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杨先华,1969年4月20日生于湖北省远安县望家乡。1988年10月,杨先华考取交警部门,分配在苟家垭镇二中队工作。
二中队所在地离杨先华家乡不远,亲朋好友遇事难免求他,但他宁肯挨骂也要秉公办事。一次,杨先华的远房亲戚杨先农,无证驾驶摩托车运猪肉,途经检查站时被杨先华发现。杨先农认为跟杨先华是兄弟,很不以为然。杨先华对杨先农进行耐心教育后照章处以50元罚款。杨先农想不通,责骂他六亲不认。不久,杨先农仍然无证驾车搞贩运,又被杨先华拦住,不仅照章处罚,而且硬是督促他到县办理了驾驶执照。
杨先华在中队外勤负责,主管交通事故处理,经常有事主请吃送礼,都被他一一拒绝。1994年5月,一次事故的肇事方通过其他交警将一封信转给杨先华,杨先华打开这沉甸甸的信一看,信中原来是500元现金。他当即就火了,对在场的队友说:“他们搞这一套,把我们警察看得太低了!”他连信带钱退给了来人,并公正处理了这起交通事故。
在常人眼里,司机和交警是一对矛盾,而杨先华却常常对遇到困难的司机和乘客给予真诚的帮助,处处体现人民警察对人民深厚的爱,并因此赢得群众对交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1993年6月,杨先华和队友李元去望家路段例行检查,途中遇到一辆由宜昌开往神农架的大客车抛锚。这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司机急得满头大汗,乘客们也急得直跺脚。杨先华和李元马上开车到几公里以外的苟家垭镇,请来修理工帮司机修车。经检查是变速箱坏了,杨先华二话没说,又同李元去苟家垭镇买配件。他们见乘客口干舌燥,又跑到附近农家、供销分店找来开水,递到司机和乘客手中。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11点半钟,车修好重新上路,开了好远司机还在不停地鸣号,乘客还在不断地挥手,感激两位不知姓名的交通警察。
从警五年多,杨先华处理千起违章,300多起事故。杨先华出色的工作,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全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全省交警部门争先创优竞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交通民警。
交警二中队所在的苟家垭镇分水地段,是连通宜昌至保康,荷花至当阳、分水至殷家沟的咽喉,日车流量高峰时达5000台次,不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任务重,社会治安状况也较复杂。杨先华和战友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了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1992年和1993年,二中队共抓车匪路霸、-等各类犯罪分子51人,捣毁-团伙五个。杨先华直接参与查破的案件就有30起。关键时刻,杨先华总是见义勇为敢于挺身而出。
1991年6月1日上午,细雨纷纷,车流如织。杨先华和队友傅华圣身穿雨衣像往常一样上岗检查过往车辆。这时,一辆橘红色摩托车沿保宜路急驶而来。杨先华远远地就发现该摩托车没有牌照,转弯时也没打转向灯,于是他上前打手势示意停车检查。驾车的男青年却加大油门夺路就逃。“摩托车肯定有鬼”杨傅两人甩掉雨衣,拦住一辆车,一直追到20多公里外的宜昌县南垭地段,将驾车者抓获。经审查,此人原来是全省通缉的重大-犯。这个曾在宜昌、长阳、枝城、远安等县市作案20多起,-政府印章以及摩托车、照相机、现金等的-团伙主犯,终于栽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杨先华手里。
1996年11月的一天夜晚,杨先华和李元驾驶警车上路检查,行至横店路段时,发现前方一位少女在拼命奔跑,职业敏感驱使他叫李元加大油门追上去。车刚一停,少女见是警察,像是遇上了救星,马上躲进汽车,气喘吁吁地说:“后面两个流氓在追我”。杨先华要李元调过车头,在少女的指认下,发现了两个流氓,并迅速下车,一人抓一个,将他们押往望家乡派出所。
1994年7月30日上午11点半,杨先华查看交通事故回到住所不到两分钟,突然听到一阵急切的呼叫:“派出所民警在抓四个歹徒时被打伤,你们快去帮忙。”听到喊声,杨先华第一个飞奔下楼,赶到出事现场。此时歹徒已分散逃进山林,他们当即决定,兵分几路向山中搜索。穿过一片荆棘林,杨先华发现了抢劫犯首犯刘必科,并将其逼到秧地里。刘必科见无路可逃,转身向杨先华求饶:“你放我一条生路。”杨先华继续逼进歹徒,刘必科忽地拔出匕首,凶相毕露:“你再上来,老子一刀捅死你。”杨先华纵身一跳,将刘必科扑倒在地,歹徒疯狂地将刀刺向杨先华,一刀、二刀、三刀,……杨先华仍死死地扭住歹徒不放。就在杨先华抓住歹徒头发往下按的一刹那,凶残的歹徒将匕首扎进了杨先华的颈动脉。顿时,殷红的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稻田,映红了青山。在干警和当地农民的围追堵截下,歹徒终于被制服,但年仅25岁的杨先华由于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杨先华牺牲的噩耗传来,人们悲痛万分,战友和乡亲们都为痛失一位好警察、好青年而伤心落泪。杨先华牺牲后,中共远安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向杨先华学习的决定。1994年12月16日,中共远安县委、县政府追认杨先华为革命烈士;-追授杨先华为“二级英模”。
上一篇:黄韬
下一篇:江必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