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罗俊历史事迹
巫罗俊从小刻苦认真学文习武,且富有无私无畏的精神,爱抱不平,互助互爱,真做好事,爱憎分明。于是,他少年有知识、有殊勇、有抱负,而得"文韬武略的少年"的名声。
隋大业二年(606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制推行"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策略,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削减郡、县,此举也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全闽仪置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由建安郡统辖,其他郡县全部废除。当时宁化称黄连峒隶属于建安县(今建瓯市),县治离此地甚遥,鞭长莫及。况且这一带山高林密,土寇凶悍,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保卫当地人民的安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了。于是,巫罗俊决定"筑堡卫众"。在对黄连峒视察之后,选择了石壁这个地方建筑城堡,以保护民众的安全。这一壮举深受民众的支持。所以不多时一座庞大的城堡便拔地而起。它不仅是宁化有史的第一座城堡,同时也是客家地区最早城堡之一。 石壁城堡建起之后,巫罗俊组织力量加以保卫,使当地民众免受土寇侵扰之苦,过着太平日子。名声不胫自走,远近各地的百姓闻讯争相前往投靠,所以史称"远近争附之"。 巫罗俊"筑堡卫众"之举招徕了众多的民众,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垦殖开发。其中一项便是开山伐木。"开山伐木",不是为了柴草和建房,而是经商,发展经济。巫罗俊不是土生土长的黄连人,而是中原世族,其家人在辗转迁徙中,树立起勇于开拓,冒险进取的新品性。生存竞争不仅要会耕作,而且要会经商,不仅能糊口,而要发家,所以罗俊要为"伐木"找出路。石壁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溪流纵横,既是闽江源头之一,又是赣江上流贡水的源头。在古代,溪流是重要交通线。闽江流域森林茂密,隋唐之前不很发达。赣江则可下长江,长江中下游在唐代以前就已相当繁荣,商业发达。石壁同石城的毗邻地区长达百里以上,都是贡水流域区,森林茂密,若利用贡水、赣江流送,只要沿溪河两岸砍伐木材,很方便就送入河中,顺流而下,直达长江中下游繁华地区出售。所以巫罗俊会选择这一地区,"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是一项非常明智之举。此举使其"居奇获赢",为进一步开发黄连峒奠定了基础。 "泛筏于吴",在当时决非易事,千里航程上有小溪、大河、大江,有怪石暗礁,有急流险滩,有惊涛骇浪,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力或散木漂流或扎排流运,没有高度胆识、冒险精神和组织能力是不行的。巫罗俊"少年负殊勇",不仅表现在"筑堡卫众"上,同时也表现在经济开发上。他开发了宁化至"吴地"的航运,使一个偏僻的宁化,同赣江流域、同长江中下游、同"吴地"联系起来,沟通了商业、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大大促进了黄连峒的发展,特别是石壁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因而名声远播,于是招徕络绎不绝的中原南迁汉人。罗俊用做木材生意的钱,大规模辟地垦殖,使黄连峒"地旷齿繁"。 唐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宁了。巫罗俊这时已是48岁的中年人,考虑到"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没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o"黄连由朝廷批准,于唐乾封二年(657年)有了镇的建置,名为"黄连镇",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巫罗俊得到朝廷嘉奖和旨令之后,便不再是"山大王",而是朝廷命官,便可以行使职权,再加上原有的丰厚的经济积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的境域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至乌泥坑,南至杉木堆。为五十年后建县奠定了基础。 巫罗俊于唐麟德元年(664年)8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83岁,安葬在竹筱窝,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宁化县治迁此,而将其墓迁往嵩溪黄沙渡(今属清流县境)。巫罗俊的时代,客家民系还在胚胎时期,尚未形成,但是巫罗俊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先民。他带领人民开发宁化,表现出高度的冒险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隋唐时期客家先民的代表,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客家精神或谓客家品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