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原名大俊,字士孝,号万青,慕仁里埔头(今五里街镇埔头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生于一个士绅家庭。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元年恩科武举人。林俊从小善骑射,好打抱不平,十五岁时曾打死鱼肉百姓的团丁,以豪侠闻名。
鸦片战争后,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反清的秘密会社天地会的分支派——红钱会和黑钱会(亦称乌钱会)活动更加活跃。林俊从小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思想熏陶,又目睹当时社会黑暗,青少年时期就立志为推翻腐败的清朝统治而奋斗。
咸丰二年(1852),林俊迫于父命,到省会参加武举考试。他武艺件件精通,却被考官摈弃,心中十分愤怒,反清意志更加坚定。在福州,他遇见一位前来游说各地豪杰起兵响应的太平军,当即表示:“誓与洪君(秀全)一致进行”。从此,他一面联络会党,一面以调解械斗、教武术、学南曲等为名,在永春、南安、德化一带交朋结友,很快团结了一大批人。其父捷云怕惹祸,曾亲自“执以送官”。但林俊未至州衙,其党一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要与大帅共命矣!”永春知州只好“礼而释之”。当时红钱会会首黄有使在延平当船工,同意“以上游(指延、建、邵、汀四府)应林俊”;而乌钱会会首陈湖,是林俊的挚友,也乐意进行合作。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支秘密的起义大军便在闽中闽北地区形成。
咸丰三年春,林俊正拟派人到福州尚干,以林氏族谊说其豪杰先破省城,然后约黄有使等“上下游并举”,进行起义。不料其兄大广开设在德化的店铺突然遭受与官府勾结的军户劫掠,货物被抢,伙计被捕。林俊气愤不过,赶回永春,集众计议,决定立即起义,一场伟大的革命烽火,就这样在永春山城点燃并迅速烧遍闽中闽北地区。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林俊集众一千余人,并事先安排德化县书办邱亢、陈志、黄招等人作内应,一举攻克德化县城,掳知县申逢吉。三十日又率领四五千人攻取永春州城。义军所至,开仓济贫,抢放“监犯”,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以洪秀全名义张贴告示,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朝。
由于永春地主豪绅拼死顽抗,驻泉州的清兵很快赶到,永德二城均得而复失。林俊乃于五月初率众北行,与黄有使所部合围延平。清陆路提督炳文和延建邵道道台胡应泰督率兵勇竭力抵御,延平城未能攻克;原已为黄有使和另一位红钱会首江水攻克的沙县、永安又相继丢失。林俊即转战尤溪,七月十三日攻入尤溪县城,打死知县金琳。并在山头窑迎击来援的清军顾飞熊,林俊负伤,撤退至二十四都,不久重回永春。黄有使、江水仍在沙县、永安一带坚持战斗。
七月中,在陈湖的乌钱军配合下,林俊在永春桂洋打了一次胜仗,并乘胜于七月二十七日,第二次重占德化县城,击毙德化知县萧懋烈和游击、都司各一人,接着又与黄有使配合第三次占领大田县城。随后林俊转战莆仙,于八月二十四日攻下仙游县城,杀知县黄曾惠,豪绅王捷南,改仙游为兴明县,委南安贡生潘宗达为知县,建立了第一个义军政权。九月间在莆仙乌白旗群众支持下,林俊两度率众一万余人进攻兴化府城,但均未能得手。这时,正在泉州督剿闽南小刀会起义军的福建巡抚王懿德,急调兵二千驰袭仙游,企图截断林俊归路。林俊命兄大广带兵到枫亭堵截,在当地乌白旗群众配合下,击溃清兵,打死游击周兆麟和仙游知县黄际虞。十月初,在仙游城郊又击溃尾随而来的清军二千人,打死参将瑞文、兴化府通判其昌和游击周向宸。
当时形势很好,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一百余里,均在义军控制之下。自福州至泉州的清军饷道已被截断。在泉州督剿的王懿德十分着急,一再向其主子哀叹:“臣逼处危城,兵饷皆匮,战守两难。”十月中旬,清军在打败厦门小刀会起义军后,集中兵力,回师仙游,林俊只得于十一月十五日主动撤退。从此,义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战局越来越艰难。
林俊撤出仙游后回师德化。十二月四日,在德化城郊与尾追的清军恶战失利,德化县城陷落,乌钱会首陈湖英勇牺牲。林俊率部退驻永春西部的帽顶山寨,凭险据守。咸丰四年初,原在上游坚持战斗的红钱会首黄有使、江水等人,因相互矛盾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率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其时,清政府调集兵力五千,由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督率,对帽顶山寨四面围攻。泉州知府马寿祺则耍弄离间计,请在籍御史陈庆镛写信给林俊说,只要林俊杀掉黄有使、童森(德化人,林俊手下的一员战将)、苏卓(一作苏度,安溪乌钱会首)等人,将保他“不死”;然后故意把信的内容泄露出去,目的是使义军的领袖们自相猜疑。但敌人的阴谋并未得逞,林俊在帽顶山坚持了四个月,最后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林所收买的奸细烧毁,才不得不于三月八日夜间率众缒崖撤退。
退出帽顶山后,林俊带领部队到南安埔头、炉内开辟新的根据地。钟宝三率清兵五千尾随而至。林俊又巧用调虎离山计,命义军将领胡熊、邱二娘带兵进攻惠安县城,把钟宝三全军诱往惠安,待其扑空再度回师南安时,林俊已在炉内等处作好反围剿的准备。五月中旬,清军集中全力,攻炉内根据地,林俊即以隐伏多变的战术与敌人周旋。泉州知府马寿祺在禀报当时的战况说:“大兵至乡,贼匪均窜伏近山。兵丁纵火之后,撤伍回营,而窜伏者纷纷复集,救灭余烬。兵勇贪得财物,行走落后者,且被擒杀。”炉内有座土堡,是林俊重点设防的指挥部,清军连续攻打二十几天仍不能得手。会阴雨连绵,清军死亡日众,钟宝三只好让当地绅耆具结,保证林俊不在炉内后草草收兵。
炉内反围剿刚告一段落,六月三日,林俊又到仙游盖尾与旗首朱三共同指挥乌白旗与清军作战。清政府侦知后,集中兵勇七千余人,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斡、胡应泰督率,并派御史陈庆镛、侍御庄志谦参与戎幕,企图一举围歼。林俊、朱三利用当地的地形与敌周旋,清军打了好几个月,盖尾仍巍然不动。徐宗斡曾哀叹说:“军兴以来,费帑将近二十万两,由仙游至盖尾仅二十里,是以一万金止进一里而未能也!”闰七月,清军利用奸细杀害朱三。至九月十七日,盖尾始被攻破,但林俊等早已撤出,清军又一次扑空。
离开盖尾后,林俊退到晋、南、仙、永交界处。从此,队伍化整为零,有些义军被遣回乡当乡勇,潜伏待机。为了迷惑敌人,义军还放出风声,说林俊已在盖尾被火焚毙。王懿德信以为真,便在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兵凯撤”。
正当王懿德等欢庆“胜利”之际,四五月间,林俊又在南安、永春交界处集结二千余人,开赴闽北开辟新战场。因此,从九月份开始,王懿德又惊呼:“沙县、将乐、顺昌土匪为乱”,“林俊、黄有使余党……踞(顺昌)班宝山、淹山”,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当地义军仍十分活跃,声势越发壮大。咸丰六年十月间,在顺吕督剿的清守备王三韬、延平知府金万清,均被义军击毙。
义军复起闽北后,林俊即不断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络,要求支援。咸丰七年二月,太平军杨辅清、石镇吉所部三十万人应邀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崇安、建阳、泰宁、建宁、宁化、汀州等府县,全闽震动,清统治者万分恐慌。林俊立即在晋江、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以“英烈王三千岁”名义张贴告示,号召分散回乡的义军重新集结。个把月时间,便集中了一万余人。在两次攻打南安县城,两次围攻泉州府城,并分兵进攻惠安的向山、仔边、回船等乡之后,随即挥师北上,欲与入闽的太平军会师。义军由永春、德化、大田行进,一路上打垮了许多地主武装的阻扰,于五月间抵达沙县,接着又向顺昌进军。其时,太平军已折回江西,林俊会师的愿望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在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林俊率先过桥之时,不幸被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林俊自起义至牺牲,前后坚持战斗五年。他所领导的这支起义军,是当时福建境内众多起义军中规模最大、战斗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支。这支起义军曾先后攻下德化、永春、沙县、永安、大田、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围攻了延平、兴化、泉州三府城和惠安、南安二县城,歼灭了大量清军,清除了大批-污吏,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太平军以有力支援,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福建贫苦人民带来了希望。长期流传在晋南永和莆仙地区的两句民谣:“家家点红灯,迎接林俊兵”;“感谢林俊,有吃有睏”,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林俊和义军的鱼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