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绩溪县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游览胜地黄山和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57′~30°20′与东经118°20′~118°55′之间。该县东临浙江临安县,南连歙县,西部及西北部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为界,北接宁国县。县境东西长59.5公里,南北宽42公里,面积11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现设11个乡,6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华阳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绩溪县创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县名据境内山溪氵萦洄的地理特征命名。山川风貌以黄山余脉自西南至东蜿蜒伸展形成徽山横亘县境,将绩溪境分成岭南、岭北地区,河溪交错,大多注入新安江,俯瞰境内河流“交流如绩”而名绩溪。史籍也均持此说。如《元和郡县志》说:“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说法也一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读史方舆纪要》也说:“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以上说法均以水交织而为县名。
另一种说法是以罗愿《新安志》为代表,称:“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太平寰宇记》在肯定第一种说法后,也介绍了此说: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以上是说以临溪石上绩纱而名。但以今景观之,此景已无,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正。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清史稿·地理志》与第一种说有区别,是说县名以县城华阳镇东有“绩溪”,源出杨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日方此。”
〔华阳镇〕
原为秦汉古县歙县北境的重镇。唐时立为县治,旧无城。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筑土城。乾德五年(967年)重建周长仅2.5公里县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筑北枕五根山岭,西跨冠山、马山,东临杨之水,南俯隆千,周长841丈(约3公里),奠定旧城建设基础。古城枕山面水,是典型的山区小邑,素有“小家碧玉”之称。至解放前,建成区不足0.5平方公里。该镇自民国28年(1939年)3月建华阳镇。解放初,曾一度改名为醒华镇、城厢镇。1958年,改名为上游人民公社(驻华阳镇)。后改华阳人民公社。1965年7月,更名为华阳镇,是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绩溪县古为歙县北部地区。南朝梁及唐初两次新置梁(良)安县,前后不足20年,范围相当于今绩溪县。初唐新置
(一般史籍作“北”,误)野县,长达114年,范围除今绩溪县外,还包括今歙县西北部分地区。唐永泰二年(766年)创绩溪县时,其范围又比今绩溪县略小。第二年(767年),撤
野县,分其西南地区并入歙县,其余全部划属新置的绩溪县,初步奠定今行政区域。据《绩溪一瞥》载,民国23年,全县总面积为1022.5平方公里(合4090平方里)。《安徽概览》载,民国31年为978平方公里。现为1126平方公里,比解放前略大。
绩溪县疆域最大的一次变动(扩大)是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旌德县,并入绩溪县(3月15日已并入)。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又决定,恢复旌德县(实为本年4月1日已划开),绩溪县仍保持唐宋以来的旧疆域。
小变化有:早在民国20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裁定绩溪、昌化县插花居住形成两县分管的荆州地区划入绩溪县。1951年1月,将泽民(汪家店)行政村的玉石、安竹坞划属宁国县。12月,将本县三区蜀马乡的油麻尖和西坑乡的蓬川划入旌德县。1954年2月,将旌德县模范乡的枫树坞、百坑、戴家坦、塘川、水川自然村划入绩溪县。8月,旌德县的社屋坑村划属绩溪。绩溪的唐川划入旌德县。1956年1月19日,将岭北金坑村划入歙县(次年又回属绩溪县),歙县的大源、坦头和宁国县的38号桥、金沙、黄土划入绩溪县。26日,将歙县溪头区汪村、前坑坞、洪塘、溪东和江村、环村划入绩溪县;将宁国县的金沙乡(除安竹选区外)划入该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绩溪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园、社屋山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类已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较发达的农业区,属于“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统。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西周初,地属百越中的句吴古国。春秋前期,属吴国。后为吴、楚、越常据有的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亡属越。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越亡,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
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
野县外一直属歙县北部地区,直至唐置绩溪县前。
〔西汉〕
歙县在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鄣郡改属刘贾荆王国(都吴)。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二年,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汉末,歙县为山越首领毛甘武装割据。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吴平山越,歙县改属扬州(十六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后为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新安江水库,今易名千岛湖)。
〔三国·吴国〕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吴国扬州(仍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仍治淳安县故威平镇)。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六月,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威平镇)。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业。晋末,改称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
〔东晋〕
歙县仍属扬州新安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今绍兴市)。八年,复名东扬州。永光元年(465年),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萧齐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故威平镇)。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天监二年(503年),歙县改属扬州新宁郡(治海宁,今休宁县古城岩)。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新宁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同元年(535年),置梁安县(治今华阳镇东厚岸村),属东扬州新安郡(仍治始新,今淳安县故威平镇)。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太平元年(556年),新宁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陈〕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代梁,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今休宁县古城岩)。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今绍兴市)。不久,撤销新宁郡,歙县改属扬州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六年,歙县属新安王国(仍都故威平镇)。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撤销歙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万安镇),属婺州(治金华,今金华市),今县境属海宁县(今休宁县)北境。十一年,复置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治黟县,今龙江乡古城村),今县境仍为歙县北部地区。十八年,歙州改治休宁县(仍治古城岩)。大业三年(607)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属扬州刺史部。十二年,为汪华所据,仍之。义宁元年(617年),新安郡迁治歙县(今徽城镇),改新安郡为歙州,歙县属之。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归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歙州(均治歙县)。贞观元年(627),罢歙州都督府,歙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永徽五年(654年),置
野县(治今歙县竦口村),属歙州,今县为其北部主要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治苏州,今市区)。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歙县)。乾元元年(758年),复郡为州。二年,歙州改属浙西道观察使(治昇州,今南京市)。永泰二年(766年),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同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属歙州,与
野县同分领今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撤销
野县,分别并入歙县、绩溪县,绩溪县正式从歙县北部划出,并保持今区域,仍属歙州。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仍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歙州改属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旧制。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南唐宁国军(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北宋〕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7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昇州。仁宗时,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四年,徽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帅府(均治建康帅府,由江宁帅府改)。绍兴元年(1131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四年,升徽州为徽州路(仍治歙县)。二十一年,江淮行省改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八年,徽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十一月,群雄中徐寿辉部进入徽州路。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由集庆路改,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五月,正式建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
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1860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正月初六日,太平军退出绩溪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后,江南地区归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七入绩溪县,建政时,绩溪县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徽州郡(仍治歙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绩溪县(仍驻今华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绩溪县改属芜湖道(治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7月15日,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绩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绩溪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10月10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专区。27年4月15日,第十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29年3月23日,绩溪县直属皖南行署。8月6日,保留名义的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6个县仍直属皖南行署。31年,恢复第七专区(专员改驻屯溪镇),绩溪县(6月,为避日机空袭,县政府曾迁汪庄、高迁村舍办公)属皖南行署第七专区。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今为市)。37年12月4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专区。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早在民国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歙绩旌县人民政府(边区县)。37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8日,成立绩溪县人民政府。同时,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绩溪县属之。5月13日,绩溪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绩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绩溪县改属芜湖专区。5月6日,绩溪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绩溪县增领原属旌德县的行政区域。
1961年4月7日,绩溪县复属徽州专区。12月15日,恢复旌德县,绩溪县仍今唐宋以来旧域,属安徽省徽州专区。
1968年8月5日,成立绩溪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27日,绩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绩溪县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27日,绩溪县改属宣城地区,至今未变。
一、县名由来、县城、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绩溪县创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县名据境内山溪氵萦洄的地理特征命名。山川风貌以黄山余脉自西南至东蜿蜒伸展形成徽山横亘县境,将绩溪境分成岭南、岭北地区,河溪交错,大多注入新安江,俯瞰境内河流“交流如绩”而名绩溪。史籍也均持此说。如《元和郡县志》说:“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说法也一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读史方舆纪要》也说:“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以上说法均以水交织而为县名。
另一种说法是以罗愿《新安志》为代表,称:“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太平寰宇记》在肯定第一种说法后,也介绍了此说: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以上是说以临溪石上绩纱而名。但以今景观之,此景已无,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正。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清史稿·地理志》与第一种说有区别,是说县名以县城华阳镇东有“绩溪”,源出杨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日方此。”
〔华阳镇〕
原为秦汉古县歙县北境的重镇。唐时立为县治,旧无城。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筑土城。乾德五年(967年)重建周长仅2.5公里县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筑北枕五根山岭,西跨冠山、马山,东临杨之水,南俯隆千,周长841丈(约3公里),奠定旧城建设基础。古城枕山面水,是典型的山区小邑,素有“小家碧玉”之称。至解放前,建成区不足0.5平方公里。该镇自民国28年(1939年)3月建华阳镇。解放初,曾一度改名为醒华镇、城厢镇。1958年,改名为上游人民公社(驻华阳镇)。后改华阳人民公社。1965年7月,更名为华阳镇,是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绩溪县古为歙县北部地区。南朝梁及唐初两次新置梁(良)安县,前后不足20年,范围相当于今绩溪县。初唐新置


绩溪县疆域最大的一次变动(扩大)是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旌德县,并入绩溪县(3月15日已并入)。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又决定,恢复旌德县(实为本年4月1日已划开),绩溪县仍保持唐宋以来的旧疆域。
小变化有:早在民国20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裁定绩溪、昌化县插花居住形成两县分管的荆州地区划入绩溪县。1951年1月,将泽民(汪家店)行政村的玉石、安竹坞划属宁国县。12月,将本县三区蜀马乡的油麻尖和西坑乡的蓬川划入旌德县。1954年2月,将旌德县模范乡的枫树坞、百坑、戴家坦、塘川、水川自然村划入绩溪县。8月,旌德县的社屋坑村划属绩溪。绩溪的唐川划入旌德县。1956年1月19日,将岭北金坑村划入歙县(次年又回属绩溪县),歙县的大源、坦头和宁国县的38号桥、金沙、黄土划入绩溪县。26日,将歙县溪头区汪村、前坑坞、洪塘、溪东和江村、环村划入绩溪县;将宁国县的金沙乡(除安竹选区外)划入该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绩溪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园、社屋山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类已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较发达的农业区,属于“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统。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西周初,地属百越中的句吴古国。春秋前期,属吴国。后为吴、楚、越常据有的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亡属越。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越亡,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
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

〔西汉〕
歙县在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鄣郡改属刘贾荆王国(都吴)。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二年,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汉末,歙县为山越首领毛甘武装割据。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吴平山越,歙县改属扬州(十六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后为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新安江水库,今易名千岛湖)。
〔三国·吴国〕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吴国扬州(仍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仍治淳安县故威平镇)。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六月,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威平镇)。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业。晋末,改称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
〔东晋〕
歙县仍属扬州新安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今绍兴市)。八年,复名东扬州。永光元年(465年),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萧齐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故威平镇)。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天监二年(503年),歙县改属扬州新宁郡(治海宁,今休宁县古城岩)。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新宁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同元年(535年),置梁安县(治今华阳镇东厚岸村),属东扬州新安郡(仍治始新,今淳安县故威平镇)。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太平元年(556年),新宁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陈〕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代梁,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今休宁县古城岩)。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今绍兴市)。不久,撤销新宁郡,歙县改属扬州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六年,歙县属新安王国(仍都故威平镇)。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撤销歙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万安镇),属婺州(治金华,今金华市),今县境属海宁县(今休宁县)北境。十一年,复置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治黟县,今龙江乡古城村),今县境仍为歙县北部地区。十八年,歙州改治休宁县(仍治古城岩)。大业三年(607)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属扬州刺史部。十二年,为汪华所据,仍之。义宁元年(617年),新安郡迁治歙县(今徽城镇),改新安郡为歙州,歙县属之。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归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歙州(均治歙县)。贞观元年(627),罢歙州都督府,歙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永徽五年(654年),置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南唐宁国军(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北宋〕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7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昇州。仁宗时,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四年,徽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帅府(均治建康帅府,由江宁帅府改)。绍兴元年(1131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四年,升徽州为徽州路(仍治歙县)。二十一年,江淮行省改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八年,徽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十一月,群雄中徐寿辉部进入徽州路。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由集庆路改,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五月,正式建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
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1860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正月初六日,太平军退出绩溪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后,江南地区归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七入绩溪县,建政时,绩溪县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徽州郡(仍治歙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绩溪县(仍驻今华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绩溪县改属芜湖道(治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7月15日,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绩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绩溪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10月10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专区。27年4月15日,第十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29年3月23日,绩溪县直属皖南行署。8月6日,保留名义的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6个县仍直属皖南行署。31年,恢复第七专区(专员改驻屯溪镇),绩溪县(6月,为避日机空袭,县政府曾迁汪庄、高迁村舍办公)属皖南行署第七专区。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今为市)。37年12月4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专区。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早在民国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歙绩旌县人民政府(边区县)。37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8日,成立绩溪县人民政府。同时,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绩溪县属之。5月13日,绩溪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绩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绩溪县改属芜湖专区。5月6日,绩溪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绩溪县增领原属旌德县的行政区域。
1961年4月7日,绩溪县复属徽州专区。12月15日,恢复旌德县,绩溪县仍今唐宋以来旧域,属安徽省徽州专区。
1968年8月5日,成立绩溪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27日,绩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绩溪县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27日,绩溪县改属宣城地区,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