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民国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等都开始了小规模的建设。黄山、天柱山成立了建设或开发委员会,建造屋宇,开辟道路。九华山、齐云山由宗教界牵头,募集资金,维修寺塔庵堂、宫观道院,初步奠定了景区的雏形。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作出了“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的重要指示以后,安徽风景名胜区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从总体上看,“六五”、“七五”期间是安徽省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开拓起步阶段,“八五”期间是快速发展时期。 “六五”、“七五”期间,风景名胜区建设主要包括整修老景区和开发新景区两部分。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主的老景区,重点整修景点,建设、改造宾馆饭店,新建、改建道路、桥梁、供水、供电设施,以满足游人最基本的服务需求。黄山云谷索道1986年建成运行。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敬亭山、齐山、小孤山等一批老景点得到了恢复。新开发的景区、景点主要有合肥包公祠、包公墓、环城公园,广德太极洞,贵池大王洞,石台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巢湖仙人洞,宣城龙泉洞,南陵西山,黄山翡翠谷等。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观,如歙县棠樾石牌坊群、黟县明清民居、凤阳中都皇故城和明皇陵、亳州花戏楼和华佗纪念馆、屯溪老街和戴震纪念馆等,也先后拨款整修,对游人开放。 进入“八五”以后,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提出把“一线两点”作为安徽省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给全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992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旅游经济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旅游业应成为振兴安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力地促了全省旅游业大发展,使安徽风景名胜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八五”期间,风景名胜区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恢复、建设人文景观为重点。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淮北相山旅游客运索道相继开工和投入使用,黄山区、玉屏和天堂寨旅游客运索道先后开工。客运索道的开通,明显改善了景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旅游者。一些耗资巨大的景点修复工程,如黟县西递“敬爱堂”和宏村“承志堂”、徽州区“罗东舒祠”、寿县“明伦堂”、歙县棠樾“清懿祠”等先后完工。人工景点以亳州三国揽胜宫、颍上南湖公园、霍邱水门公园等最具规模。与此同时,太平湖建成了旅游码头,新辟了鳄鱼池、猴岛、鹿岛等景点,凤阳开发了韭山洞,广德开发了桃姑迷宫,齐云山开发了楼上楼游览区,其它各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景点建设方面,也有新的举措。规模大、功能全的黄山旅游度假区、金盆湾旅游度假区、黄山绿谷旅游度假区,先后完成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兴建。各地在景区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