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古代开发建设,与宗教密切相关。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有“东国僧”建新罗庵。继后,其他僧人相继建了祥符寺、翠微寺、福固寺、慈光寺、松谷庵等。唐代以前,道教建有浮丘观、九龙庵。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全山已有寺庙64座。明代以后,黄山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明代中叶,普门和尚入山,创建法海禅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受神宗敕赐,普门和尚耗银4万余两,扩建法海禅院为护国慈光寺。慈光寺鼎盛时有僧众千余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普门和尚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明代共建大小寺庙庵堂60多座,分布全山,并初步形成了以天海为中心的东、南、西、北4条简易蹬道和连接各寺庙庵堂的曲径。寺庙庵堂周围的景点开发,也初具规模。清朝以后,步道和屋宇以整修为主,建设不多,不少寺庙庵堂因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圮。
民国期间,黄山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发建设。民国23年(1934年),黄山建设委员会在南京成立,黄山办事处在黄山挂牌,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着手开凿天都蹬道。民国24年,划定了风景区的范围,进行了初步规划,桃溪别墅、正道居、居士林、排云亭、紫云楼等建筑相继完工。民国28年,以工代赈,整修芙蓉岭至北海、焦村至温泉的石阶路等。
建国以后,黄山成立了管理机构。其任务是以保护为主,辅以管理和接待。建国初期到60年代初,先后整修了登山盘道,开通了逍遥亭至温泉、温泉至慈光寺的公路,修建了观瀑楼、温泉楼、干部疗养院、工人疗养院、黄山宾馆、北海宾馆、玉屏楼宾馆、黄山商店、温泉游泳池、石门电站、黄山门坊等。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黄山建设工程停止。
1979年黄山对外开放以后,确定了“在本世纪末把黄山建设成为以山岳自然风光为特色的国际游览胜地”的发展目标,拟定了开发建设规划,加快了建设步伐。1982年,黄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到1995年,全山累计投资达2亿3千多万元。此间,维修了慈光寺、松谷庵、翠微寺,修建了炼玉亭、翼然亭、观鱼亭、观瀑亭,新辟了丹霞峰、翡翠池等100多个景点,开通了白云、天都(新道)、丹霞峰游览步道,修建了云谷索道,新建或扩建了桃源宾馆、云谷山庄、排云楼宾馆、西海饭店、温泉大酒店等,建成了大小蓄水池20座、水库8座、拦河坝3座,总库容达30万立方米,建日设计制水量72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新建和改建了18个公共厕所。
〔游览区〕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黄山建成了温泉、玉屏、白云、北海、云谷、松谷6个游览区。
温泉游览区:海拔600米左右,因有著名的黄山温泉而得名,是游人从南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个游览区。面积1481公顷。可达景点28处,主要有温泉、桃花溪、白龙潭、人字瀑、百丈泉、鸣弦泉、虎头岩、醉石、丹井、白龙桥、观瀑楼、翼然亭、观鱼亭、炼玉亭、慈光阁等。可望景点20余处,如青潭、紫云、朱砂、桃花诸峰和水帘洞等。有“桃源仙境”之称。区内接待服务设施完善,有桃源、黄山、温泉等多家宾馆以及商店、邮电局、摄影社、影剧院等设施。温泉浴室和游泳池对外开放。
玉屏游览区:是黄山海拔最高的游览区,也是黄山雄伟景观最集中的游览区,面积424公顷,共有景点近百处。可达景点主要有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迎客松、送客松等34处。可望景点主要有蓬莱三岛、孔雀戏莲花、采莲船等27处。玉屏峰南侧一带,风光绮丽,如同仙境,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赞语。明代普门和尚在玉屏峰南侧建文殊院,今在遗址上建有玉屏楼宾馆。游人在这里可观中外闻名的迎客松,欣赏“江山如此多娇”、“风景如画”等题刻,领略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攀登天都、莲花雄峰。
白云游览区:也称“钓桥游览区”,因白云、钓桥两古庵得名。位于黄山西部,面积1655公顷,80年代后期开发。钓桥庵有公路与外部相通,成为西部门户。游览区内的“白云道”为新修的石阶路,上通天海,下至钓桥庵。“排云亭”一带以峰、石景观闻名。名峰有石笋峰、飞来峰、尖刀峰、石床峰等。巧石有“仙女绣花”、“武松打虎”、“天女弹琴”、“仙人踩高跷”等。西海群峰、西海晚霞属黄山最奇丽的景观之列。钓桥庵一带以山水风光为主,景点有“罗汉趺坐”、含羞泉、千寻瀑布、天鹅石、“双龙探海”、贴壁松、“镇海威灵”等50多处。有白云宾馆、西海饭店、排云楼宾馆等接待服务设施。
北海游览区: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600米左右,面积1318公顷。景观以秀奇著称,景点近百处。主要可达景点有始信峰、狮子峰、清凉台、石笋石工、曙光亭、黑虎松、连理松、团结松、接引松、龙爪松等23处。主要可望景点有梦笔生花、狮子观海、仙人进宝、仙人下棋、丞相观棋、十八罗汉朝南海等70余处。有北海宾馆、狮林饭店等酒店,服务设施完善,是黄山高山区的接待中心。
云谷游览区:位于黄山东南部,面积1027公顷。古木参天,云雾缥缈,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环境十分清幽。主要可达景点有狮子抢球岩、千古石、仙人榜、丞相源、千年银杏等。主要可望景点有钵盂、眉毛、香炉、罗汉、佛掌、天都、玉屏、莲花、仙都、炼丹、金炉等名峰和麒麟送子、老僧采药、苏武牧羊、双猫捕鼠、猴子捧桃、天狗望月、喜鹊登梅、仙人指路等巧石。云谷山庄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服务。云谷索道上通北海游览区。
松谷游览区:位于黄山北部,因明代古寺松谷庵而得名。面积1148公顷,植被覆盖率达95%,野生动物多,水景丰富。可达景点十余处,主要有翡翠池、老龙潭、青龙潭、黄龙潭、乌龙潭、念字亭等。可望景点15处,主要有宝塔峰、书箱峰、关公挡曹、天鹅孵蛋等。有公路通黄山区甘棠镇。松谷庵附近有索道至松林峰。
〔游览步道〕
古时由于宗教活动和寺庙建设,开始形成连接各寺庙的便道小径。唐、宋始,至明、清,黄山逐渐形成了4条登山步道:一是从温泉经慈光阁、玉屏楼至天海;二是从苦竹溪经云谷寺、白鹅岭、狮子林到天海;三是从辅村经芙蓉岭、松谷庵到北海;四是从焦村经钓桥庵、汤岭关至温泉。1950年以后,黄山管理部门对全山游览步道进行了全面整修,加固了路基,重铺或加宽了路面,险处增设了栏杆扶手,并新建了天都峰、丹霞峰、白云等新道。到1995年底,全山游览步道总长5万多米,石阶3万余级。
〔公路〕
黄山风景区有4条公路。一是汤口至温泉公路,长5公里,柏油路面。民国23年修简易公路到逍遥亭,1954年续建至温泉,后几经拓宽改造。二是温泉至云谷寺公路,长7.5公里,混凝土路面。1960年动工,次年3月停工;1979年再次动工,1983年揽胜桥建成通车,全线贯通,沙石路面;1992年,改扩建为混凝土路面。三是温慈公路,从温泉至慈光阁,全长5公里。1959年动工修至观瀑楼;1984年全线修通,柏油路面;1992年改扩建为混凝土路面。四是芙蓉岭至松谷庵公路,全长1.8公里,外接甘(棠)芙(蓉岭)路。1994年11月动工,1995年底全线修通,沙石路面。
〔桥梁〕
全山共有公路和人行桥梁40余座。建国以后,新建成或重建的有横跨汤泉溪的揽胜桥,丹霞峰上的披云桥等9座。
〔客运索道〕
黄山有旅游客运索道3条:云谷索道、太平索道、玉屏索道。
云谷索道:从云谷寺至白鹅岭,黄山风景区独资建设。1984年6月1日开工,1986年7月1日竣工营运,全长2804米。索道下站云谷寺,站址海拔894.4米;上站白鹅岭,站址海拔1667.2米,上下站高差772.8米,水平间距2693.7米。中间设支架5座。支架海拔高程自下而上依次是929.4米、1116.4米、1243.1米、1270.1米和1484.7米。支架间最大水平间距909.3米。三线往复式,客厢容量41人,单程运行时间8分钟,每小时单向最大运量300人。
太平索道:从松谷庵至西海松林峰,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与香港中旅集团合资建设。1995年5月18日动工,计划1997年投入营运。下站在松谷庵右侧,海拔607.8米,上站在松林峰北侧,海拔1628.9米,两站高差1119.1米,水平间距3527米。中间设支架6座。支架海拔高程自下而上分别是668.8米、789.6米、893.7米、1522.3米、1568.2米和1658.3米。支架间最大水平间距1390.7米。三线往复式,客厢容量102人,单程运行时间10~15分钟,每小时单向最大运量600人。
玉屏索道:从慈光阁至玉屏楼西侧,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控股,与国家旅游局商贸公司合资兴建。1995年7月18日动工,预计1996年9月建成运营。下站在慈光阁西侧白砂石工上,海拔877.2米;上站在玉屏峰西侧,海拔1622.6米,两站高差745.4米,两站间距2012.1米。中间设支架10座。支架海拔高程自下而上依次是867.5米、887.5米、1007.4米、1010.1米、1024.0米、1104.5米、1180.5米、1265.7米、1465.4米和1591.7米。支架平均间距217.4米。单线自动循环式,客厢容量6人,有客厢26个,每小时单向最大运量600人。
〔供水〕
黄山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区,地下水极其贫乏,生活生产用水主要靠溪流泉水。经过长期努力,接待和生活用水基本解决。供水设施主要是蓄水池、水库、拦河坝。全山总库容30万立方米,按游览区计算,温泉游览区最多,占全山总量的51.4%,玉屏游览区最少,仅占1.6%。目前,温泉、云谷、松谷、白云游览区供水充足。在久旱无雨的条件下,北海游览区可以保证两个月正常供水,玉屏游览区可以保证40天正常供水。温泉水厂建于80年代后期,净化设备设计日制水量7200吨,目前实际制水量3000吨/日,最大负荷制水量9200吨/日,满足了温泉游览区宾馆饭店和职工的生活用水。
〔供电〕
1954年安装一台13千瓦柴油发电机,供温泉游览区照明。1956年改用28千瓦汽油发电机。1960年建石门水电站,安装两台水轮机组,每台容量192千瓦,向温泉游览区送电。1970年并入华东电网,由苦竹溪变电所110千伏站引出两条10千伏线路。一条称113线,从苦竹溪经温泉至玉屏楼;1979年建成,线路长10公里,导线截面50平方毫米,最大输电能力780千瓦,向温泉、玉屏两游览区供电。1994年底,实际挂接29台配变3880千伏安。另一条称114线,从苦竹溪经云谷寺、白鹅岭至北海,线路长12公里,导线截面95平方毫米,最大输电能力1000千瓦,1994年底实际挂接22台配变4770千伏安,向云谷、北海(含西海)两游览区供电。1995年底,全山供电总量1200万千瓦小时。
〔公共卫生设施〕
黄山公共卫生设施经历了由简易标准向国际卫生标准发展的过程。1981年,全山有公共厕所34个(其中半数为简易厕所),垃圾箱70个,果皮箱120个。公共卫生设施分布在各景点和游览线路上。1986年起,加大公共卫生设施经费投入,首先改造公共厕所,取消旱厕,改造或新建直槽式和蹲位式水冲厕所,配有简易冲水设施和洗手间,同时开始建设高等级的公共厕所。到1989年末,建成月牙亭、天海、白鹅岭、入胜亭等公共厕所,安装有小便器、坐式或蹲式抽水马桶、粪便净化处理设施和洗手设施。“八五”期间,按照公共厕所国际卫生标准,建设高档旅游厕所,先后建成温泉、云谷索道下站、半山寺、白鹅岭、猴园等6座标准公共厕所,配有自动烘手机、漱洗美容间、更衣室和管理房,做到无臭味,无污垢,无虫坟,外观造型典雅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1988年起,沿游览步道砌小垃圾池300个,逐步实行垃圾分检、回收处理。在白亭和寨西建两座固体垃圾实验处理装置,做到垃圾日产日清。1993年起,实行垃圾袋装回收、清运,在天海、西海和白亭分别建成三座油式焚烧炉和垃圾发酵库。投入120万元,建成环境监测站。经建设部组织专家实地检查验收,黄山被命名为“卫生山”。
〔邮电通讯〕
民国32年黄山始设邮政代办所,1955年设邮电支局,1980年更名为黄山邮电局,开展电话和高山步邮业务。1992年,邮电大楼竣工,先后开通了1000门程控电话、磁卡电话、900兆赫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电信业务。黄山至合肥光缆进入数字微波网络后,开通了通往1100多个入网城市和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联络。
〔宾馆饭店〕
黄山宾馆、饭店建设始于建国以后。1952年3月14日,成立黄山温泉招待所,1953年改为黄山旅社。1955年建成黄山宾馆,嗣后建成了玉屏楼、北海宾馆、云谷寺老五间等。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饭店建设发展很快。到1995年底,全山建筑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景区内有23家宾馆,其中三星级宾馆4家,二星级宾馆1家,非星级旅游涉外宾馆1家,总床位达4200多张,其中标准客房981间。
二、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的开发建设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首先进入九华山的是道教。早在西汉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陵阳县令窦伯玉入山修炼,留有“骑白龙升天”的传说。唐开元年间(713~714年),道家建“开元观”、“仙坛观”。乾宁年间(849~898年),名道赵知微居碧桃崖,建“延华观”。后来还建有“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白云观”等道观,九华山被道家封为“三十九福地”。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唐开元末,新罗僧王室近族金乔觉卓锡九华,99岁圆寂,佛教徒认定他是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道场。明、清时期,山中庙宇发展到300多座,僧众三、四千人。随着佛教的兴盛,山中新辟、整修了道路,办起了庙栈。其间,由于元末明初及清咸丰年间的战事,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扫荡,九华山的庙宇几度受到严重摧毁。
建国以后,特别是1979年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开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4亿元,新建屋宇200多幢,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开辟了5个游览区60多处景点;修复并对外开放寺庙93座,大小佛像万余尊,文物2000多件。1982年九华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游览区〕
九华山风景区共分为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5个游览区。
山前游览区:游人乘车经五溪到二圣即进入山前游览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二圣殿、一宿庵、无相寺(旧址)、桃崖瀑布、织绵瀑布、西竺庵、观瀑台、燕子洞、龙池庵、甘露寺、栓龙柱、照山枫林、高山民居、龙溪峡谷、赭云峰等。山前游览区风景优美,既有寺庙古迹,又有幽涧飞瀑,是游览九华山的前奏。
九华街游览区:位于芙蓉峰下,面积约4平方公里。明清以来,为香客游人集散地。该区仍保持清代风貌,老街店铺,古色古香,寺庙林立,僧俗共处,香烟缭绕,石板道穿街走巷,连接各寺院,一派莲花佛国景象,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主要景点有棋盘石、老虎洞、观音洞、奇松、太白书堂、古柳、银杏、金钱树、娘娘塔、放生池、无瑕肉身、慈明肉身、东岩、锦衣石、化城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址)、礻氏园寺、旃檀林、大悲楼、百岁宫、五百罗汉堂、钟楼、东崖禅寺、回香阁、通慧庵、绍华师塔、上禅堂、十王殿、肉身殿、地藏禅寺、小天台等多处。
闵园游览区:自回香阁至慧居寺为闵园游览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山庄田园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凉爽,空气清新,是疗养度假和读书著作的理想之地。主要景点有龙溪、怪石、凤凰古松、华严洞、索道下站、慧居寺和20余座民居式尼庵及面积达160公顷的“闵园竹海”。
天台游览区:过慧居寺,达天台正顶,包括十王峰在内为天台游览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沿途峰奇石怪,古庙倚壁傍崖,是九华山海拔最高的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观音寺、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林、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钵盂峰、宴仙台、捧日亭、无底洞、金龟朝北斗、仙人击鼓石等百余处。
花台游览区:位于天台峰北,大古岭南,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1986年新开辟的高山游览区。山花遍布,奇峰突兀,松石乖巧,以自然景观取胜。著名景点主要有仙座岩、古佛洞、莲花峰、中峰、问天石、杜鹃坞、绮霞峰、猫碗峰等。花台新游览区的开发,结束了自古以来上下天台峰一条道,游人必须走回头路的历史,为九华山增添了一批新景点。
〔游览步道〕
唐代中叶,九子岩、双峰、九华街等处建有10多座庙宇,僧民开辟了陵阳镇至九子岩、双峰和五溪至九华街2条山道。宋元间,有五溪、陵阳、青阳、朱备4条进山道路。清末,已形成5条进山道路:东路由青阳至朱备龙口,东北路由青阳经西洪岭、二圣至九华街,东南路由南阳至九华街,西北路由五溪至九华街,西路由杜村经西馆、东馆至九华街,总长71.5公里。一般香客、游人,多远道步行入山;达官富人则车轮马足,入境便换轿登山。
民国22年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干线、支线公路的开通,进山步道上游人、香客渐稀,汽车客运成为人们上山的首选交通方式,景区内的游览步道继续充分发挥着引导、集散游人的作用。1979年至1995年,先后整修石板游览步道6条,总长58公里,分别为龙池游览步道、芙蓉峰游览步道、回香阁至百岁宫游览步道、金沙泉游览步道、十王峰游览步道、天台经花台至百岁宫游览步道。
〔公路〕
民国22年,安庆至杭州公路从九华山北部五溪通过,九华山外围公路网基本形成。民国23年,青阳乡绅和僧伽募建九华支线公路(五溪至二圣),至建国前夕,仅建成简易路基。1953年,完成九华支线简易路面铺设工程,全长14公里。60年代开始客运。
目前,景区公路共3条,总长近20公里。1、二圣至九华街盘山公路,全长11公里,柏油路面,1975年动工兴建,1977年正式营运。2、九华街水泥路,全长2公里,宽5米。3、九华街至闵园公路,全长6.9公里,平均海拔650米,1984年3月动工,1987年10月1日通车。
九华山后山公路,即九华山至黄山公路的九华山南阳段,全长22.4公里,正在积极建设中。
1978年,有客车往返九华山和青阳、贵池两地,每日一班,随车售票。1979年,青阳汽车站在九华街设售票点。1980年设分站。1987年改为九华山汽车站,在礻氏园寺附近建站房及停车站。目前,九华山每天有许多班次客车通达省内外许多城市和风景名胜区。
〔桥梁〕
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有古桥17座,主要有渡仙桥、回龙桥、迎仙桥等。从60年代开始,先后新建、重建大小桥梁20余座。
〔客运索道〕
九华山客运索道由中国旅游服务公司安徽分公司和九华山管理处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1280万元。1993年6月1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投入营运。索道下起中闵园凤凰松西南200米处,越莲花精舍,经打鼓峰,上至古拜经台南150米处,跨闵园、天台两个游览区,线路水平距离1250米,上下站高差476米,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全线吊箱分为6组共18辆,每辆乘坐6人,运行速度每秒0.4~3.5米,单程运输时间12分钟,最大单向运输能力每小时350人。
〔供水〕
九华山为花岗岩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香客、游人众多,如遇久旱,九华街用水紧张。为了解决九华街用水问题,九华山管理处投资196万元,在上闵园拦河筑坝蓄水,建设引水工程,开凿芙蓉峰通水涵洞368米,铺设引水管道3800米,日供水1800吨,工程于1992年7月动工,1993年7月正式通水。大坝弦长54.6米,坝高16.5米,坝底宽5.4米,坝顶宽2.2米,静库容5.4万立方米,可调节库容3.1万立方米。
〔宾馆饭店〕
古代,九华山香客及游人宿庙栈。明代,全山庙栈、僧房不下200间。大庙丛林的僧房,“高栋层楼,邃户曲房,明窗静牖,雕栏画槛,争极宏丽,以招邀四方香客”。清代,庙栈之间为争夺客源,还派人到今上海、九江、汉口等地迎客。甘露寺住江苏人为主,东崖禅寺住广东人为主,百岁宫则上海人居多。丛林大庙有高级客房(单人或双人间,床帐俱全,并有茶房专人服侍),住“细料”香客和游人;一般寺庙开统铺,住“粗样”香客和游人。大的庙栈设厨房、茶房、帐房,雇工多达百人。清末至民国时期,九华山共有庙栈38家,客房总容量1万余人;民间客栈8家,每家可住100~300人不等。五溪、二圣、南阳等进山路口,也有民间客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山扫荡,部分寺庙客栈和民间客栈被烧毁。
建国以后,九华山饭店业发展很快。1958年以后,先后成立了九华山饮食服务社、九华山招待所、礻氏园寺招待所。1980年后,建东崖宾馆、聚龙大酒店、上客堂、龙泉饭店、佛谷园宾馆五家涉外饭店和钟楼饭店、双龙山庄、金蓉别墅等近百家普通旅馆,共有标准间500余间,普通床位5000余张。东崖宾馆隶属九华山管理处,外观类似皖南民居为一庭院式的二星级旅游涉外宾馆,拥有床位300张。聚龙大酒店亦为二星级宾馆。上客堂隶属九华山佛教协会,为旅游涉外饭店。1979年以来,庙栈和个体旅社逐步恢复。山中现有寺庙旅社近10家,每天可接待近千名香客和游人;个体旅社近80家,有床位1000张左右。
〔邮政电信〕
民国22年,九华山开办邮政代理业务。1958年设邮电代办所,1979年上升为邮电支局,办理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及国际电讯业务。1986年,安装了电子程控交换机一台,本地用户实现了全自动交换。天台正顶寺庙也开通了电话。随后,移动通讯、无线寻呼相继开通。
三、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法驾谷口(今天柱山野人寨),登礼天柱,封天柱山为“南岳”。汉末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190~195年)间,庐江(今潜山)方士左慈在山中修道炼丹,今茶庄、马祖庵、良药坪都留有炼丹的遗迹。梁天监六年(507年),金陵高僧宝志卓锡建刹。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宋代以后,道教在天柱山建天祚、真源等宫,尊天柱山为“十四小洞天”、“五十七福地”,奉为“司命真君所都”。唐宋时期,佛道两家趋于鼎盛,山中寺观达100余座,有“三千僧人八百道”之说。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杨坚志在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但天柱山不因此而冷落,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仍到此乐山悦水,呤诗赋文,刻石题名,尊天柱山为“古南岳”。
民国31年,安庆行署督察专员曾倡建“天柱山开发委员会”,得到了安徽省府的拨款和社会募捐,修建了岳云山馆、翠云别墅及良药坪至主峰的简易登山步道,后因抗战建设停止。1979年天柱山对外开放后,潜山县将开发天柱山、发展旅游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管理机构。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5年底,共投资2000多万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天柱山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建设。
全山共分8个游览区,开发了三祖寺、佛光寺、主峰三个游览区;修建游览步道39条133公里;修建公路35.8公里,桥梁7座;修缮了觉寂塔,重建三祖寺藏经楼、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天王殿、塔院、山门及寮房;新建了涪翁亭、秋兴亭、望岳亭、丹砂亭、飘云阁、青龙轩、叠翠亭和游目聘怀亭;开发了神秘谷、东关、青龙背等景点;兴建了高山人工湖——炼丹湖;架设直通景区的高压供电及通讯线路各1条;建设登山索道1条、管理用房4处,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建宾馆、饭店5家,个体私营饭店30多家;维护和整修了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刘源纪事石刻、皖光苑、太平塔、西关寨等胜迹。
〔游览区〕
三祖寺游览区:东起林家河,西至及第庵,南止潜水,北抵侯冲,面积4.95平方公里。前临潜河,背枕天柱,据山扼水,寺观林立,青山绵亘,秀水萦绕,既有瑰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历代均视其为风水宝地。距潜山县城9公里,是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摩崖石刻、千年寺塔、汉武登封和道观遗迹等人文景观为景区的主要特色。游人到此可游览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唐代赐封的三祖乾元禅寺和宏伟壮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觉寂塔,观看华东地区最庄重的汉白玉释迦牟尼石像,参观立化塔、三高亭、普同塔等古迹,凭吊汉武帝登封时的祭岳台、唐明皇的应梦井、宋徽宗亲书赐名的真源宫、宝志禅师习静的宝公洞等遗址。
三祖寺西侧有石牛溪、山谷流泉和荟萃唐、宋、元、明、清、民国等代共300余幅摩崖石刻的石牛古洞等重要游览景点。石刻诗、文、游记、绘画,样样皆有,颜、柳、欧、米、赵五体俱全,如同一条书法艺术长廊。
马祖庵游览区:东自龙凹过,西到证果庵,南起小垄,北抵天蛙峰,面积3.7平方公里。这里林茂泉清,奇石累累,谷幽林静,景色优美。佛光寺、马祖洞、木鱼石、混元霹雳、麒麟石、猪头石等是主要游览景点。
主峰游览区:东自皖涧,西括飞来峰,南起庵基坦,北界白莲崖,面积7.44平方公里。
主峰游览区是天柱山精华游览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里雕琢得景致非凡。这里集中了全山的众多山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罗列了全山大部分奇石,有名怪石43块。奇峰雄险,怪石嵯峨,相峙而立,各成异趣,峡幽谷深,洞玄府秘,移步换景处处钟秀神奇,贵在天然。
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4米,独立于群峰之上。附近飞来峰、五指峰、三台峰、莲花峰、覆盆峰、迎真峰、麟角峰、含珠峰、天池峰、月华峰等,各呈雄姿,拱卫天柱,势如“万岳归宗”。
主峰一带怪石特别多,如“神猫逼鼠”、“天狗望月”、“仙人对弈”、“龟兔赛跑”、“和尚背姑”、“弥勒坦腹”、“仙女晒鞋”、仙人别墅”、“双狮戏球”……更为奇巧的有雌雄和鸣的“鹦哥石”,奋力爬行的“蜒蚰石”,长鼻朝天的“象鼻石”,张壳吐珠的“蚌壳石”等,惟妙惟肖,情趣横生。
主峰景区的松千姿百态。天柱松挺拔于天池峰绝壁之上,独霸一方,姊妹松、鸳鸯松、母子松,可称名门望族,鹰松、探海松、凤凰松、蒲团松各领风骚,尤其是磐石上的单株独苗、高不盈尺的“可怜松”,虽孤影自怜,但却傲然自强。
主峰区还有相当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如一线天、试心桥、仙人洞、小心坡、青龙背、拜岳台、惜字亭、焙药台等。南宋刘源义兵因抗元曾在此安营扎寨,留下关寨遗址及纪事石刻。主峰下有大王坟,为后人纪念刘源所建。
虎头崖游览区:东始岩脚,西界茶庄公路,南自王屋,北至太子阁,面积11.46平方公里。景区内景点相对集中,奇峰怪石独特。虎头崖、船形石、仙桃石、铁笛龛、狐狸坟、万寿无量塔、宋代石窟为主要游览景点,同时还可欣赏到宋、明两代石刻。
九井河游览区:东以茶庄公路为界,西到仙人大岗,南临潜水,北到涂家老屋,面积7.91平方公里。九井河曲折蜿转,多悬流飞瀑,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天柱山的水景特色。沿线瀑布深潭共有九个,故名九井。“三井瀑布”,高达40余米,极为壮观。
大龙窝游览区:东自飞来峰下,西至螺蛳坳,南起千斤园,北到和平大排,面积共5.14平方公里。这里是天柱山风景区的西大门。植被完好、林壑优美、空间开阔、水源充足是本区的特点。探海松、五妹松、玉壶松、葫芦石、鹰嘴石、恐龙吸水是主要游览景点。游人可东望天柱、飞来等峰。品尝飞来峰乌龙井泻下的聪明泉,别有一番滋味。
龙潭河游览区:东自杜埠,西至长洼岗,南起黄岭、陈家岭,北抵龙潭河街,面积16.61平方公里。险滩滚玉,平水莹镜,青山紫崖,农舍古寨是该游览区特色。
后山游览区:东起长洼岗,西至黄梅尖,南自莲崖、和平大排,北抵吴土充,面积16.8平方公里。层峦叠嶂,瀑布溪流遍布,林郁山黛,植被完好。游人到此听松涛泉琴,望云游峰动,宿草棚,食野炊,领略山林野趣。
〔游览步道〕
天柱山游览步道共39条,总长133公里。游览步道串点成线,既是游览线路,又是游人赏景场所。马青步道、西关步道、东关步道、迎真新道、山谷流泉步道,是天柱山主要游览步道。
马青步道:由佛光寺经望岳亭、六月雪至天柱山庄,全长2公里。始建于民国31年。佛光寺住持妙高为方便游人及僧侣登山,率寺内僧人铺修石阶近百级。1958年天柱山林场成立后,将其整修、拓宽为一条护林登山道。1983年、1987年,天柱山管理处又在原有步道基础上多次整修和增修,铺设石阶近千级。沿步道可游览佛光寺、马祖洞、狮子林石刻、霹雳石,望猪头石、天书、降丹、香子诸峰,小憩望岳亭,登天蛙峰,前往神秘谷或天柱山庄。
西关步道:由天柱山庄经南关口、神秘谷、天柱峰、青龙背、炼丹湖,再回到天柱山庄的一条环行步道。全长7.5公里,共铺石阶10400级。民国31年“天柱山开发委员会”修建良药坪至主峰登山土道。1949年以后,天柱山林场开辟了部分护林防火道。1983年至1988年间,天柱山管理处对原有土道拓宽整修,铺设石阶,在险段设置了安全防护栏杆,部分路段设立了景点标牌。1983年10月,“神秘谷”开通,西关步道由原来的单向往返步道成为以天柱山庄为落脚点的循环游览步道。沿步道游玩,可饱览主峰精华景观,雄峰、幽谷、奇松、怪石和炼丹湖等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佛光、云海、日出、晚霞使游人情趣倍增。
东关步道:由天柱山庄到炼丹湖经千丈崖、大天门至古牧羊河,全长7公里。1985年10月动工修建,1986年5月1日开通。建设部投资9.2万元,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天柱山管理处承建。铺设石阶9600余级,辟有麟角、天狮和千丈崖三条支道,可登麟角峰、天狮峰,仰望千丈崖。配套建有“叠翠”和“游目聘怀”两座风雨石亭。整个设计采用“先入为主”,的手法,使游人一踏上步道,东关群峰就映入眼帘,而步道的曲直相谐,藏露有序,更使积翠谷的清幽和大天门的非凡气势得以突出体现。
迎真新道:由天柱山庄路过索道上站,沿青龙岗经飞虎峰、迎真峰至炼丹湖或东关。沿途穿过两个石洞和一座旱桥,上、下迎真峰,全长1.75公里。1988年建设部投资近4万元,天柱山管理处承建,共铺石阶5800级。
山谷流泉步道:从三祖寺管理所大门开始,沿山谷流泉、石牛溪,至石牛古洞。条石铺就,全长1公里。天柱山管理处1985年修建。步道紧贴景点,漫步其上,可参观山谷流泉、石牛洞、摩崖石刻、秋兴亭、涪翁亭等景点。
〔公路〕
野天公路:由野寨经吴宕、宋板桥、茶庄至马祖庵。全长16.3公里,宽6.5米至7.5米,柏油路面,四级公路。1983年2月11日动工修建野寨至茶庄段,长10.4公里,碎石路面,由安徽省林业厅、交通厅投资74万元建设,1984年10月1日通车。1985年4月,安徽省交通厅、林业厅和潜山县投资70万元,完成土石方28.43万立方米,建设茶庄至马祖庵公路,长5.9公里,1986年12月完成路基工程,1988年铺修成碎石路面。1991年8月,野寨至茶庄段油路铺筑工程开工,省交通厅拨款45万元,安庆市、潜山县自筹15万元,天柱山管理处解决开办费1万元,路基按四级公路整修加固,油路铺筑11月竣工,路面宽6米。1995年茶庄至马祖段油路铺筑工程动工,年底完成部分路基,1996年8月油路铺筑结束,总投资116万元,其中天柱山管理处投资5万元,天柱山林场投资3万元,安徽省以工代赈资金108万元。
余龙公路:由余井经杜埠至龙潭,全长19.6公里,路面宽3.5米,碎石路面,四级公路。1984年以前,潜山县投工53.5万个,完成土石方2.85万立方米,建成余井至杜埠公路。1985年4月,国家以工代赈投资续建杜埠至龙潭公路,后由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安排以工代赈经费28万元,潜山县交通局勘察设计,龙潭乡政府组织施工,于1991年元月1日将余井至龙潭公路延伸至杨家祠堂。共完成路基石方9.5万立方米。
〔桥梁〕
架设桥梁是山区越沟过河的需要。景区大小古桥不少,条石平桥居多,石拱桥次之木竹桥存留较少。建国后,公路桥梁建设发展很快,石拱桥逐渐替代木桥。天柱山风景区有白水桥、九井河桥、宋板桥、旌驾桥、雪崖瀑桥、滴翠桥、龙潭河桥等。
九井河桥在野寨西2公里处,旧称落马桥。1973年建,双孔石拱桥,桥长47.9米,行车宽度6.6米,载重15吨,是景区内较大的一座石拱桥。旌驾桥位于野寨往县城1公里处,因汉武帝登封天柱山驾临此桥,遂名旌驾桥。1984年改建为公路石拱桥。
〔客运索道〕
1994年4月13日,天柱山管理处与香港华山贸易公司洽谈并签订了合资兴建天柱山索道协议,港方负责购置设备,中方负责征地、土建施工等。
索道属单线循环吊椅式。吊椅55个,每椅可乘2人,每小时能载运350人。索道上站建于丹砂峰,海拔934米;下站建在庵基坦,海拔630米,水平距离长628米。房屋总面积1446.98平方米。
1995年10月17日,天柱山索道装机试运行,同月20日正式营运。中方与港方投资比与利益分配比均为3∶7。索道总投资664.4万元。设备从美国CTC公司进口。
〔供水〕
天柱山风景区内水源充足,水质洁净。景区内居民及驻山单位用水多直接因地就势引用溪流。茶庄现建有蓄水池2个,容量分别为80立方米和40立方米。1984年至1985年,安徽省城建厅投资3万元在天柱山庄先后建容量为2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水箱各1个,并安装0.5吨锅炉1台及其它配套给水设施10件(套)。
为确保天柱山庄供水,财政部、建设部、安徽省水利厅共同投资48.5万元,安庆市水电勘察设计院、安徽省城建厅规划设计院设计,天柱山管理处组织施工,于1988年4月15日在天柱峰东南的良药坪破土动工兴建多功能高山人工湖——炼丹湖。主体工程1989年10月22日竣工,共投工5.18万个,完成土石方5000立方米。拦水坝为重力型水坝,通体用花岗岩石砌成。坝体上部长62米,底部长40米,基础海拔1084米。汇水面积为0.44平方公里,蓄水量10万立方米,湖面面积为2.26万平方米。炼丹湖的建成,不仅为天柱山增加了新的景点,而且能确保天柱山庄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生活用水。
〔供电〕
天柱山水力资源丰富。建国后,由水电部门和当地社队投资,先后在风景、建华、天寺、万涧、龙潭等处兴建小型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421千瓦,主要用于附近乡村照明和少量动力用电。茶庄用电由建华水电站供给。1986年,安徽省水电厅投资1.5万元,在天柱山庄建小电站1座,安装12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供天柱山庄内部用电。1987年,潜山县水电局、天柱山管理处分别出资1万元和2.2万元,架设茶庄至天柱山庄的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线路全长2.5公里,由建华水电站供电,198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增多,建华水电站已无法保证山上用电。1991年初从野寨至天柱山庄重新埋柱换线,在天柱山庄安装变电设备,同年10月1日,野寨至天柱山庄18.02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正式运行。
〔亭台〕
天柱山自古亭台较多,如三高亭、浩然亭、祭岳台、炼丹台等。随着风景区开发的深入,天柱山又建设了一部分亭台。
在三祖寺游览区潺潺溪西岸,古有宋黄庭坚读书亭,原亭已圮。1985年,城建部投资0.8万元,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天柱山管理处在原亭址重建一亭,名“涪翁亭”。涪翁亭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大弯度翘角并配以精致的彩绘和美人靠,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1985年,在佛光寺至天柱山庄1公里处的山岗上重建望岳亭。城建部投资0.4万元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混凝土结构,四角四柱,亭高3.5米。
1985年,在天柱峰南的山脊上、汉武帝拜岳处建拜岳台。台为全石结构,相对高度0.8米,台面为边长3.5米的正方形,台中嵌一圆形巨石,上镂“阴阳太极图”。台前建有祭桌和香案。安庆行署投资0.11万元建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
1987年,城建部投资1.1万元在东关石函峰上,采用粗粒花岗石建“叠翠亭”。亭高4米,亭顶呈伞状,由6块扁形石板拼成;支柱6根,亭基直径2米。
1987年,城建部投资1.4万元,在牧羊河至大天门1公里处的步道旁,建“游目聘怀亭”。亭为全石结构,亭顶采用古典翘角檐,六角六柱;亭内有条石凿成的石扶椅。亭高5米,亭基直径2.5米。亭北临东关步道,其余三面悬空。
1991年,在丹砂峰建全石结构的“丹砂亭”。
1995年11月,在主峰青龙背附近建“青龙轩”。安徽省外汇管理局投资,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面积49.3平方米,花岗岩石结构。
〔屋宇〕
建国以前,天柱山几乎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开发建设多限于寺观亭阁,山上仅有庙宇和翠云别墅。从60年代开始,以野寨、茶庄、马祖庵、天柱山庄4处为主,陆续兴建了一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除佛光寺、牧羊河、三祖寺管理所、索道站及相应的驻山单位办公生活用房外,绝大部分为饭店、购物、娱乐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其中以天柱山庄、天柱林场招待所规模较大。
〔邮政〕
天柱山开发之前,主景区内信件、报刊均由潜山县水吼和野寨邮电所按其营业范围,派乡邮员隔日徒步送达。1981年秋,白水邮电支局成立,天柱山主景区邮递业务改由白水邮电支局经营。1986年夏,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拨款43万元,建茶庄邮电所,1987年冬竣工营业。从此,主景区内的报刊、信件邮寄投递工作由该所承担。
〔电信〕
1958年以前,天柱山主景区的电讯业为零。人民公社化时期,茶庄大队和天柱山林场各安装磁石电话一部,茶庄大队电话由白水邮电所总机接转,林场电话由野寨邮电所总机接转。1967年春,天柱山林场添置3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下属单位安装了电话,构成了独立的电信网络,林场与社会上的电信联系仍由野寨邮电所总机接转。天柱山主景区借助林场的电讯设备对外联系。1981年秋,白水邮电支局成立,主要经营邮政业务,电信仍由野寨邮电支局负责经营。1987年冬,茶庄邮电所建成,经马祖庵至天柱山庄的电话线路架通。1988年春,设立天柱山营业所,4月28日挂机通话。1994年,天柱山镇、天柱山管理处、天柱山林场、邮电局共同集资100万元,在茶庄邮电所建程控机房1座,添置容量1000门的程控交换机1台,更换野寨经茶庄、马祖至天柱山庄的裸线为电缆,开通国内外长途直拨电话。1995年,在茶庄建移动电话交换站1座,主景区内随时随地可用移动电话与外界联系。
四、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著称于世,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唐建琅琊山寺、宋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传誉古今。琅琊山古代开发建设始终同文人密切相关。
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为淮南路刺史李幼卿与法琛和尚所创建,唐宋两代为极盛时期,楼殿规模宏大,庙宇鳞次栉比,僧人多达800余人。之后,著名文人如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王禹??等,相继出任滁州,或开发山水名胜,或修筑城池楼阁,或传下名篇佳句,使琅琊山频添胜景。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期间,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滁之山水得欧公之光而愈光”。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盛,游人不绝。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李梦阳、王世贞等著名诗人、文学家,都在此留下足迹,均有诗文记其盛。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开发和建设,琅琊山逐渐形成了琅琊古刹、花山簇锦、清流瑞雪、龙蟠叠翠、重熙洞天、柏子灵湫、让泉秋月、石濑飞琼、西涧春潮、丰岭祥云、谯楼大观、菱溪夜雨十二名景。由于世事更替,历史变迁,琅琊山诸建筑屡建屡毁,现存建筑大多为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当年的样式和风格。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早在50年代初期,就对琅琊寺、醉翁亭两处建筑群进行过整修。70年代以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1980年到1995年,先后投资500万元,重修了山门牌坊、回北门,开发了深秀湖、野芳园,在琅琊山顶重修了会峰阁和碧霞宫,新建了宝宋新斋、玄帝行宫、贵宾室、白鹭山庄,复建、新建景点50多处,使琅琊山的风光名胜更加绚丽多彩。1985年12月,经林业部批准,决定由部、省联办,将琅琊山建设成“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琅琊山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游览区〕
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琅琊山已形成了野芳园、醉翁亭、深秀湖、琅琊寺、南天门5个游览区。
野芳园游览区:野芳园是进入琅琊山山门牌坊后的第一个游览区。始建于1985年3月,初名盆景园。园内建筑均仿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白色马头山墙,嵌砌漏窗,上覆青灰色筒瓦和小瓦,色彩淡雅和谐,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全园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总投资35万元。主要建筑有赏心斋、盆景长廊、玻璃温房、晨曦堂、拥霞轩、舒亭、乐乐亭、假山等。假山占地120平方米,用太湖石垒砌而成,山上峰峦林立,山下幽洞相通,旁有池沼、小桥,周有青竹、垂柳,景色宜人,堪为园中之园。后又在园外新建草坪、步道、池塘、亭台,更体现了当年流水潺潺、亭影不孤的意境。
醉翁亭游览区:距琅琊山门牌坊约1公里,依山近水,林壑优美,曲径通幽,景色秀丽,是以中国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为核心景点的游览区,内有35处景点和古迹遗址。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贬谪滁州,与琅琊寺住持僧智仙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随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并自号醉翁,“醉翁亭”因此得名。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建同醉亭,到了明代,相传房屋已建至“数百柱”。至清咸丰年间,整个庭园已成瓦砾一片。清光绪七年(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使醉翁亭恢复原样。
醉翁亭游览区的建筑群,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人们一进入这一游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檐翘角、吻兽伏春、古色古香的醉翁亭,继之是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其中有纪念王禹??和欧阳修的二贤堂,陈列中国古代文化珍宝《醉翁亭记》碑刻的宝宋斋,古时文人戏水饮酒的意在亭及“曲水流觞”,以及古梅亭、古梅、解酲阁、玄帝行宫、六一亭、让泉、濯泉、醉翁榆、玻璃沼、醒园、览余台、怡亭等名胜。
深秀湖游览区:深秀湖位于回北门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转弯处,古为游人临溪垂钓之水潭,1958年筑堤扩建为水库,1983年整修为游览区。因其三面环山,景色秀丽,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之名句,定名深秀湖。
湖面540平方米,1996年又增建共占地300平方米的渔池两座。游览区内有九曲桥、轩廊、石矶、蔚然亭、古山洞等景点,游人至此,可泛舟、垂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琅琊寺游览区:位于琅琊山主峰附近,沿琅琊古道经深秀湖上行,是以琅琊寺为主体的游览区,共有85处景点和古遗址,其中有40处景点可供游览。琅琊寺原名宝应寺,为唐代大历年间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所建,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后易名“开化禅寺”、“开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们便通称为琅琊寺。琅琊寺依山就势,殿宇错落,雄伟庄严,周围林木浓郁,风景秀丽。寺内有大雄宝殿、玉皇殿、韦驮殿、藏经楼、念佛楼、方丈室、上客堂、明月观、明月池、明月桥、观自在菩萨石刻像、金刚经塔碑、礻氏园、悟经堂、翠微亭、无梁殿、酴酉糜轩等。琅琊寺周围还有李幼卿开鉴的庶子泉,清流蜿转的琅琊溪,植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的三友亭,以及揽秀堂、积馨斋、石上松等景点。1993年山僧演龙去缅甸化缘所得的一千尊玉佛安放在藏经楼内,堪称国内一绝。
南天门游览区:南天门是琅琊山最高处,海拔310米。过去,南天门上有碧霞宫以及观日、耿光、咏秋三亭,后毁于兵燹。1992年,投资83万余元在南天门建造会峰阁及其附属设施。会峰阁四层八角,飞檐凌云,雕栏玉砌,古朴宏伟,具有明代建筑风格。1992年,投资150万元,在南天门修建碧霞宫及其附属设施。登上南天门,远望长江如带,钟山似螺,新兴的滁城高楼矗立,有时还可看到海市蜃楼的奇景。南天门还有餐饮、购物设施。
〔游览步道〕
景区内主干道是一条宋代留存的石板路——琅琊古道,由山门通向琅琊寺,路宽5~8米不等,竹树相翳,清幽宜人。大型客车可沿琅琊古道至醉翁亭,轿车和中型客车可循古道继续前行至琅琊寺。从琅琊寺至南天门山顶有石阶蹬道。1989年,在深秀湖至琅琊寺途中又开辟了一条长约1000米的至南天门的石阶蹬道,从而使游览南天门有了一条循环步道。景区内另有一些山脊土路,供游人行走。
〔宾馆饭店〕
琅琊山自建寺以来,就有许多佛门弟子、香客及名宦达官游览此山,食宿主要由寺院安排。1975年开始,寺内设置了招待所,除供应前来朝山拜佛以及做佛事活动的香客信士食宿外,也接待一般游人。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风景区内有旅行社一家,二星级宾馆一家,风味餐馆、游乐设施多处。1985年,在琅琊山深秀湖畔建“琅琊书斋”宾馆,1987年7月开业。琅琊书斋现已成为拥有200余张床位的二星级宾馆。1992年,琅琊山管理处投资140万元,建白鹭山庄及附属设施,为游人提供餐饮服务。琅琊山紧临滁州城区,市内众多宾馆饭店可为香客和游人提供食宿服务。
〔其它设施〕
琅琊山电力供应充足。因山就势,建立了供水系统。通讯方便,风景区有国际国内直拨电话、数字电传为游人提供服务。邮政业务可至城区邮局。邮局距琅琊山山门约2公里,有交通车直达。对外交通十分方便,高速公路西通合肥、南接南京、上海,京沪铁路穿城而过,合肥、南京航空港相距甚近。
五、齐云山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开发建设,始于唐代。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绶感梦而建石门寺于岐山石桥岩。至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初创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明永乐元年(1403年)后逐渐兴盛,宫殿房院次第落成,建宫殿33座,道房由4房发展到36房,亭台楼阁,遍布全山,齐云山遂成为道教名山。明末渐衰。清乾隆年间,一度中兴,殿堂宫院、山道凉亭等,多因徽商、香客捐输,得以恢复重修。咸丰、同治交替期间,兵祸连绵,香火凋零,宫殿亭阁及登山石阶因长年失修,相继倾塌、湮没。民国初年,齐云山设管理委员会和整理机构,先后修复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洞天福地祠、三清殿等30多座道院宫观。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齐云山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管理,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齐云山又遭受空前破坏,古建、文物等幸存无几。1979年以后,为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休宁县政府建立了齐云山管理机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建设齐云山。到1995年,先后修复宫观3座,院房4座,亭阁12座及登山石阶6876级。1994年1月,齐云山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游览区〕
齐云山划分为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及横江田园风光4个游览区。
月华街游览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道教活动、丹霞地貌、人文景观为特色。这里有巧夺天工的奇峰、怪岩、幽洞、飞泉,有错落有致的宫观道院、崖刻碑碣。主要游览点有望仙台、洞天福地、栖真岩、象鼻岩、真仙洞、香炉峰、小壶天、太素宫、玉虚宫、五老峰、方腊寨等。
楼上楼游览区:东起仙桃峰,西至万寿峰,西邻月华街游览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93年,齐云山旅游开发总公司与齐云山村民程光华、彭胜利共同投资58万元开发,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楼上楼、仙人挂画、飞天蜈蚣、观音洞、仙人花轿、棋盘石、一线天地、金鼠拜寿、白云岩等13处。
云岩湖游览区:东邻洪坑,西至万寿山,面积17平方公里。其间以秀水、奇峰、怪岩和古迹称胜,是一处以湖光山色为主的游览区。主要景点有云岩湖、石桥岩、天泉书院旧址、龙涎泉、大龙井、憨狮戏球等。
横江田园风光游览区:东起登封桥,西至坞溪,面积约2.4平方公里。这里河面宽敞,水流平缓,两岸古木苍郁,徽派民居鳞次栉比。人们在此可乘竹伐,观赏两岸田园风光。
〔游览步道〕
1981年以来,齐云山管理处对全山步道进行了整修,加固路基,新辟道路,增设栏杆,共修建道路25公里,石阶6000多级。游人步行上齐云山,有3条步道:从登封桥过望仙亭至月华街;从东亭许口经蜈蚣岭、楼上楼、五老峰至月华街;从渠口云岩湖经紫云关至月华街。
〔公路〕
索道下站至慈张线(马鞍山市慈湖至祁门县张庙)公路,全长800米,原为田间大道,1992年加宽整修。
〔桥梁〕
全山共有古桥4座,建国后新建石桥、木桥各1座。
〔客运索道〕
齐云山客运索道由齐云山旅游开发总公司与安徽省投资银行共同投资420万元建设,1992年开始筹建,1993年7月正式运营。线路全长761米,单线脉动循环固定抱索器吊厢式,共有12只吊厢,每只吊厢可乘6人,运行速度0.4~3米/秒,单程运行时间8分钟,单向运输量每小时300人。上下两站高差313.2米,沿途有7根支架。上、下站房分别座落在望仙台站和园林站,站房均为徽派建筑,古朴典雅。
〔供水〕
为了解决山上的供水问题,齐云山建有3座水库。
五老峰水库,位于五老峰西南侧两沟谷交汇处,1995年4月动工,总投资110万元。水库大坝为拱坝桥梁式,坝高20米,总库容10.2万立方米。
楼上楼水库,位于楼上楼游览区,建于1995年,总投资28万元。坝高12米,水面面积约20亩。
云岩湖水库,又名岩坑水库,位于齐云山西麓天柱峰下。60年代初始建,1975年竣工。坝高26米,宽90米,水面180万平方米。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