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开办外汇存款始于1981年,由合肥中行首先开办。当时只办理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存款种类有活期外汇存款、外汇专户存款和存入保证金3种,存款货币仅有美元和港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合肥中行根据中国银行的要求,不断增加外汇存款种类和存款币种以吸纳更多的外汇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一、企事业单位存款
根据《中国银行外币存款章程(甲种)》规定:存款对象是,各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领事机构,事务机构;驻华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在境外或港澳地区的中外企业、集团;国内的侨资、外贸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国内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经中国银行同意者。货币为美元和港币。存款分定期和活期。利率按中国银行公布的利率计息。起存金额,定期存款不低于人民币一千元的等值外汇。随后又增加外事企业定期存款和其他金融机构往来存款。1981年,合肥中行吸收企事业外汇存款983.50万美元。
1984年8月,中国银行进一步贯彻中央对外开放政策,决定对各地国际信托公司和“三资”企业的外汇存款采取灵活措施,增加“一个月定期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以方便存户。“七天通知存款”,存期不定,利率浮动;存户在开户时,银行开给存单,不写明利率和到期日;存户欲支取时,需提前七天通知银行;银行按“七天通知存款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实际天数,分段计算利息。后又补充规定:存期最短为七天,存满七天予以计息,未存满七天者不予计息。由于措施得当,合肥中行当年的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额达3005万美元,为1981年的3倍多。
1987年,省建设银行开办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业务,年底余额达234万美元。省工商银行和合肥市交行也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开办了外汇存款,而且发展迅速。1990年底,全省的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余额达9295万美元。
安徽“三资”企业起步较晚,到1984年,合肥中行才有“三资”企业存款1.1万美元。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三资”企业的发展逐渐加快,其外汇存款也不断增长。在此情况下,1990年,省工商银行也开办“三资”企业外汇存款。到1990年底,全省“三资”企业外汇存款余额达406万美元。
二、个人存款
根据《中国银行存款章程(乙种)》规定,乙种外币存款的开户对象是外国人,外籍华人及国家允许将外汇留给个人的中国人;存款的币别有美元、英镑和港币;分定期和活期两种;起存金额,定期存款不低于人民币50元的等值外汇,活期存款不低于人民币20元的等值外汇。
1984年7月,中国银行又制定了《中国银行外币存款章程(丙种)》,允许境内私人外汇存款。个人外汇存款主要是由外国或港澳地区汇入、携入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准备购置房屋的建筑侨汇、国内居民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外汇。不能立即付款的外汇票据需经银行办理托收后方可存入。定期存款为不低于人民币150元的等值外汇。存款形式由过去单一的现汇帐户发展到现汇、现钞帐户,存款币别增加了日元、西德马克、法国法郎和加拿大元等7种。1986年,《丙种》定期存款起点金额调低到不低于人民币50元的等值外汇,并增加活期存款,其起存金额与乙种相同。
省建设银行、省工商银行、合肥交行先后于1987、1988、1989年相继开办了外汇存款业务。存款服务工作也较过去灵活,对外币存款帐户的使用,存款人存其它可自由兑换的外币,由存款人自由选择上述货币之一种按存入日的外汇牌价套算入帐;取款时,外汇帐户本息可以汇往境外也可以支取现钞,外钞帐户本息可以支取外钞。如汇往境外,需经过钞卖汇买,超过一千美元的大额款项的汇出,须按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办理。存款本息可按支取日的外汇牌价兑换人民币;存款人或直系亲属获准出境从存款帐户中支取外币现钞,可按规定凭出境证件由存款银行开给外币携带证携带出境。存款支取的货币种类或汇出汇款的货币种类,原则上应与原存款的货币种类相同,如支取或汇出其它种类的货币,按支取或汇款日外汇牌价套算。对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帐户的使用,也给予类似的服务。从而,使安徽的外汇存款有了较大地发展。
三、信托与委托存款
信托外汇存款,是单位或个人存放于金融信托机构不指明具体用途和对象的外汇资金。对外汇资金使用有具体要求的为委托外汇存款。1986年,合肥中行信托咨询公司首先开办信托外汇存款和委托外汇存款。对委托外汇存款,信托公司与委托人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同年,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办外汇信托存款业务,并于次年3月制定了《吸收信托存款暂行办法》,使信托存款的来源、种类、期限、收益分配、手续费等方面规范化和制度化。1990年底,全省信托外汇存款余额121万美元、委托外汇存款余额760万美元。
安徽省外汇存款余额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