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夏至西周
货币中国货币起源于夏代,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当时,随着劳动剩余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开始,海贝因其自身的特征自然被人们选为最主要的交换媒介,同时还有布帛、龟甲、珠玉、农具等交换物。据考古资料,亳州、临泉、萧县、涡阳、阜阳等多处夏代墓葬、遗址和祭祀坑中,都伴有大量海贝出土,证明在这个时期海贝已被安徽的先民们作为主要货币来使用。
殷商时期(公元前17~前11世纪),经过3次大的社会分工,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商品交换异常活跃,进一步形成了以贝为中心的货币文化。在接近殷商中心的亳州市一处商代遗址中发掘出海贝近3万枚。贝以朋计,十贝为一朋,殷王盘庚常把贝、玉称为“好货”赐给臣民,有时多达数十朋,说明海贝在商代安徽的先民中,已成为比较稳定的交换媒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较殷商时期又有较大发展,商业贸易更加发达,市场对货币产生大量需求。周代除继续用海贝作货币外,还辅以人工仿制的石贝、骨贝、蚌贝、陶贝、珧贝等。西周中后期开始大量出现青铜铸贝、金贝、包金铜贝、包金木贝、银贝等,同时金属称量货币、铜布币也开始出现。亳州市牛屎堆孤遗址出土的骨贝和青阳、阜阳等地发现的骨贝和石贝,都说明安徽在西周时期即有人造贝币流通。
夏、商、周王朝均建都于中原(黄河中游),安徽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远,属边缘地带,加之当时的南北战争又多处于江淮之间,社会经济遭受很大破坏。因此,在夏到西周晚期的1400多年间,安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商品交换的媒介仍然是海贝为主的实物货币。考古资料表明,安徽这一时期的金属货币很少发现,而大量出土的仍是“磨背式”海贝和人工仿制的骨贝、石贝等。
二、春秋战国
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春秋中晚期始已全面进入青铜铸币时期,并逐步形成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四大货币体系。布币体系:有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三个阶段,主要流通于黄河中游的三晋两周地区。刀币体系:有齐刀、尖首刀、明刀和直刀四大类型,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圜钱体系:有賹币和字币,是布、刀体系向圜钱的过渡体系。楚币体系:有爰金、铜贝币和布币等,是楚国独有货币体系。安徽春秋时期受楚国东进和吴国北上的影响,战争连年不断;淮北、阜阳地区的小方国成为北方大国的附庸,三晋两周的布币和齐鲁等国的刀币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发挥过货币职能。1957年在寿县治淮工地上出土一枚重300克的特大型青铜仿贝币,当是这一时期的货币。皖中和皖南地区先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势力范围(公元前622年~前447年),其后吴国北上至江淮地区(前583~前473年),货币流通更为复杂,既有楚国的爰金、铜贝币,又有吴越的各种天然贝、仿制贝和青铜称量货币。1977年,铜陵木鱼山发现一春秋窖藏,内有200多公斤冰铜锭;其后在贵池、铜陵、繁昌等春秋墓葬和遗址中,先后又出土23块大小不等的冰铜锭。1979年,青阳县城出土一枚青铜斧重91克,后在杨田乡又征集到一枚青铜斧重48克,说明在春秋时期的皖南冰铜锭和青铜斧曾充当过货币职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统治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还比较落后,其经济、文化和货币自成体系,楚国的货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爰金,二是银布币,三是铜贝币,四是布币,在安徽出土量都较大。
〔爰金〕
爰金是楚国金币的总称,包括郢爰、陈爰、鄟爰、爰、卢金、金等,均用于大额交易。是世界上最早的黄金铸币。
郢爰:是楚国的主要黄金货币。楚国后期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县)和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因而郢爰在安徽的出土数量最大。寿县、太和、阜南、临泉、六安、合肥、芜湖等20多个县市的40多个地点有出土,发现零整400多块,总重量23000余克,占全国总出土量的三分之二强。其中寿县东津乡解放以来3次出土就达168块,共17028克。“郢”系指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爰”系指楚国货币单位或专用名称。郢爰即是在金钣上钤印有“郢爰”2字的单格或多格的金币,一个印戳为一个货币单位。每格重量为250~280克之间,含金量在94~98%之间。
陈爰:系楚考烈王公元前278年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后铸造的黄金货币。形制有钣状和圆饼状两种,有方形戳印“陈爰”2字。陈爰出土量仅次于郢爰,安徽寿县、临泉等多处有出土。清道光中期寿县南谢家圩出土一钣陈爰,共有14个印记,为目前所见最大者。
卢金:战国时楚国地所铸。“”又释“卢金”,有铸于卢县(舒城境内)之说。1979年8月,安徽寿县东津乡出土5块卢金,其中4块完整,重量分别为250.15克、261.33克、264.55克、260.05克,与楚一斤重量相近。卢金为圆形戳印,印数有15~22印不等。
鄟爰、爰、:均为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发现极少。民国19年(1930年)2月,寿县城南出土鄟爰一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寿县出土“”字(或释“颖”、“鼒”)金钣两块。爰(或释“郦”、“历”、“栎”)、(待释)等金钣发现很少。
〔银布币〕
楚国除铸有黄金货币外,还兼用白银铸币。1975年河南扶沟县出土18枚银布币,除1枚为空首布外,其余17枚均为实首布。银布币,铸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流通于包括今安徽在内的楚国境内,是中国最早的银铸币。
〔铜贝币〕
春秋晚期至战国末期,楚国除金银币外,主要流通的是铜贝币。此钱上阔下狭,背平面凸,面有阴文,青铜质,重2~5克不等,由海贝演化而来,是贝币的高级形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楚铜贝面文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字贝(现多识为“贝”或“巽”),俗称“鬼脸钱”。二是“”字贝(多识为“各六朱”或“圣朱”),俗称“蚁鼻钱”。目前发现的楚铜贝在20余种,除上述两种外,尚有(背凹)、(合背)、、君、等等,均较罕见。楚铜贝在楚国故地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省都有出土。安徽的出土次数和数量较多,约5万余枚,遍及全省各县。此外,1982年繁昌县文管所在横山镇古铜矿区还发现两块“鬼脸钱”铜范,一块重1.055公斤,有64个凹形贝槽;另一块重1.001公斤,有65个凹形贝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先民们即在皖南铸造铜币。
布币〕
战国时期,楚国还铸行过一种青铜平首方足布币。此币有大小两种形制:大者俗称“楚大布”,长10~13厘米、宽3.1~3.5厘米、厚0.2厘米、重30~40克不等,首有圆孔、中束腰、下有裆,面有阳文“”、背有“十”(十货)两字;小者俗称“小布”或“连布”,形制与楚大布相仿,只是较小,一般长4.2厘米、重8克左右,面有阳文“”(四布)、背为“”(当)。布币出土较少,仅在皖北、苏、浙及鲁南地区发现楚大布约300余枚、小布约八九枚,其中皖北出土大布180余枚、小布2枚。楚大布和小布的铸行时间约在战国后期,流通时间不甚长,流通区域从出土地点看,主要在淮泗、鲁南、吴越等楚国后期新拓展的地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