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苏氏发展简史(4/5)
甘泉苏氏发展简史(四)
祖坟、宗祠与族谱
眉派始祖味道公,卒后葬于四川眉山。20世纪初,河北栾城县委、县政府在发掘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特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苏轼故居纪念馆,并在其故籍丘村修建了味道公墓,供后人瞻仰。2003年九修族谱中,编委会组团专程到栾城县参观了纪念馆,并祭拜了始祖墓前。
甘泉苏氏始祖子元公,卒后葬于南甘泉村东,与子茂祖葬在同一块墓地里。此后,始祖墓得到了后人的精心维护,直至1963年运河滩地遭遇500年一遇的洪水,随后又处于十几年的严峻政治环境之中,才消失的无影无踪。2003年九修族谱中,得北甘泉村两委的大力协助,编委会于清明节前重修始祖墓,并在始祖墓东南约三米处重修四世君锡公墓,在始祖墓西南三米处,建五世光奎公和十三世宗干公碑冢一座。供后人祭祀。
甘泉苏氏宗祠,由五世裔之中公(1623—1672)始建。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价公十世裔著峰倡导主持,以价公支派后裔为主,阖族捐资,重修宗祠。当时,宗祠有大殿一座,修起了大门、二门、院墙。1849年,由佑寰主持,采用劝捐的方式,修建了东厢房。1852年,由十二世裔凤仪、清、玉堂主持,利用宗祠十几年的积蓄,修建了西厢房。光绪九年(1883),由十一世应章提议,十二世裔清、尔安谋划,十三世树桐主持,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至此,庙院宏敞,房屋整齐,神器齐全。宗祠正门,下砌青石台阶,上悬金地蓝字“苏氏宗祠”匾额,左右书“敦后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对联一副。两只雄狮,分列两旁,正面东有侧门一个。四株二人合包的古杨,挺立在正门前两侧,数里可望。宗祠前院,有西房三间,供看祠者居住。内院有奉祀祖先的正殿一座,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外院之间有屏障门一座,楹联是:思水源木本,感春露秋霜,慎终追远。整座宗祠占地约十余亩,百余株松柏环绕周围,使宗祠更显得巍峨肃穆;自1937年日寇侵华后,宗祠逐年颓废。1940年,门前四株古扬被恩县日伪县长王化三强行刨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族人将周围古柏分而刨之。1963年,宗祠在运河洪水中倒塌,不复存在。
在甘泉苏氏500年的历史中,《苏氏族谱》正式续修九次,小规模整理四次,共计十三次。历次续修概况是:
一、清代康熙年间,六世裔苏俊曾着手修谱。经数年努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完成初稿,正准备交付印刷,不幸于当年腊月十八逝世,甘泉《苏氏族谱》也因此未能面世。此次修谱,距始祖子元公落籍甘泉近200年。苏俊,之中公第四子,字用章,别号钝夫,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加一级。《苏氏族谱序》中的给谏公,即指苏俊。
二、苏俊修谱未就六年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春,七世裔习礼、以礼开始兴修族谱。经一年努力,于1714年春完成编修工作。此时,甘泉苏氏共有族众三百余人,按四世君锡、君宠、君重三支分别续之。并将子茂祖族谱咸附于后,另收集周围其他苏姓零星名字附记之。习礼所作《苏氏族谱序》及《条例》,被历次所修族谱收录,沿传至今。习礼,六世伸公次子,字肄三,康熙巳丑(1712)进士,翰林院检讨。以礼,六世偀公次子,字约可,廪贡生,敕赠文林郎。
三、习礼、以礼修谱六十年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春,九世裔钟麟承伯父果实公之命,重修苏氏族谱。至当年秋天,重修工作完成。至此,甘泉苏氏已衍至十二世。钟麟作《重修族谱序》被以后历次族谱收录,沿传至今。果实,价公后裔,是礼公长子,名诜,字果实,居小堤口。钟麟,六世俊公后裔,方震公次子,居五大院。
四、重修族谱33年后,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夏,十世裔嗣昌重录族谱。嗣昌,伸公后裔,开运公长子,丰运公嗣子,字格承,号相周,居甘泉。
五、又隔17年,清代道光四年(1824)夏,十一世裔庭芳承父命仿秘氏族谱,再次重录苏氏族谱。庭芳,弘任公后裔,思敬公子,居五大院。但查族谱,思敬公二子分别名为佐廷、启廷,别无记载,故不知庭芳为其中何人。
六、道光九年(1829)春,十世墉命其子秉钧三修族谱。秉钧和十一世裔树同经过一年努力,终于完成任务。此次修谱有五个特点:一是将始修谱的四世三支叙改为六世二十三支叙,二是改用了眉山谱式,三是修订了修谱条例,四是将姻亲收录谱中,五是收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上述五项,一直为甘泉苏氏以后续谱沿用。墉,六世价公后裔,友韩公子,字宗如,监生,居小堤口。秉钧,字预衡,号允中,居小堤口。树同,六世价公后裔,珏公长子,名 至,字树同,居西排。
七、光绪十年(1884)三修家庙后,十二世裔清命胞侄树李四修族谱。清,六世价公后裔,字临空,号澄宇,保举县丞,例授修职郎,居小堤口。树李,价公后裔,济公次子,字耀星,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例封文林郎,居小堤口。
八、五修族谱,时间及续修人均不详。从再熏公拟“敦厚传家远,经书继世长”及民间修谱周期分析,应在1912年前后。再熏,六世价公后裔,十四世,树李公子,居小堤口。
九、六修族谱,时间及续修人均不详,从谱内谱外人物年谱分析,应在1942年前后。1993年从祝官屯村十四世裔辅禹公处发现的《苏氏族谱》,极有可能便是六修谱版本。
十、1963年春,甘泉苏氏家族进行第七次续谱。十五世荫垣负责编修,北甘泉元昆、廷海,夏津苏庄金庆等人参加,其他参加人不详。此次修谱,将夏津苏庄(今苦水村)苏氏接续谱中。七修谱后,运河洪水泛滥,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所修族谱全部被毁,只留下荫垣所作《七修族谱再序》一稿。荫垣,六世迥公后裔,元炳公子,元涛公嗣子,居甘泉。
十一、1993年春,由十四世裔恩兰倡导,十四1993年八修族谱主要成员合影
前排左起:国镇、芳深、元召、敦鹏、敦岐
后排左起:国钧、敦泉、敦珊、敦连
世裔元召主持,十六世裔国钧主编,各村甘泉苏氏代表参加,进行了第八次续谱。此次续谱,是在旧谱几乎全部丢失,村与村之间的世次即将混乱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次抢救性的续修活动,承前启后的作用十分明显。续修中,以祝官屯十四世裔辅禹保存的《苏氏族谱》为基础,按着养子赘婿也能入谱的新标准,将1942年以来新增的族丁收入谱中。续谱中,故城县武官寨镇仓上村苏再英等人持诜公神主来续,因此将其宗亲接续谱中。八修谱为八开本,分六卷十一册,复印13套,另复印支谱若干本。编修费由北甘泉、苏厂、苏庄各筹资一千元,复印费由持谱人承担。恩兰,子茂祖后裔,殿法公长子,居黄小屯。元召,子元公后裔,六世伸公支派,树启公四子,居甘泉。国钧,子元公后裔,六世迥公支派,荫坡公次子,居甘泉。辅禹,六世桢公支派,澍公子,居祝官屯。
十二、2003年春,由十五世裔芳志倡议,十四世裔金瀛任编委会主任,十七世裔之泽任理事长兼主编,进行第九次续谱。此次续修,予案周密,发动广泛,机构严谨,资金充裕。续修中,两省三县二十二个村庄的代表全部参加,共有135人为修谱捐资,计收现金67405元。修谱活动从农历2003年正月十二开始,至腊月十九结束,历时整整一年。修谱中,杨庄乡小十八户村苏宗彬等人持谱来续。为此,新谱除按常规将1993年以来新增族丁录入以外,还将杨庄小十八户苏氏收入谱中。该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甘泉苏氏文史资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彩印,计220页,分五部分。一是以《功垂千秋》为题,从《大事记》、《编委会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捐资芳名录》三个方面,记述了九修谱的各项活动;二是以《根深叶茂》为题,参考颜中其主编的《苏氏大族谱》、宁阳苏家楼族谱和栾城苏轼故居纪念馆的有关内容,整理出本支派至黄帝的世系,使世系更加完整;三是以《华夏之魂》为题,介绍了部分古今苏氏名人的事迹;四是以《运河骄子》为题,为52名明清时代有功名及30名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有影响的甘泉苏氏后裔立了小传。五是以《祖德宗功》为题,收录了历次修谱谱序、墓志铭和清代先人的遗作。中卷为一至十三世名序,190页。下卷为十四世以下名序,320页。九修族谱共印170套,在按规定发放给族人的集础上,还送交武城县档案局、栾城县苏轼故居纪念馆存档。发行面之广,是历次修谱所没有的。芳志,六世铉公后裔,金廷公长子,居苏厂。金嬴,六世铉公后裔,邦杰公次子。之泽,六世迥公后裔,国钧公子,居甘泉。
十三、2006年春,武城县文化局在电视台发布关于征集名门望族族谱的公告,准备出版一本综合性的族谱,随后又委托苏之泽提供范本。为此,苏之泽对甘泉苏氏九修谱进行了整理,增加了《甘泉苏氏发展简史》一部分。并将2003年以后新发现的资料收录入内。
2003年的九修族谱活动
2003年的九修族谱活动,自当年正月十二发出倡仪开始,至腊月十九发谱结束,历时整整一年。这是一次目的明确、组织严密、发动广泛、资金雄厚的续谱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显著的。特别是当明晰了甘泉苏氏至黄帝的世系以后,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3年九修族谱编辑委员会主任合影
前排左起:椿坡、树林、金瀛、元召、金庆
后排左起:敦泉、之泽
甘泉苏氏是一个分居在两省三县22个村庄、拥有3600多人的大家族,合修族谱并非易事,为此,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专门拿出时间,制定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编委会及下属编辑组、资料组、财务组、联络组,顾问委员会人员名单(草案),九修族谱捐资办法(草案),九修族谱文史资料征集范围(草案)、甘泉苏氏英才收录标准(草案),活动时间安排(草案)。这些草案经阖族代表讨论修改后,为保证修谱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捐资办法,由于鼓励政策分明,所以调动了族人捐资的积极性,既没有因此加重群众负担,搞得人们怨声载道,也达到了明世系的目的。现转载如下:
九修族谱捐资办法
(二OO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一次合族代表会议通过)
一、九修族谱所需资金,全部采用族人自愿捐资的办法。捐资时间自本办法通过之日起,争取十天内完成。任何村都不准平均摊派,不准强行索要。捐资可就近交给本村修谱负责人,也可直接到甘泉交修谱财务组。
二、捐资以个人为单位,以壹元为起点,多者不限。
三、所有捐资均由财务组开出收据,建立帐目,现金由财务组保管。
四、全部捐资者名单及数额均刊印在族谱上,刊印顺序按捐资数额从多到少依次排列。捐资数额相同的,辈份大的在前,同辈的按名字笔划多少或笔顺为序。其中,凡捐资贰佰元以上者均可获族谱一套,捐资伍佰元以上者,加印个人免冠彩照一幅。捐资叁仟元以上者,另赠功德匾一块。照片由个人免费提供。
五、所有捐资均不再退还。
族谱是历史的产物,续修族谱是中华民族1300多年来的形成传统习惯,每个时代的族谱都带着各自时代的特点。族谱自梁隋出现以来,特别是宋代大规模普及和发展之后,许多姓氏都把续谱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也有很多人把族谱视为生命,这就是族谱在经历无数次天灾人祸后仍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族谱从开始作为官员提拔的依据,到后来作为维护家族封建统治的工具,其作用也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家族对其成员制约力的基本消失,族谱的作用主要是人们追本思源的依托,其宗派作用对社会的危害已不明显。这就是近年来续谱得以公开进行的原因。
甘泉苏氏在九修族谱中,以尊宗敬祖、明晰世次为目的,注意围绕着如何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团结,教育族人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定等标准编修族谱,对那些与现行政策及状况不适应的旧族规、旧修谱条例,则进行了修改。如旧修谱条例规定:“养子赘婿悉除不载”,这次修谱,则将养子赘婿及寡妇坐山招夫等情况一并收入谱内。再如,旧谱中一般都存在重男轻女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甘泉苏氏族谱中早已得到基本解决,甘泉苏氏的闺女自1829年三修族谱时已载入谱中。此次九修族谱,又将内人由×氏改用名字。这些改革,在《甘泉苏氏思想道德守则》中,体现的更为鲜明,更为集中。
甘泉苏氏思想道德守则
一、遵纪守法,做爱国公民;
二、百姓一家,反宗族主义;
三、孝敬老人,思养育之恩;
四、赡养父母,不攀兄标弟;
五、尊兄让弟,记骨肉相连;
六、夫妻同心,求和气生财;
七、教子读书,尽父母职责;
八、团结和睦,创五好家庭;
九、族人相见,须长幼有序;
十、春节清明,共祭奠祖先;
十一、谨遵祖训,勿苏姓通婚 ;
十二、起名查谱,防名重字复;
十三、书香门弟,讲文明语言;
十四、宽厚待人,当四邻表帅;
十五、济公好义,多行善积德;
十六、勤劳致富,走阳光大道;
十七、勤俭持家,靠堆沙成金;
十八、读书深造,莫大业宏基;
十九、奋力拼搏,创千秋伟业;
二十、功成名就,为世人楷模。
这个守则,明确提出了遵纪守法和不搞宗族主义两大原则,为解除人们修谱在政治上的后顾之忧奠定了基础,成为此次修谱参与人数创历史之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泉苏氏的清明祭祖活动
2003年九修族谱后,甘泉苏氏清明节共同祭祖形成了惯例。每到这一天,居住在两省三县二十二个村庄的近百名甘泉苏氏代表,都要来到这里共同祭祖扫墓。祭祖人
甘泉苏氏2004年清明节祭祖
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英姿勃勃的青年;既有坐轮椅而来的病人,也有让亲人搀扶而来的盲人。祭祖前,族人相见,欢声笑语,说不尽知心话;祭祖中,庄严肃穆,一片虔诚之心;祭祖后,依依惜别,相约来年再会。凡身临其境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祭祖活动一般有以下几项内容:
一、由主持人宣布本年度祭祖活动出资人。
二、由主持人宣布祭祖大典开始,鸣炮;
三、由主祭人向始祖和列祖列宗敬献供品;
四、焚纸;
五、由主祭人宣读祭文;
六、以村为单位向始祖及列祖列宗行三鞠躬礼;
七、为始祖墓培土;
八、鸣炮,祭祖大典结束。
第一款所说的祭祖活动出资人,是甘泉苏氏解决祭祖活动经费的一种方式。其经费仍不搞平均摊派,而是发动经济富裕人自愿承担。推算起来,一般每个富裕人一生只有承担一次的机会。第三、四款所说的主祭人,由长辈担任。笔者曾为祭祖活动写过几次祭文,现将2005年祭文转载如下:
2005年清明节公祭始祖文
维
公元2005年、农历乙酉年清明,甘泉苏氏后裔虔具清酌庶馐,致祭于始祖子元公、子茂公暨列祖列宗灵前,曰:
清明祭祖扫墓,阖族追本思源 。
祖上荫功庇佑,苏氏方有今天。
特备清酌庶馐 ,恭申祭告祖先。
祖先出身望族,根源本在眉山。
大明正德年间,自兖迁居甘泉。
依靠智慧勤俭,挺立世间人寰。
三世家资丰饶,四世文学始显。
五世武城首富,田园遍布全县。
家有童仆千指,更见骡马满圈。
苏氏文学世家,我族科第连绵。
康乾五名进士,六名翰林进院。
百余功名人物,青史留名永传。
我祖乐施好善,事事荫功相连。
办起义学义渡。修复孔庙大殿。
鬻田两千多亩,赈济灾民危难。
祖宗功德无限,苏氏叶茂枝繁。
二十六支后裔,分居冀鲁三县。
世次已至二十,后裔超过三千。
祖宗在天之灵,佑启后人万年。
创立辉煌业绩,事业敢为人先。
老幼敦宗睦族,告慰祖宗苍天。
伏维
尚飨
甘泉苏氏发展简史(五)
苏氏得姓始祖至眉派始祖世系
根据国家研究整理的苏氏世系表,按甘泉苏氏上朔,大体世系如下: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
黄帝(轩辕氏)→昌意→顓顼(高阳氏)→称→老童→吴回(祝融氏)→陆终→樊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樊(昆吾历500余年,至周初有)→忿生(为武王司寇,封于河,历200余年)→苏公(即诗彼何人斯之作者)→苏子(左传隐公十一年,桓王夺苏子之邑给郑庄公,苏氏之国灭,而苏氏蔓延于天下)→乞→秦→谆→克孝
三、苏氏汉唐世系
建→武(五世孙)→纯(孙)→章(六世孙)→则→愉→绍→稚→协→绰→威→荣→味道(眉派始祖)
眉派始祖至甘泉始祖世系
——苏家楼《苏氏家乘》节选
按:苏家楼,在宁阳城北13公里处,隶属伏山镇,现有人口3000多人,基本上都是苏姓。旧谱云:“旧谱载子元公迁自兖州”,又说:“小屯旧谱载宁阳苏家楼犹有子楷一支”。2003年九修族谱中,编委会在该村发现《苏氏族谱》、《苏氏家乘》各一套。经反复考证,我甘泉苏氏始祖子元公原籍在苏家楼无疑,苏家楼二十一世中的世元即是我始祖子元。为此,特节选其谱中的一至二十一世于此,以便上承《苏氏大族谱》,下接我甘泉族谱。
该谱缺二至七世。为保持其原貌,此处暂不补齐,谱式也未改动。
始祖味道原籍赵州,即今直隶正定府栾城县人。幼九岁能属辞,与里人李乔俱以文翰显时,号苏李。唐圣历初举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武后朝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坐张易之党,贬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其子不能归,遂家于眉焉,自是眉始有苏氏。以宦海途险,隐居数世,耕读自乐。至唐末八世孙而祜生焉,始显。
配氏失传。
八世
孙祜唐末眉山人,味道之云孙。少颖悟过人。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固辞。道人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自是隐名益彰。
配氏失传。生一子,名杲。
九世
祜一子杲后晋人,以施予显名,后赠太子太保。
配宋氏后追封昌国太夫人。生一子名序。
十世
杲一子序少读书通大义。为诗务达志,以教其子。后赠太子太傅。
配史氏后追封嘉国太夫人。生三子:长名澹,次名涣,三名洵。
十一世
序长子澹
配氏失传
序次子涣善放白弩,巴中号为弩跎。后变节从学曜第,累迁至侍御史。
配氏失传。
序三子洵字明允,号老泉,祜曾孙。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倾刻数千言。宋致和嘉佑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22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姚癖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而卒。有《嗌法嘉佑集》。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为之作诗,故自号老泉。时以为老苏,后赠太子太师。
配程氏后追封成国太夫人。生二子,长名轼,次名辙。
十二世
洵长子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博通经史。嘉佑中试,礼部欧阳修镬置第二,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对策入三等,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始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庶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时以为大苏。移汝州。元祜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凤阁学士,知杭州。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初年(辛巳年)66岁,于七月二十八卒于常州,益文忠。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其体涵浑光芒,雄视百代。有《易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全集》、《东坡词》等凡数百卷。又善书,兼工绘事,后高宗赠资政殿学士,孝宗崇赠太师,实任兵部尚书。明年闰六月,三子过合葬于河南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乡钓台乡上瑞里。由是过家于颖昌。
配王氏追封通义郡君。继室王氏,同安郡君。生三子:长名迈,次名迨,三名过。
洵次子辙字子田,号颖滨,与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以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朝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行青苗法,辙力陈其不可,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召为右司谏,,蔡确、韩缜、章享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又论窜吕惠卿,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廷试进士,中书舍人李清臣撰策题为绍复之说,辙疏谏,哲宗不悦,落职,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颖滨遗老,时以为小苏,另有谱系。谥文定。辙性沈静简洁,为文汪洋谵泊,似其为人。有《诗经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古史》、《老子解》、《龙川志略》、《栾城集》。
配氏失传。生一子,名迟。
十三世
轼长子迈字伯达。善为文。轼贬惠州,迈求潮之安化令,以便省亲。卒于官。授驾部员外郎。
配氏失传。生三子:长名簟,次名符,三名箕。
轼次子迨字仲吉。任右承务郎。
配氏失传。生二子:长名筌,次名筹。
轼三子过字叔党。性至孝。父轼帅定武,谪英州、惠州,迁詹耳,徙廉水,独过侍。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一身百为,不知其难。轼卒于常州,过葬父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颖昌。营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善书画,时称小坡。叔辙每称其孝。初监太原府税,次知颖昌郎城县,晚权通判中山府。卒,有〈斜川集〉。
配氏失传。生六子:长名似,次名籍,三名节,四名芨,五名毕,六名削。
辙一子迟字伯克。建炎中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税额,父老为立生祠因家焉。卒葬兰溪灵洞。
配氏失传。生二子:长名籀,次名简。
供稿人(由山东苏志强收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