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年
杨敬年(1908-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教授,发展经济学专家。
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1908年10月出生在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汩罗江畔。从小与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15岁进入县城高小读书。两年后毕业,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奉叔祖父之命回乡与农村女子李韵兰结婚,夫妇相守终身。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他愤而离开军校,赴上海报考劳动大学,到南京学习测量、无线电课程。1932年考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大学毕业后他没像许多同学那样到国民党中当官,而是选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深造经济学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南开经济研究所的老师们辗转到贵阳中国农村建设协进会、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财政部等处工作。1945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攻读3年。他刻苦读书,成绩优异,被推选为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留英中国留学生会主席。1946年率中国留学生代表团到布拉格参加世界学联成立大会,当选为世界学联理事。1948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英国中央政府各部职权的分配(兼与美国及英国各自治领比较)》通过答辩,从历史和理论上首次探讨了现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分配问题,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被授予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1948年8月,应南开大学校长何廉的召唤,放弃赴美国的计划,毅然回祖国从事教育事业。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力劝他到校任教,而南开大学校长何廉也紧追不舍,因而展开一场“何陈之争”,终使之回到南开母校任教授。这时国民党政权已经近于末日,南开大学校长何廉拟去美国,极力劝说他同去,还为他留下一笔旅费。但是他看到即将解放的祖国需要经济学,他不能离开这片深爱的土地,坚持留在天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天津解放后,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一手创办了财政系,兼任系主任。聘请著名财政专家到校任教,并与中央财政部协商请司局长和苏联专家前来讲学,他还带学生到财政部实习,为培养新中国亟需的财政专业人才创造了难得的条件。他在政治上积极进步,参加了马列主义夜校学习,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1957年反右派时被打成右派分子,被法院处以管制3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每月只发60元生活费,下放到经济系资料室劳动改造。他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斗士,面对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压力,从不屈服,挺了20多年。1979年得到平反。这些年,他以惊人的毅力,翻译了8本著作,计230万字。译著《英国议会》因为系右派只能以“蓬勃”的笔名出版,其它译著《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经济》、《美国第一花旗银行》、《垄断资本以《银行家》等书出版时,或不署他的名字,或不发稿费。在逆境中著译得以出版,证明他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建树良多。1974年以后的6年间,南开大学承担了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正式记录的英译汉工作,由他最后审核定稿,200多万字的译稿质量受到国务院的通令嘉奖。作为留英博士、南开教授、经济学家,却生活拮据,曾想卖掉自己的藏书作为女儿和侄女的学费。1974年,其妻突发脑溢血而终身瘫痪。1976年,其独子病逝。不幸接二连三袭来,他却说:“我一生考的是公费读书,是劳动人民的血和汗培养出来的。尽管身在逆境,身心交因,还是应该竭尽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人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教授职称和工资待遇,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仍怀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愿,重登讲坛,教书育人。曾任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1981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次招收发展经济学专业研究生,14年中培养了大批学有所长的莘莘学子。1981年,他的第一本发展经济学著作《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一书出版,首次署名杨敬年。1988年,出版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被列为国家教委文科教材,获得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他承担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成果体现在《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一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他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科的带头人。他在专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自己的政治追求。1987年,在80高龄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开始撰写20多万字的《人生谈》,90华诞时仍在医院中写作和校对此书。在翻译《国富论》的过程中,相濡以沫73年的妻子不幸病逝。妻子瘫痪后,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了23年。他引用-元缜的诗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作为耄耋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一生无怨无悔,满怀信心地说:“假如我能活100岁,那就还有一半的路程要走,必须善始善终,走完人生的历程。”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