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鄂豫皖特区(省)苏维埃银行
鄂豫皖苏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民国16年(1927年)11月,共产党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了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民国17年开辟了鄂东北根据地。民国18年5月,商城农民起义后,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同年11月,六安、霍山农民起义后,开辟了皖西根据地。民国19年4月,3块根据地联成一体,形成鄂豫皖根据地,组成了工农红军第一军,并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特区政府成立后,为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由特委领导人之一的郑位三负责筹建特区苏维埃银行。参与筹建工作的还有郑行瑞(特苏财经委员会主席)、王功国、徐朋云、曹学秀(女)、吴子清等。同年11月,在鄂北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七里坪正式组建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行长由郑位三兼任,会计曹学秀(女),全行员工仅五六人。民国20年5月,红军攻克河南新集(今改新县;当时属光山县辖),奠定了根据地首府后,银行随同特委、特苏等首脑机关迁往,于当月15日正式营业。民国21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组建成立,特区改称鄂豫皖省,银行乃改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亦称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改由郑义斋接任,会计曹学秀(女),全行员工增加到9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红军战斗中缴获的金、银及铜币和土改中没收地主、豪绅财物的留成部分,并发动革命群众集股。当时的主要任务有:收兑金、银饰品和金、银、铜币,严禁金银外流。印制、发行革命根据地货币。根据特苏财经委员会的审批额,拨付红军和军政机关经费。支持经济公社开展贸易。在一定范围内发放贷款,支持工、农业生产。开办存,储业务。
鄂豫皖特区(省)苏维埃银行在本根据地内除皖西北特(道)区苏维埃银行和赤城、赤南县苏维埃银行外,其它各县都未设分支机构,县以下的银行业务均委托各级经济公社办理。
经济公社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公营商店,资金由苏维埃政府拨给。总社设在新集,各县、区设分社,乡以下设代办所。当时红军每攻克一个地区,立即建立经济公社组织。经济公社的主要任务是:“冲破敌人封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生产,供应军需民用物资,控制市场物价,打击奸商投机垄断。”并接受苏维埃银行委托,代理收兑金、银、铜币和金、银首饰器皿以及现金收付、兑换纸币、发行小额辅币。因此,经济公社实际上具有银行的职能。
民国21年10月,红军主力转移川陕后,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随撤。
二、皖西北特(道)区苏维埃银行
民国20年(1931年)5月在皖西金家寨(当时属六安县)组建成立,行长由特区苏维埃主席吴保才兼任,行址在金家寨吴天和药店的后房,11月随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迁往麻埠北大街一家茶行内,12月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改组成立后改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银行,受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领导。该行业务区域包括六安、霍山、霍邱、英山(今属湖北)、固始、商城(今属河南)等县,资金来源主要由红军在战斗中缴获和苏维埃政府没收的财物中拨给和发行股票集资。其经营主要业务是:发行本行货币、代理金库、办理财政存款、拨付红军和党政机关经费、支持经济公社和合作社的资金需要、吸收私人储蓄、在一定范围内发放农业和手工业贷款。该行附设印纱厂,以承印本行钞券为主,兼为省苏维埃银行印制钞券。
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银行成立前后,区内还曾成立过赤城县银行(民国18年)和赤南县银行(民国20年)。赤城县苏维埃政府,系由民国18年5月6日立夏节起义后成立的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改建,驻地在金寨县的汤家汇,赤城县银行设于汤家汇小街徐氏祠堂。赤南县系民国20年由赤城县分设,县苏维埃政府设于金寨县的丁家埠。
三、淮北地方银号
民国30年底着手筹备,次年6月正式组建成立,隶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领导。当时为适应统战形势的需要,不称银行而叫地方银号。银号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由彭雪枫、邓子恢、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雷明、陈醒、资风、谢胜坤9人组成。刘瑞龙任董事长,雷明为副董事长(后为刘玉柱),陈醒为经理,资风为副经理,后增吴元恺为协理。总银号设在苏皖边区行署所在地泗东县半城镇(现江苏泗洪县境内),内部设金库、会计、营业调统、发行等科(发行科后改为印钞厂);下属各边区县设分号或办事处,贸易发达的较大区、镇设营业所。当时苏皖边区行署辖16个边区县、127个区、131个乡、人口346万(日军投降后改划为14个县,148个区、1313个乡、人口412万)。其中泗东、淮宝、盱凤嘉、泗五灵凤、泗阳、泗南、淮泗、洪泽等8县设有分号。淮北地方银号的业务经营范围主要是:代理金库,发行货币,举办低利贷款、吸收存款、储蓄,汇兑和外币、硬币的兑换,并在特定情况下收购部分粮食、棉花和土纱、土布,还附设供应社(站)经营日用品代销业务。
〔代理金库〕
总号代理总金库,分号代理县分金库,经收公款,根据财政部门签发的现金支付书对用款单位拨付现款。行署范围的公款收入概交总金库,凡应交逾期未交的公款,各金库有权催收或报告上级部门。
〔发行货币〕
民国31年8月至民国33年春,先后印制淮北银号币9种面额、31种版别,累计发行额4381.09万元。
〔发放贷款〕
贷款是银号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之一,主要有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合作社贷款、其他专项贷款等4个类型。各项贷款目的都是为繁荣市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需求。贷款利息,农贷为12‰,其他贷款最高为15‰,救灾贷款概不收息。累计到民国31年10月,共放款111.5万元(合法币334.5万元),其中农业放款占50%,商业放款占20%、工业放款占20%,余为合作放款和其他放款。
民国32年12月,淮北地方银号召开各县分号和各区办事处主任、副主任会议。会议讨论了半年来的贷款、购粮、稳定币值、各级组织机构及今后的工作任务。当时决定急需要办的贷款有:小本工商贷款6000石粮,麦种贷款2800石,水灾区牛草贷款2500石粮,水灾区灾民、渔民救济生产贷款110万元边币(注:当时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货币习惯称“抗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货币习惯称“边币”。),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边区的生产建设。同年12月26日银号为鼓励手工业生产,又拨出40万元纺织贷款,借给纺土纱、织土布的人民作资金,支援边区人民解决穿衣问题。
四、淮南银行
民国31年2月在行署驻地盱眙县境的葛家巷(当时盱眙属安徽,葛家巷今属天长县境)正式组建成立,民国32年反扫荡后迁时家集。首任行长龚意农。当时,内部未设科室,有干部郁冠、金展辉、史忠、项义、景家骝、戴子亚等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办理业务;县以下未设分支机构,只在设有货检站和税收点的交通道口设置(钞、币)兑换所。民国33年初,龚意农调任行署财经处副处长,改由喻嵩岳、董筱川分任正副行长。同年秋,喻嵩岳病逝,即由董筱川主要负责,调王麟章任副行长兼任印钞厂厂长,宋青云任副行长兼总金库主任。内部设会计、营业、出纳3个职能课(相当于科)。下属机构有高邮、六合、嘉山、盱眙、甘泉县大仪支行和铜城办事处(后改为高宝县支行),同时在津浦路西建立路西分行和4个支行。淮南银行路西分行成立于民国31年8月,行址在定远县藕塘镇任家湖,受淮南银行总行和路西联防办事处双重领导。第一任行长吕有佩,继任行长沈心牧、周光春(路西行署财经处处长兼)。先后在定远县境内池河、藕塘、大桥、朱湾设立4个支行。因处于战争状态,当时各支行、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也不公开挂牌,随“贸易管理局”行动。局内住兑换员,主要办理发行“淮南币”。
淮南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如下:
〔发行货币〕
民国31年5月设立印制课。民国33年扩建为淮南印钞厂,先后印制发行淮南币6种面额、24种版别、38827457.27元(注:见民国35年(1946年)华中银行统计报表。)。
〔代理金库〕
淮南总金库成立于民国29年7月,初附设于新四军二师供给部内,淮南银行成立后移归银行,各县金库也由县支行代理。总金库负责统一经收行署范围内的各项公款,根据财经主管部门审核签发的现金支付命令拨付领用单位。
〔发放贷款〕
生产贷款约占根据地财政总收入的7%、占淮南币发行总额的25%,其中农业贷款的比例较大。类型有:耕牛贷款,推动农民组织耕牛合作法,实行“专养公用”,生产的牛犊由公、私方按四六或三七比例分成。种子贷款,春贷稻、秋贷麦。水利贷款,计投入86万个工时,帮助淮河两岸修建了300里长的蓄水工程,使2000顷农田免于水患,8万人生活有了保障。救灾贷款,在历年水、旱灾荒中,政府拨款救济,银行发放救灾贷款,使30万人免于饥寒。移民贷款,对敌占区逃来的农民,贷款予以安置,组织其生产自救。同时还发放工商贷款,小业主贷款、贫商贷款和小本贷款,支持被服厂、印刷厂、贸易公司等公营企业,私营油坊、小摊贩也得到必要的资金周转。
五、大江银行
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以巢(湖)南、无(为)东地区为中心,东起江浦、西至鄂豫边,南至青阳、绩溪,北近合肥的狭长地带。民国31年(1942年)冬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并成立皖中总金库。民国32年春末,鄂豫皖区党委改组为皖江区党委,皖中行政公署亦改称皖江行政公署。同年六七月间,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大江银行,行长由行署财经处处长叶进明兼任,副行长金贯一、徐德明。内曾设会计、发行、业务(亦称营业)3个职能科。行址初设团山里附近的大榆树村,后迁至无为汤家沟。下设汤家沟、含(山)和(县)两个分行和严桥、石涧埠、黄洛河3个抗币兑换点。大江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代理金库,发行货币,配合货检、税收、外贸等部门掌握和调剂市场金融。
〔金库业务〕
执行经费预、决算统一收支,整理和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各项粮食自给。根据地行政机构简练、人员干练,财经、行政费支出一般占财经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银行代理金库则严格执行经费预决算和收支程序,做到量入为出。
〔发行货币〕
大江银行成立后即组建印钞厂印制发行大江币,先后印制7种面额、25种版别,发行总额无文卷可考,据当时的负责人叶进明回忆估算约在2000万元上下。此外还曾授权合作社发行小额辅币券。大江币的发行坚持“三防一基金”原则,即:一防粗制滥造,盲目发行,印数须经区党委批准;二防与日伪币、法币混杂流通,建立和巩固本位币阵地;三防造假,基金即以分散存放在群众家里的粮食和集中在公营企业的食盐等物资做准备。民国34年9月,皖江区党委奉中央指示,党政军机关及部队撤离皖江地区,北移淮安地区。撤离前,区党委决定:除军需品外,包括粮食在内的其他物资,全数拨交地方政府公开拍卖,用以回笼大江币。并由行署副主任魏文伯和师参谋长孙仲德监督,将收回的大江币分别集中于团山里、牌楼、石涧埠销毁。
六、华中银行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皖两省各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成立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地区统一的货币——华中银行币,新四军政治部发布命令说:“当兹抗战进入最后阶段,对敌经济斗争日益激烈,而各项生产建设事业,亦需努力推进。为此,在华中必须建立巩固之金融堡垒,负此任务,着即成立华中银行,并授权发行华中券,适应各地金融斗争及经济建设之需要。该项货币,以实物为基金,准备充实,通行华中各解放区,与盐埠、江淮、淮南、淮北、苏南等地方券等价使用。凡一切买卖交易、公私款项收付及完粮纳税等一律通用”。华中银行总行于民国34年8月1日在盱眙县张公埔成立,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9、10月间迁到淮阴,开始发行华中币。同年12月9日,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华中银行遂成为苏皖边区政府的组成部分。原华中地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银行改为华中银行的辖属机构。经过改组和新设,共辖6个分行、13个支行、38个办事处。安徽境内的淮南银行改为华中银行三分行、淮北地方银号改为华中银行七分行,原大江银行因皖江地区党政机关北撤,不复设行。华中银行三分行,行长周济之,副行长董筱川,行址天长县。辖六合、大仪两个支行以及铜城、汊涧、来安、嘉山、盱眙、天长6个办事处。民国35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淮南区党委指示,精减人员,妇女和体弱者及金库的钞币全部撤运苏北,年轻精干者则留下坚持敌后斗争。三分行及其所属各级机构随之停止业务活动。华中银行七分行,行长陈醒,副行长赵正灿,行址泗县县城。内设会计、业务、出纳、总务4个科和1个秘书室。下辖泗阳、泗宿、泗南、五河、睢宁、淮宝6个支行及泗县、盱凤嘉、灵璧、宿县、铜睢、邳睢、萧铜、洪泽、淮安、淮阴(在城内)等10个办事处。民国35年6月分行及其辖属机构全部停业。11月底随军北撤,人员回华中银行总行。
华中银行成立后,对各根据地原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允许与华中币并行流通不受区域限制,并逐步以华中币收回,建立以华中币为本位的统一货币。据华中银行民国35年下半年统计,共收回各类抗币132576610.28元。其中:淮北币27065128.35元,淮南币26985893.20元,大江币5047778.25元。民国36年10月,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坚持敌后斗争的苏皖边区于同年11月22日宣布成立华中行政办事处,曹荻秋为主任,贺希明、陈国栋为副主任。同时复建华中银行,财经处副处长龚意农兼任行长,邓克生、孙更舵任副行长,总行设于江苏射阳县境内,继续发行华中币。其他分支机构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陆续恢复。安徽境内,首先建立了江淮分行。民国37年7月,华中江淮一分区在总金库基础上成立了江淮一支行,行址设于江苏省宝应县涂沟镇。同年12月,增设炳辉(今天长县)、仪阳两个办事处(不久仪阳划归江苏)。民国38年3月,该支行迁移滁县城,并增设六合办事处。国38年1月21日,江淮分行进驻蚌埠。同年2月10日,成立华中银行合肥分行。
七、中州农民银行
中州农民银行是中原解放区组建的区域性银行,总行成立于民国37年8月23日,总经理陈希愈。行址初设河南省宝丰县商酒务村,11月12日迁禹县,25日再迁郑州,民国38年5月迁武汉。
安徽皖西北界首等县曾设有中州农民银行分支机构。中州农民银行经办的业务事项有:发行中州币,坚持以中州币为中原解放区本位币。开展货币斗争、排除法币,打击银元投机,巩固本位币阵地,稳定本位币币值。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向统一的人民币过渡。代理财政金库。管理外汇和金银。办理存贷款及投资业务。办理汇兑及其他中间服务业务。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对私营银钱业及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管理。
中州农民银行独立行使银行职能的时间不长,它有一些独自的特点。主要是:发行中州币在先,建立银行机构在后。发行工作先由部队供给部门办理,后由银行接办。银行机构的建立过程,先中间后两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军打到哪里,先在哪里设立支行,有了一定数量分支行后,民国37年8月成立总行,实行统一领导。始终以货币发行和货币斗争为主要任务,存放汇等业务居于次要地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