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福建邵武人。宋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十二日生。父李夔,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怀大志,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14岁时,随父居延安任所,正值西夏军入侵,围城甚急,李纲乘骑绕行城上,毫不畏惧。
崇宁三年(1104年),李纲补国子监生,名列第一。政和二年(1112年),上舍及第,授镇江教授。不久,调朝廷任国子正,又转任尚书考功郎,升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任职才一个月,即因论事切直忤权贵,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当时,徽宗重用蔡京、王黼、童贯等人,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但无人敢揭露时弊。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借京城水灾,疏请朝廷警惕盗贼与外患,并请直陈面奏。上章论六事,建议加强国防、体恤民间疾苦和积聚资财以备国用。徽宗却认为“所论不当”,把李纲降为南剑州沙县监税。
李纲不因迁谪而消沉。当时朝政日非,“花石纲”扰民尤甚。宣和二、三年间,先后爆发山东宋江和浙江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为转移目标,以收复失地为名发动联金攻辽战役。李纲写了《制虏论》,精辟分析联金攻辽的失策,认为“借使与之结约共亡契丹,安能保女真之不为患乎?”显示其政治远见。
灭辽之后,金国果然败盟。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侵,直逼汴京。在朝官员,茫然无策。这时,李纲已由沙县调回汴京,复任太常少卿。应诏直言,奏请徽宗内禅钦宗,并上“御戎五策”,主张收拾人心,施惠于民,蓄积财力,以强国势。又上三策:上策莫如亲征驱虏;中策莫如坚守,待敌自退,断其归路;下策一味避乱,以中原畀豺虎。徽宗不理会李纲的御戎方略,居然仓皇出走镇江避乱。
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禅位给钦宗。钦宗下诏亲征,命李纲为兵部侍郎、亲征行营参谋官,后又升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许以一切便宜行事。李纲乃团结汴京军民及各路勤王军队,对金兵展开汴京保卫战。当时,各路勤王之师共20多万,而金兵不过6万,由于守城将领姚平仲急功躁进,带兵夜袭金营失利,钦宗转听投降派李邦彦等人的怂恿,罢免李纲官职,向金兵谢罪求和。太学生陈东等闻讯,伏阙上 书乞罢李邦彦等,复用李纲。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人,群情汹汹。钦宗不得已,恢复李纲的官职。金兵见宋军不断增援,而宋廷又已允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便撤兵北去。
金兵退后,徽宗自镇江回汴京,李纲因保卫汴京有功,任枢密院事,封开封伯。李纲预计金兵虽退,必再入寇,在具奏“备边御敌八事”之后,又奏请改革政治,荐用贤能,及诏发天下防秋之兵,加强防卫。但这时朝中主和派张邦昌、耿南仲之流又得势,一方面罢遣各路勤王军和民众自动组织的义军,一方面将李纲调离,出任河北、河东安抚使,继又调回京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扬州,最后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其撤职,提举亳州明道宫,责授保静军节度副使,安置建昌军(今四川西昌县);再谪云南宁江。
靖康元年(1126年)秋天,金兵再度南侵,汴京被围。钦宗感到和议失策,又起用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牧,想倚靠其再解汴京之围。但李纲未至而汴京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并在大肆掳掠后,挟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北宋遂亡。
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以李纲威望素孚,任命为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进封开国侯。不久又兼御营使,进封开国公。
李纲到达南京后,鉴于宣和、靖康间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的教训,提出抗战建国的十大主张,主要为声讨僭逆、加强战备和刷新政治。认为:“今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先自治,专以守为策。俟吾政事修、士气张,然后可议大举。”为此采取了严惩-贼、强化民间抗金组织、重用抗金将领、整顿军制等一系列措施。
高宗虽重用李纲为相,实际上还是宠信素来主张对金求和、退避东南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人。这些人极力反对李纲的还都汴京、招抚义军、募兵买马、筹饷抗金的主张。高宗对李纲力主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也有不满,便责李纲“招军买马之非”,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冲霄宫,后落职居鄂州,不久又被安置到琼州(今海南岛)。李纲居相位实际仅70余日。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又大举南侵,高宗-下海出逃。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在河北立刘豫为伪齐皇帝后北撤。高宗回到绍兴。为了抵抗金兵,保全残破的东南半壁江山,不得不把李纲调回,先任银青光禄大夫。绍兴元年(1131年),复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这时,荆湖江湘之间,因受金兵攻掠,残破不堪,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加以散兵溃卒攻掠州、县,严重威胁南宋的后方统治。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为安定后方,又重新起用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李纲到湖南后,对各地武装力量,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小民迫于衣食”者,以抚为主。不到一年,湖南“境内遂安,流移归业”。在招抚中,“尽选精强付诸将”,使之转为抗金力量。这时主和派又纷纷在高宗面前攻击李纲是“藩镇跋扈之渐……使军民独知有纲,不知有陛下”,于是高宗又下诏将李纲撤职,提举西京崇福宫。李纲自湖南回福州。
绍兴四年(1134年)冬,金兵与伪齐军队渡江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主战派宰相赵鼎劝高宗亲征。李纲上奏防御三策:上策为派岳飞疾趋襄阳,震慑伪齐,不但可牵制南下金兵,且可进而恢复中原;中策为驻跸江上,召上游之师顺流而下,再命韩世忠,刘光世等率师进攻淮南要害之地,断金兵粮道,金兵必退遁;下策为借亲征之名,举棋不定,必使卒伍溃散,州县残破,“则其患不可测”。高宗以李纲所陈皆当务之急,付三省、枢密院施行,并降诏奖谕,称李纲“料敌于千里之外,制胜于三策之间”。
由于宋廷采纳李纲积极战守的建议,军民配合作战,在前线大获胜利,金兵和伪齐军-后退。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诏前宰执议战守方略,李纲应诏直言,指出金兵虽退,宋军力量尚不强大,既反对即行大举用兵,又反对遣使求和;并提出加强防务、振作士气和定都建康等措施。认为必须“防守既固,军政既修”,才能议攻讨;“政事修,仓廪足,府库充,器用备,士气振”乃“中兴之业所关”。疏奏,高宗亲笔褒谕,复任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不久,又兼本路营田大使。
李纲以朝廷既决心大举,又不作充分准备,便于赴任途中应诏赴行在之便,面奏高宗要“持重用兵,以多算为胜,而无为议和者所幸”。到洪州后,一面在江西境内赈济灾民,招军筑城,缮治器甲,充实仓库,催发钱粮,安定百姓;一面关注前方军事形势的发展。当听到前线捷报时,指出伪齐军中“胁从大半是吾民”,奏请高宗“当以招纳为先,不在广行杀戮”,要以“招徕人才,鼓作士气,爱惜民力,顺导众心为先”。高宗以李纲履任逾年,民安盗息,特赠金紫光禄大夫。
淮西宋将郦琼因与主将张浚不和,率众叛投伪齐,建康震动,高宗退回平江。主和派乘机攻击李纲,称“江西大旱,而纲课民修城”,“妄自尊大,恣为苛扰……违法虐民”。高宗又将李纲撤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纲自江西回福州。
金国以攻宋久不能克,扶植伪楚、伪齐阴谋又迭遭失败,只得应允南宋求和,但要高宗跪拜接受诏书。李纲闻之,极为气愤,向高宗痛斥金国无礼,并称人心物力还可以有为,当“应天顺人,光复旧业”。高宗虽赞扬李纲“大臣当如此矣”,但还是在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与金国订立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和约签订后,高宗举行庆祝活动,命百官进呈贺表,普遍加官晋爵。因李纲深受众望,也被任命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李纲坚决反对和议,不肯受命,以疾力辞。高宗诏允所请,仍旧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居福州。
李纲痛国事无可为,衰病交加。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正值上元节,举行家祭。李纲抚几号恸,感怆疾剧,当日殁于福州楞严精舍。讣闻,高宗诏赠太师。同年十二月,葬于福州怀安(今闽侯县)桐口乡大家山。绍兴十三年(1143年),赠太保;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赠太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进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作有:《易传内篇》10卷,《易传外篇》12卷,《论语评说》10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记》、《建炎制诰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及文章、诗歌、奏议百余卷。这些著作后来均收入《梁溪全集》。
上一篇:黄潜善
下一篇:严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