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祖上多与异域交往,通外语。自幼不喜传注帖括,不信仙、释、道学。26岁乡试中举后宦游各地,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宦游中研读王阳明著作,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所到之处与上司多忤,于是在54岁时辞官,不久出家,于湖北黄安、麻城等地著书立说。他力排世人对孔教之迷信,称儒家经典为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绝非万世之至论(《焚书·童心说》)。他说汉代以下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公然以异端自命。他倡言人必有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认为历来之政、刑、德、礼,皆是少数人强天下使从己,唯有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好恶从民之欲而不以己之欲,方可谓之礼(《李氏文集·道古录上》)。他一生屡遭破孩而始终顽强不屈,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身死。李贽文学上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0:其一,提倡童心与迩言。他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他说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就是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至于《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均见《童心说》)因此,他以反抗封建礼教的《西厢》、《拜月》为童心之作,而以标榜全忠全孝的《琵琶记》为似真非真(《焚书·杂说》);在古代作家中,他最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可见李贽提倡童心,并不是一般地提倡真心,而是提倡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缚,以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即市民思想,来指导创作。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焚书·答邓名府》),因此与提倡童心相联系,他又热烈赞赏百姓日用之迩言。所谓迩言,就是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道古录下》),亦即下层人民反映治生产业之事的日常生活语言。赞赏迩言,也就是提倡弃雅从俗,以下层人
上一篇:李廷机
下一篇:蔡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