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
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宝瑞对新相声的创作、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生平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曾随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正式拜张寿臣为师(张寿臣为其取艺名刘立棠),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常到广播电台播音,初露头角。
1932年,17岁的刘宝瑞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演出相声。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从此,刘宝瑞和马三立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战乱时期
1937年,刘宝瑞赴济南光明茶社演出,期间编演了相声《家务事》、《韩复榘讲演》(《韩青天》),揭露当时山东省主席、亲日派直系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骄横昏庸的丑态。1939年,天津水灾,刘宝瑞前往唐山演出,水灾过后返回天津。
20世纪40年代,为维持生存,刘宝瑞一直不间断地在各地“跑码头”。期间曾在天津、北京、济南、南京、上海等地,与曲艺名家白云鹏、高元钧等合作演出。
1941年,刘宝瑞到开封演出两个月,期间同张杰尧(张傻子)合作演出。1944年,刘宝瑞在济南创办“共乐茶社”相声大会,邀请张寿臣、于世德、张立森、王长友、高桂清、来少如等演出。济南相声场子垮了之后,刘宝瑞从济南回到北京,入“启明茶社”演出,期间和郭荣起搭档,互为捧逗,一连在电台播演了四个月的相声节目,在北京城造成较大影响。
1949年,刘宝瑞与赵月华结婚并在南京成了家。没过多久,为生活所迫,刘宝瑞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艺人。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已在香港颇有人缘的刘宝瑞回到解放后的上海。1952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后调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
从1954年起,刘宝瑞先后去过江、浙、鲁、豫、内蒙古等地基层演出。1954年春节期间,到北京郊区为农民演出,同年4月,到琉璃河北水泥厂下厂辅导工人曲艺队伍。此后,刘宝瑞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曲艺训练班坚持教学十二年,培养出大批青年相声演员。
1959年夏天,刘宝瑞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访问了侦察英雄纪瑞瑄,及时创作、表演了歌颂英雄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军事题材的单口相声。
六十年代初,刘宝瑞和侯宝林、马季一起,经常去北京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并多次受到亲切接见。
1962年春节,为贯彻中宣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物质生活贫乏,在宣传上应着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充满笑声”的指示,中央电视台(当时名为“北京电视台”)举办以相声为主的“笑的晚会”,“大轴儿”是刘宝瑞等表演的多人相声《诸葛亮升帐》,相声的“底”由王决设计,是诸葛亮的一盘点心被帐下四员大将吃了,滑稽可笑,颇受欢迎。(这段相声到“文革”期间被无限上纲,打成“毒草”。“底”被诬为“恶毒攻击人民饥饿,抢点心吃,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文革时期
“文革”期间,刘宝瑞遭受严重冲击和破孩,被下放北京房山农场劳动。1968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下午,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
刘宝瑞死后其尸首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寻无果,只留衣冠冢葬于北京朝阳陵园。
艺术风格
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性。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经过长期演出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刘宝瑞也是把北方相声艺术介绍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刘宝瑞在台上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张寿臣
下一篇:李德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