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炳纲(1855—1942)
字耀琨,另一字纬三,号绮云,沙溪圣狮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第五十七名举人。中山知名教育家和书法家。授文林郎拣选知县,一生未仕,毕生在今珠海和石岐设馆授徒,先后培养出卓观国、唐有恒、汤龙骧等举人和知名人士多人。其书法专著有《圣教序》、《砖塔铭》和《米南宫法》,自成门户,时与书法家鲍俊齐名。中年所书行草屏联及小楷扇面,则健中而有秀气,榜书尤为擅长,魄力雄迈,字体严谨。邑中祠宇匾额,多出其手。
秉性正直刚介,遇有败德事,虽权贵至好,亦斥不贷。曾有一知名巨富王某,一日同赴友宴,席间王某劝其多作书法以留给子孙,其即予驳斥,认为自己虽然清贫,你何以肯定我的子孙无长进、靠父辈墨宝维生?王某惶恐谢罪。又有世交好友某人,不幸早逝,其子无行,舞文弄墨,专向亲友00,为乡人所不齿,一日,以世侄身份求谒,见面后他历数世侄之罪,然后责之说:“你父一生廉正,享有令名,你今乃如此卑劣,有何面目见我!你若仍不悔改,今后不要再踏进我门!”其行事多如此,受人敬重。酷爱唐诗《李商隐集》,每日临睡前必在灯下细读一遍。书法作品雅俗共赏,为世人所重,除中山市博物馆外,市内书法爱好者多有珍藏。善诗词,写有五字韵言《隆都村名姓路程歌》,流传至今,极为广诵。方逸侣(1856—1930)方举赞之子,祖籍南蓢左步村,自幼在上海读书,从小就喜爱考究机器,通晓英文、数学、物理、化学,既会绘图、设计,又懂机器的实际操作,对机器制造等极为精明。清光绪二年(1876),主持其父和孙英德合办、为中国最早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业务,造出排水量115吨的“淮庆号”轮船,1877年造出中国第一台脚踏车床。1879年,父亲告老还乡后接掌父业,发昌厂发展迅速。1884年经营业务有铜铁翻砂(铸造)、铁工、订制锅炉引擎、炮架、机器修配制造,包括出售自制大小火轮、车床、汽锤等。1887年,发昌厂为清政府黄河治理工程成功制造一条平底双暗轮机器刷沙挖泥船,名为“泰通号”,长70尺,宽15尺,1小时可行驶15公里。到1890年,发昌厂占地3亩,前店后厂,扩为翻砂、制模等5个车间,有“水汀炉子间”供应机器动力,有车床10余台、牛头刨床2台、钻床3台等,雇工300余人,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近代机器工厂。除机器厂外,还设有相当规模的船厂和三开间门面的发昌五金店,业务广泛。1893年,发昌厂制造的“汉阳号”轮船售给朝鲜华侨商人,航行于济物浦(今韩国仁川)与汉城(今韩国首尔)之间。
正当发昌厂技术成熟、渐入佳境时,英商耶松、祥生船厂着手兼并上海大量外资船厂,几乎垄断当时整个上海的船舶工业。作为民族民间机械制造业的佼佼者,在残酷的商战中仅存的发昌厂,终因资金微薄,又没有自己的船坞,难以竞争。甲午战争后,耶松船厂将发昌厂作为兼并的对象。在与耶松船厂的竞争下,发昌厂连年亏损,工人减至60余人。1899年,难以维持,不得不交由耶松船厂租办。1900年,又-以4万元的-把工厂全部卖给耶松船厂,只保留发昌五金店。发昌厂被吞并后,方逸侣出任德商禅臣洋行买办,1905年起任江南制造总局委员。1906年,其父在上海去世,同年发昌五金店关门停业,曾盛极一时、历时40年的发昌号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发昌厂的旧址是今上海东大名路南端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民国19年(1930),其在上海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