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潘达微先生(1880~1929),原籍广东省番禺、即今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棠东村人。原号铁苍、别号景吾。
清宣统元年(1909),潘达微先生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墓表曰:“君毕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间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义……”他为革命事业无私无畏,为振兴华夏文化、革新文艺及慈善事业等,作出毕生的努力,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奇人。
2000年元旦,《广州日报》“新千年纪念特刊”第116版,以“慈善名流潘达微”为题,图文作了翔实的介绍,其中述及在“1911年3月29日,革命党人(同盟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之役’……当年‘冒险犯难’牺牲的烈士不少,遗骸散落在大街小巷,‘尸肉肿胀’,‘虫生霉臭’,无人敢于殓葬,潘达微目睹惨状,挺身而出……”他不仅为了革命活动,家财散尽,而面对此情此境,即“以自己的房屋作押”筹得资金,敢冒杀身灭门之险,巧计“殓收烈士遗体七十二具(其中华侨占29人),以善堂名义葬于广州城郊的红花岗,改名黄花岗”。义葬之后,“果被清吏察觉,即下令缉捕”。幸而潘及时逃往香港。
达微先生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即与岭南画派始创人之一高剑父等“新国画”派“在广州创刊《时事画报》宣传革命;宣统元年(1909)在香港复刊”,并在广州河南筹设革命机关,以“守真阁”裱画店为掩护,开展活动;1911年又与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平民报》。建立民国时,孙中山先生在都督府会晤胡汉民、朱执信、高剑父和潘达微,孙先生有意要潘达微出任都督,但潘坚决谢绝,他坦诚地说:“还是画我的画吧!”
潘达微的画留存后世的不多,他又致力于开展新剧活动,组成“琳琅幻影新剧团”编演新剧《声声泪》,将托尔斯泰的小说《心狱》改编写剧本,自编自导,并自演行乞的男主角。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乞丐群中体验生活。该剧上演效果极好,各报刊“佳评如潮”。及后,办起了女子教育院,又倾全力办广州孤儿院,并兼任院长。1917年与王秋湄等办《天荒画报》;1925年组建“国画研究会”;1926年在香港设立分会,不久又创办《微笑》杂志,以血泪之笔,写兆民百态,特别对当时朝政许多尚待革除的现象和本质的东西进行评述,可谓启迪良多,深刻地表达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政治卓见。潘积劳致疾,终于1929年8月27日凌晨逝世于香港,享年50岁。
从潘氏家族的世系源流看,潘达微的祖先大善成懈:下分国基、源基、达基三宅;而潘达微属二宅源基;源基又分锦豪、锦富两房;达微的父亲锦豪属长房;锦豪生有五子,依次为允地、允敬、允忠、允正、允良;其中三子允忠即达微。达微先生于1880年庚辰(清光绪六年)12月16日出生,夫人陈伟壮女士。共育儿女10人,成养者7人,4子3女,次子国彦、四子国章、八子国奇、幼子国华。1992年,国华等人亲自回到棠东村找祖居的押主,拟赎回当年典押的棠东村“老屋”。当时,双方经协商以3000元人民币为赎金,把祖居赎回来,但未能如愿。时至今日,旧宅倘能开放,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当令“仁心侠胆”的潘达微先生的忠魂含笑,辉映千古!
上一篇:颜浩长
下一篇:冼鼎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