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解放初期,工业多为私营小厂、小作坊。商业主要是私营商店。建国后,国家实行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政策措施,扶植私营工商业恢复生产和流通,使之迅速复苏并发展。解放初期,安徽私营工商业主要是向私营银行、钱庄存款,1949年末人民银行私营工商业存款余额只有12万元。建国后随着人民银行的业务拓展和私营钱庄的减少,私营工商业存款逐渐转向人民银行。1952年末全省人民银行私营工商业存款余额增长到500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私营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上公私合营道路,其存款余额又逐年减少,1953年336万元,1954年314万元。1955年,完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1957年全省公私合营工商业存款年末余额673万元。
“二五”计划时期,安徽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城市中公有制工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公私合营商业企业大都改为国营,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关闭。1960年末,在全省各类商业企业总数中,公私合营占3.9%,私营仅占1.1%。此后20年间,省内没有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存款业务,少数城镇个体经济户存款并入储蓄存款核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在贯彻改革开放方针中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城镇有证个体商贩迅速增加,1988年达到43.68万户。全省城乡都出现了承包经营的个体户、专业户,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1988年分别为0.57%、0.49%、1.2%、2.65%、5.17%、10.44%、11.96%、15.26%、16.39%、16.67%、17.36%。银行适时新开办私营和公私合营工商业存款业务,全省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存款年末余额也逐年上升,1981~1990年分别为26万元、31万元、72万元、298万元、390万元、348万元、584万元、1289万元、1080万元、894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