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在皖北贸易总公司(供销社前身,简称“贸总”)设置商情物价机构,配有专职干部和无线电收音机,每天定时收听全国各大城市的市场动态和市场行情,主要内容有各种大宗农副土产品上市量,成交量及集市上开盘价、收盘价;工业品市场购销和私营工商业购销活动等市场情况。提供领导在业务经营活动中的决策参考。如:主要商品上市量多,购者少时,便及时挂牌收购吞进;若上市量少,求购者多,便及时抛售,平抑市场价格。为稳定市场物价起到积极作用。1950年初,商情物价机构设在皖北区合作总社供销部内,继续从事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市场行情,不定期地编印《皖北商情》(铅印本),每期印发200份,直寄皖北地区所属地区、华东区合作总社以及兄弟省、市合作总社,相互交换赠阅,并报皖北区党委、皖北行署有关部、委、办领导参阅。反映当时物价指数变化情况及当时以几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为基础的“折实单位”金额。1951年底,皖南、北合作总社合署办公和“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皖北商情》停刊。
1961年秋,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机构恢复。遵照省委领导的指示,1962年9月15日,省供销社物价处创办《五日行情》,免费赠阅,发全省地、市、县及较大集镇的基层供销社,并与全国各省、市、区及重点市供销社相互交换和分送各级领导参阅。刊物每月逢五、十出版,主要以市场行情为主兼及市场动态,可供商品和求购商品等,期刊发行量300份。主要报导范围:三类农副土特产品价格;在集市上成交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包括粮食、油料等统购销商品)价格;集市上成交的日用工业品价格;市场动态、预测预报、典型调查报告等内容。以“行”为主,重点是集市贸易价格。为此,省社曾专门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情”电讯报告制度,与邮电部门共同商定商品电讯代号,要求各指定报告点的地、市、县和重点基层供销社按时、按质、按量上报。
与此同时,还不定期地编印《五日行情》(增刊),主要刊登省管商品价格调整、市场测报和典型市场调查材料及市场趋势等。向各级供销社领导传递上报有关的政策信息、调价信息和自营业务开展等情况,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1964年下半年,上述刊物停印,总计编印《五日行情》近百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为适应各级供销社贸易货栈业务开展,1980年2月,省供销社创办了《供销行情》,不定期的编印发行,免费赠阅。1981年11月30日,《供销行情》更名为《安徽供销行情》,编印旬刊(每月逢十出版),16开4版(每期约6000字)。因经费受限,从1982年起,采取“以刊养刊,订阅收费”,支付印刷、发行费用。
1984年,《安徽供销行情》由不定期改为定期旬刊,增加版面(由原来4版扩大到版),每期约1.2万字,并经省出版局审批登记,颁发登记证(安徽省内部报刊统一刊号:AHK 113),正式组建编辑部。重点报导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宏观指导方针和价格改革重大的经济信息;省内、外各种主要农副产品产、购、销市场趋势和价格行情;农村市场商品供求动向;市场预测、预报及市场调查研究;国内外主要商品趋势和市场行情。为基层企业免费刊登商品供求信息,调剂商品余缺、疏导商品流通。开辟《致富专栏》,传播“治贫致富”经验,设有政策信息、价格行情、市场调查、预测预报、产销趋势、市场动态、咨询服务、他山之石、商品供求等栏目。寓政策、信息、动态服务于一体,通过行情传递情息,使基层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刊物发行量逐年上升,目前发行量在6000份以上。发行范围,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供销社及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省内发行到各基层供销社及有关工商、金融、物价、乡镇企业、农工商联合体、农村牧场、合作商业等单位,并按期报送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和有关部、委、办、厅、局、行等部门。与全国600多家经济信息报(刊)建立相互交换赠阅的联系网络。在全省各地、市、县和重点基层供销社建立有200多人行情信息报告员、通讯员的联系网络,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社聘有特约通讯员。1983年加入商业部郑州中心栈牵头的“全国供销社农副产品行情信息协作网”,1984年加入华东地区供销社行情信息协作网。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