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储蓄宣传与服务
一、储蓄宣传 主要是依靠当地各级政府、群众团体运用各种工具和形式,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组织开展宣传。1959年11月至196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先后与安徽省妇联、团省委、省总工会、省煤炭厅、省机械工业厅、冶金工业厅联合发出通知,动员社会各界、各阶层、各行各业参加储蓄。198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安徽省总工会和团省委、省妇联、省贫下中农协会联合发出开展储蓄的通知。1985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金融电话会议,专门布署结合工资改革补发工资,吸收储蓄存款。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宋明副省长视察合肥市6个储蓄所,听取储户意见,慰问储蓄干部。《安徽日报》、《安徽经济日报》、《合肥晚报》和安徽省电视台都以专题新闻报导这次视察活动,其后各地、市和部分县的党政领导也进行类似视察活动。 1951年开始,以聘请方式组建协储员、宣传员、代办员队伍和储蓄宣传网络,1952年开始在各地、市、县普遍建立“储蓄推进委员会”,至1956年,全省有“储蓄推进委员会”84个,“三员”队伍18564人,形成覆盖全省的储蓄宣传网,“三员”在各自单位,除向职工进行储蓄宣传外,还代银行收存储蓄存款,1985年省人民银行在巢湖市召开储蓄工作会议,提出重建“文化大革命”中被冲击取缔的各级“储蓄推进委员会”。至1987年除少数市、县外,“储蓄推进委员会”皆相继恢复成立,“三员”达到1万余人。 宣传中,特别注重艺术性、多样化,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安徽省曾先后举行过几次大型宣传活动:1957年省人民银行举办“安徽省储蓄事业图片展览”在各地、市巡回展出,3月17日,《安庆日报》发表《积极发展人民储蓄》的社论;1984年,在安徽博物馆主办“全国储蓄书画展览”;1985年,配合“五讲·四美·三热爱”全省开展储蓄宣传月活动;1984年、1985年、1986年,铜陵市人民银行、合肥市工商银行、淮南市工商银行先后摄制《幸福不是毛毛雨》、《吝啬的姑娘》、《家庭琐事》3部电视剧,分别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效果良好。 二、储蓄服务 〔增设网点,方便储户〕 50年代初期储蓄网点少,银行组织外勤力量流动服务定时定点深入单位登门办理储蓄存取手续,携带现金和单证走街串户流动服务既不安全也容易发生差错。1954年,银行按照小型多设的方针设置储蓄网点。在单位和街道设立储蓄代办所,储蓄服务由流通转向固定。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80年代后,储蓄服务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各专业银行都提出了“服务出存款”、“没有存款就没有银行”、“存款第一,顾客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等行动口号,从人财物各方面创造条件,改善服务。一是对储蓄干部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树立职业自尊心和工作责任感,热爱本职,热情服务。二是严格执行总行制定的“五不准”:不准串柜聊天、看书看报;不准擅离岗办私事、干私活;不准怠慢、顶撞、刁难顾客;不准采取“催、拖、拒”的办法把送上门的钱拒之门外;不准以职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搞交易。三是建立各种监督办法。储蓄员佩戴工号牌临柜,公布监督电话,设置意见簿等。四是建立奖惩制度。把服务工作好坏与晋职调资、评发奖金挂钩,奖优罚劣。五是开展“良好服务月”、“争创文明储蓄所,争当文明储蓄员”活动。 〔延长营业时间,改进工作方法〕 多数储蓄所实行轮班制,做到“四不关门”:中午不关门,节假日不关门,星期天不关门,学习时间不关门。对重点单位定时、定点上门收储和代发工资,简化业务手续,推行“快收专柜”和“单收复付”。 〔美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条件〕 1985年,省人民银行组织全省储蓄所所容所貌观摩评比,推动所容所貌美化工作。1983年开始开发应用电子计算机,到1986年底全省工商银行已配备1030台利息计算机,实行储蓄利息计算电子化。从1985年开始为储蓄所装备M 40微型计算机,1987年已有8个省辖市的9个储蓄所使用微机处理业务,1990年使用微机所(柜)发展到62个。 安徽省城乡储蓄存款人均余额表 ![]() 说明:资料来源于《安徽省银行业务统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