合理、扩大费用开支范围等问题,收回应上交省社统一集中使用的更新改造资金58.6万元。1988年3月9日~18日,省社审计室对省社印刷厂1987年生产经营情况及其附属招待所、医务室等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查出有扩大职工福利开支等问题。1987年9月9日~10月5日,省社审计室对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1986年度财务决算和1987年1~9月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决算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协助公司清收货款1万余元。1987年11月10日~12月初,省社审计室对省社贸易中心1986年度和1987年1月~11月份的财务收支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写出审计报告,省社下达《关于省社贸易中心的审计决定》。为增强企业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省社党组决定从1988年起,贸易中心招标承包,实行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