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苏东坡在遂溪的足迹(一)
他曾在兴廉村曾留宿40天,赠诗:“斯地景胜 当有文明之祥”
节气清明
北宋的一场暴风雨,让镶在中国大陆南端一隅的遂溪乐民镇的乐民城村有幸留住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并因此与他结下不解之缘。2018年4月20日当我们来到乐民城村,寻找苏东坡的足迹时,又遇上一场暴风雨。乐民城有着丰富的文物遗迹,悠久的历史典故。当我们穿过了赠砚亭,站在了文明书院面前,当年大文豪苏东坡在该村生活了40日的情形历历在目。
退休教师王玉华向记者介绍文明书院有关典故。
苏东坡在兴廉村曾留宿40天
早在一千多年前,乐民城村曾称蚕村港,后叫兴廉村,是遂溪地区的天然避风港,这带盛产珍珠、蚕丝和陶瓷器皿,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很早就形成雷州半岛地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口岸。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流放在海南的大文豪苏东坡遇赦北归,路经兴廉村(当时已由蚕村港改名兴廉村),与当时在这里掌教“兴廉学塾”的北宋廉臣琼州刺史陈懽的五世孙陈梦英邂逅相遇,结为挚友。
在兴廉村留宿40日,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苏东坡为鼓励兴廉村民奋发兴学,学习中原文化,不顾自己流放生活艰辛,慷慨解囊给陈梦英赠送宝砚和助贤田;还常到学塾指导学生学习诗文,并留下自己在这里撰写的多首美丽诗篇。其中,“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就是苏东坡赠兴廉村的诗句。
为纪念苏东坡先生爱国恤民、热心兴学的宝贵精神,陈梦英与苏东坡别后的第二年,便发动附近儒生、乡绅集资,在兴廉村建起一座书院,匾曰文明。
文明书院历代多次损毁,宋末毁于兵乱;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提举卢让复建,未就而去;至顺二年(1331年)彭从龙继续修建斋庑,立山长,置学田,书院具备一定规模;后又失修倾圯。清代再次重修。民国二年(1913年),遂溪知事张以成主持重修现存文明书院。书院坐东北向西南,面阔13米,进深8米(含前走廊),建筑面积104平方米。为二进二层楼房建筑,分明间、次间,次间有阁楼,明间一层,明间后墙正中镌嵌有玄武石苏文忠公石刻像1块。
东坡留下两首诗
苏东坡特有的从容、乐观、旷达、随遇而安跃然诗中。在兴廉村时,日子过得格外愉快,他还留下《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从诗中能够大致了解到兴廉村的风情及苏东坡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遇赦北返的他暂住在有些荒凉简陋的“净行院(即时文明书院前身)”里,巧遇知音,兴致正浓,榕树林中有栖身之所,门外有水井一口,清凉的井水洗去脚上的泥巴,屋子里铺了新砖,上床便能酣然入睡,晨起乘一叶小舟,醉游十里清溪,竟不知今夕何处。生活在朴实的乡民中间,很是惬意。
《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
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
忽此榕林中,跨空飞拱楣;
当门冽碧开,洗我两足泥;
高堂磨新砖,洞口分角圭。
《雨夜宿净行院》:
倒床便甘寝,鼻息如虹霓;
僮仆不肯去,我为半日稽。
晨登一叶舟,醉梦十里溪;
醒来知何处,归路老更迷。
位于文明书院旁的苏东坡赠砚亭。
八旬老夫妇保护文物二十载
在乐民城村,有一对八旬老夫妇,丈夫叫陈海,妻子名王玉华。87岁的陈海是遂溪县一名退休干部,83岁的王玉华是遂溪一小的退休老师。上世纪90年代,两人退休还乡后,从此,一直守护着村里的文物古遗迹。
1998年,两夫妇回到乐民城村后,就开始做社会调查,收集关于乐民城村的历史资料,以及筹资修缮遗迹。
虽然已年过八旬,王玉华婆婆思路清晰,说话条理。她告诉我们,文明书院屹立多年,历代多次损毁,经历了多次重修。民国二年(1913年),遂溪知县张以诚主持重修现存文明书院。1933年,当地名人、时任海康一中校长的陈浴鸿发动乡绅、村民维修文明书院。1997年,乐民镇政府对文明书院进行局部防漏加固维修。2006年,筹款11万多元,次年重建“书轩”房屋三间,在东侧建“赠砚亭”一座、门楼一座。这才有了文明书院今天的模样。两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为保护乐民城村历史文物做贡献。
供稿人苏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