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财政金库存款
1949年,人民银行皖北、皖南分行刚成立即办理财政金库存款业务,年末存款余额为30万元。1950年3月,政务院颂发《中央金库条例》,决定国家财政收入由经收机关按规定时间全部缴纳同级金库。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为当时银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皖北、皖南分行在合肥、芜湖建立金库分库,在其它各地、市、县建立金库支库。财政金库存款1952年年末余额比1949年增加38.87倍。 财政金库存款增减变化的因素比较多,财政收入的规模、结余的多少、财政体制、划拨方式以及中央财政临时性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这部分存款的增减变化幅度。 “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安徽省财政收入增多,财政金库存款随着有较大增幅,1957年末余额比“恢复时期”1952年增加2.27倍。 “二五计划时期”,安徽省财政金库存款,1962年末余额比1957年增加7倍。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按照中央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方针,全省分、支库严格按照分成比例对财政收支加速调拨,财政金库存款大幅度下降,1965年末余额比1962年减少60.01%。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安徽省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财政金库存款增长缓慢。至1976年末存款余额只达到85548万元。其中:地方金库存款只有2.3亿元,比1966年增长不到一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安徽省财政金库存款余额1978年比1977年增加43.57%,达到123715万元,金库存款余额最高时是1984年达到200458万元比1977年增长1.33倍。1985年,中央实行新的预算管理体制,改变中央预算收入存在各省分库的做法,省分库按日将实际入库数上划中央总库。中央财政收入的钱,在安徽间歇时间短了。因此,全省财政金库存款余额减幅较大,1985年61518万元,比1984年减少1389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存款减少11.33亿元。此后几年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至1988年减少到51491万元。1989年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财政金库存款回升,到1990年末余额达到64973万元,比1985年增加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