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铨(1898~1967)
杨铨,广东鹤山人。他16岁时,即随父入工厂做工。在太古船坞当“后生”时,常代一英国人购买古董,因而开始对历史文物有所认识,觉得祖国的珍贵文物不应流失到外国。他开始自己收集文物。经过长期的积累,文物储量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他又悉心研究中国历史,广泛学习各种文物知识,由是酷爱古代文物之情益发加深。
民国26年(1937),叶恭绰、简又文等人在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他亦出其藏品参展,有广东出土的铜器、陶器、明器以及广东人的字画作品等20余件。其时,文物鉴赏名家任真汉为杨铨敬佩,于是邀请任到家里住,为他讲解各类文物的历史和各种文物鉴赏知识,前后达6年之久。由于得到任真汉的悉心指导,杨因而从一个业余文物爱好者成为闻名港澳的文物鉴藏家,并被聘为英国皇家陶瓷学会会员。
民国27年(1938),历史文物专家郭沫若寓居香港时,曾应杨铨的邀请,鉴赏其所藏文物。他盛赞杨氏维护国家珍宝,使之不致遭受流散的功绩。杨铨随即表示:如若社会稳定,自己愿将珍藏的文物,悉数捐献给国家,与众共赏。民国30年12月,香港沦陷,许多收藏家为维持生计将所藏文物设摊贱卖,令他痛心疾首。他立下决心,要尽自己的微薄力量,拯救祖国文化遗产。他先后购回多幅名画,其中最珍贵的有唐代大画家阎立德的《文成公主降蕃图》、唐代戴嵩的《春陂牧牛图》、南宋刘松年的《蜀道图》等。杨氏不仅在国内搜求文物,而且也在国外广泛搜求中国文物。晚唐滕昌的《雪岸双鹅图》、戴嵩的《柳阴归牧》、《渡水中图》、北宋崔白的《雪鹰》等名画,都是他从外国人或古董商人处购买回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广采博集,鉴别筛选,所藏几千件文物愈显精粹。
他所■艹鬼集的文物,古瓷器更是弥足珍贵,名传遐迩。其中有彩陶、青瓷、白瓷、石湾陶瓷、青花瓷等陶瓷器物共3379件。此外,还有战国以后至明代的青铜镜231件,历代古玉器物183件,明、清竹雕241件、木雕26件,明清古墨620件。这些精品,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在其所藏796件古代书画中,有不少是传世佳品,以明、清名家为最。如《梅柳寒江双雁图》,画马名家所写的《七十龙媒》图卷,清代大画家华品土的《花鸟山水册》,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万玉图纨扇》,广东名画家黎二樵的《古寺奇峰》轴卷,驰誉岭南的苏六朋所写的《指画人物》条轴等。其他屏条、中堂、手卷、册页,亦多是流传于世的上乘佳作。杨铨丰富的藏品,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曾有某国博物馆愿出3000万英磅收购他的瓷器藏品;一些古董商、收藏家也闻风而至,纷纷出高价索购。他不为金钱所动,一一加以拒绝。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各种文物保护政策,文物博物馆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杨深受鼓舞。1958年,他委托香港名画家任真汉把首批200多幅珍贵字画送回广州展览,轰动羊城文物界和美术界。其后他又把这批文物献给人民政府。这一义举,受到广东省长陈郁、广州市长朱光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同声赞誉。
1959年,他赴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观光典礼,受到郭沫若副委员长的接见,夏衍代表文化部向他颁发了“热爱祖国”的奖状;周恩来总理盛赞其爱国热情,令杨铨至为感动。
从1959年底开始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杨陆续将家藏文物分批包装运输,送回广州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馆收藏保管。其间,他着手整理家藏文物,进行分类鉴定,编号造册,逐件甄别记录,还分别拍摄彩色或黑白照片、幻灯片。同时,特邀任真汉在其寓所居住达两年多时间,协助鉴定所藏古代书画。又高薪聘请能工巧匠,到寓所逐件配制酸枝红木底座、锦盒等,用以妥善放置文物。藏品分批运回广州后,他不顾病魔缠身,扶着拐杖,奔波于港穗之间,传授文物的收藏保管方法,表现了对祖国、对历史文物的赤诚之心。至此,杨铨已把毕生所收集的6200余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地奉献给国家。
1964年夏季,广州市再次为他颁奖,授予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褒奖状。郭沫若副委员长亲笔题词“杨铨先生以四十年间的搜集捐献国家,象这种爱国主义的无私精神,十分可贵,值得赞扬和学习。”有关部门编成了《杨铨捐献文物图目》一书,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曾任第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67年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