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一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供养篇第三十八 受请篇第三十九
供养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宝平等旷若虚空。理无怨亲事绝贵贱。是以随力虔诚普供内外。务存遣相冀兴普遍。故昔毗舍佉母别请罗汉五百。如来讥诃显说平等。故知心无限极则遍及十方。财无多少则心周法界也
引证部第二
如地持论云。菩萨供养如来。略说十种。一身供养。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养。九不染污供养。十至处道供养。若菩萨于佛色身而设供养。是名身供养。若菩萨为如来故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养。若菩萨面见佛身及支提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悕望心但欢喜心俱现前供养。如一如来三世亦然。及现前供养如来支提。三世十方无量世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萨共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不现前如来及支提及以涅槃后。以佛舍利起偷婆。若一若二乃至亿百千万。随力所能。是名广不现前供养。以是因缘得无量大果。常摄梵福。于无量大劫不堕恶趣无上菩提众具满足。若菩萨现前供养得大功德。不现前供养得大功德。共现前不现前供养得最大大功德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手自供养不依懈堕令他施作。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不独供养。普令亲属在家出家悉共供养。是名自他共供养。若菩萨有少许物。以慈悲心施彼贫苦薄福众生。令供养如来及支提。令得安乐而不自为。是名他作供养。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以衣食杂宝种种供养者。是名财物供养
若菩萨久来以财物供养。若多若少。现前不现前。自作他作。淳净信心而作供养。以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胜供养
若菩萨自手供养如来及支提不轻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污心。不于信心胜人所现谄曲求财。亦不以诸不净物等供养。是名无染供养
若菩萨殊胜不染财物。供养如来及支提。若自力得。若从他求。若如意得财。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万亿身。悉礼如来。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种种华香供养如来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赞叹如来真实功德。饶益众生。如是等名为如意自在力供养。不待如来出现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转地菩萨。于一切佛刹未曾障碍故
若菩萨不自力得财。亦不从他求而为供养。然于他众生。乃至十方无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养。菩萨于彼一切供养。以净信心胜妙解心周遍随喜。是菩萨以少方便兴大供养。摄大菩提。乃至于[穀-禾+牛]牛顷。于一切众生修四无量心等。是名至处道供养。如来第一最上。比前财物供养。百倍千倍乃至算数譬喻不得为比
如是十事名菩萨一切种供养如来。法僧亦尔。当知于此三宝作十种供养。菩萨于如来所起六种净心。谓福田无上心。恩德无上心。于一切众生无上心。如优昙钵华难遇心。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心。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依义心。以此六心少想供养如法僧获无量功德。何况多
又瑜伽论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释文大同)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是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至心爱念。二终不欺诳。三舍财与之。四为娉上族。五教以世事。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师长。是师复以五事报之。一速教不令失时。二尽教不令不尽。三胜己不生嫉妒四将付严师善友。五临终舍财与之
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能供养西方妻子。是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所作尽心营之。二常作终不懈慢。三所作必令终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常为瞻视宾客。六净其房舍卧具。七爱敬言则柔软。八僮使软言教诏。九善能守护财物。十晨起夜寐。十一能设净食。十二能忍教诲。十三能覆恶事。十四能瞻病苦
北方者即是善知识。若有人能供养善友。任力与之。恭教柔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善知识。是善知识复以四事而还报之。一教修善法。二令离恶法。三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食病瘦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奴婢。是奴婢复以十事报之。一不作罪过。二不待教作。三作必令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主虽贫穷终不舍离。六早起。七守物。八少恩多报。九至心敬念。十善覆恶事
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上方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怖时能救。饥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沙门等。是出家人复以五事报之。一能今生信。二教修智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闻。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能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又智度论云。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故供养。答曰。佛从无量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在佛世时。阿那律未得天眼前。盲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言。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报力故。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又为欲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诃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老翁答曰。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故佛乳母大爱道亡。四天王舆床送。佛在前擎香炉烧香供养。为报恩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说偈言
智人能敬智 智论则智善
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又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云。尔时摩竭国频毗(此云颜色)娑罗(此云端正)往诣佛所白世尊。我典此国界所有资财。能有所办。欲尽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众。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亦当劝率臣民使得蒙度得离三涂永处安隐。佛受请已。便说偈言
祠大最为首 诗颂亦为首
王为人中首 众流海为首
众星月为首 光明日为首
上下及四方 诸所生品物
天上及世间 佛最无有上
欲求种德者 当求于三佛
又杂宝藏经云。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又智度论云。诸菩萨无量无尽功德成就。以一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师利。以一钵欢喜丸供养八万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复次菩萨于此以一钵食供养十方诸佛。而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万倍出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娶妻无淫泆之情。处在深山无人之处。以茅为庐。蓬[葶-丁+呆]为席。以水果为食。不积财宝。国王聘之不往赴意。静处无为于山数年与禽兽相娱绝于人路。山有四兽。一名狐。二名猕猴。三名獭。四名兔。此之四兽日于道人所听经说戒。如是积久。食诸果菰皆悉讫尽。后道人意欲徙去。四兽大愁忧情不乐。共相议言。我曹各行求索供养道人。猕猴去至他山得甘果来。以上道人。愿止莫去。野狐行化作人。求得一囊饭糗来。以上道人。可给一月粮。愿止莫去。水獭亦复入水取得大鱼。以上道人。给一月粮。愿止莫去。兔自思念。我当用何等供养道人。即念当持身供养。便取樵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为兔。请入火中作炙。以身奉上道人。可给一日粮。便自投火中。火为不然。道人见兔。感其仁义。哀愍伤之。则自止留。佛言。尔时梵志者今提和竭佛是。尔时兔者今我身是。尔时猕猴者今舍利弗是。尔时野狐者今阿难是尔时水獭者今目连是也
又僧祇律云。佛住梨耆阇河边。时世尊钵比丘钵共在露处。时有猕猴。行见树中有无蜂熟蜜。来取世尊钵。诸比丘遮。佛言。莫遮。此无恶意。便持钵取蜜奉献。世尊不受。须待水净。猕猴不解佛意。谓呼有虫。转看见钵边有流蜜。乃到水边洗钵。水湔钵中持还奉佛。佛即受取。佛受已猕猴大欢喜。却行而舞。堕坑命终。即生三十三天。时诸比丘即说偈言
十力世雄在榛林 佛钵僧钵在露处
野兽殖德有情智 见好成熟无蜂蜜
直前往取世尊钵 比丘欲遮佛不听
得钵盛蜜来献佛 如来慈愍为受之
心悦欢喜却行舞 脚趺堕岸而命终
即生三十三天上 下生出家成罗汉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
颂曰
眇眇长津 遥遥遐辔 烦笼幽闭
难成出离 自非廌上 乘何高位
供养三宝 果超十地
受请篇第三十九(此有九部) 述意部 请僧部 圣僧部 施食部 食时部 食法部 食讫部 咒愿部 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供会之法以不限为本。无适无莫乃应檀心。故冥怀遣相。与空际而为极。任时随缘。共法界而等量。因既不穷则果亦无尽也。且俗俭财贫限物为施。物既有限心亦拘执。或计人以拟供。或选德而后请。有涯之福未舍。无边之报未沾夫愚法施者。虽物周而施寡。善权惠者。使物寡而施周。是以外国设斋率广无遮。运心十方该罗法界也
请僧部第二
如贤愚经云。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疊*毛](织成大衣)奉上如来。佛令持此往奉众僧。姨母思念。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之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若有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别请。虽获福报亦未为多。何谓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将来末世法垂尽时。正使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字众僧。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目揵连等。时波阇波提心乃开解。即以其衣奉施众僧。僧中次行无欲取者。到弥勒前寻为受之。尔时弥勒问众僧言。若有檀越请一持戒清净沙门就舍供养。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千万钱。时憍陈如寻即说言。假使有人得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如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弘多。舍利弗言。假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犹不如请一净戒者就舍供养获利弥多。目揵连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满中七宝。犹不如请一清净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弥多。其余比丘如是各各引于方喻。比格其利。皆悉多彼。时阿那律复自说言。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犹复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证。自念过去世。毗婆尸佛般涅槃后。法灭尽时。有一长者名阿泪吒。家贫焦煎。复值岁俭人饥食谷不继。日往取薪卖籴稗子。共家妇儿以自供活。见一辟支佛乞食不得。请到其家分稗子糜。躬自持施。辟支语言。汝亦饥渴当共分啖。阿泪吒言。我曹俗人食无时节。尊日一食。但愿为受。即受食讫。感其至心令发大愿。时辟支佛还归所止。时阿泪吒即还入泽取薪。时见一兔意欲捕取。以镰遥掷。即时堕地。适欲前取化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头。尽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怀恐怖慞惶苦恼。意欲入城共妇解却。复恐人见令不听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担负往舍。已到舍内。自然堕地。变成一聚阎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转谈之。响彻于王。王自来看。见是死人形渐欲臭。即问泪吒。汝见是何。答言。看实是金。即取少计用奉于王。王见金色。敬之未有。问其所由何缘得此。由施辟支。王闻叹善。即更赐与。拜为大臣。如是诸尊。彼阿泪吒者即我身是。我于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缘是以来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无所乏少
又像法决疑经云。若檀越设食召请众僧。遣人防门遮障比丘及诸老病贫穷乞人。不听入会。徒丧饮食了无善分
又普广经云。四辈弟子若行斋戒。心当存想请十方僧。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行。到诸塔寺请僧之时。僧次供养无别异想。其福最多无量无边。若值罗汉四道果人及大心者。缘此功德受福无穷。一闻说法可得至道无上涅槃
又十诵律云。鹿子母别请五百罗汉。佛言。无智不善。若于僧中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胜别请五百罗汉。一切远近无不悉闻。又请僧福田经及仁王经。种种诃责不许别请。若别请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网经云。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房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用者。犯轻垢罪
若有出家在家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房问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又智度论云。如有一富贵长者。信乐众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便说偈言
须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事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子师子头欻然从座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耆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是时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檀越量僧好恶。即说偈言
赞叹诃骂中 我等心虽一
是人毁佛法 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 以法教语之
我等不度者 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
须发白如雪 秀盾垂覆眼
皮皱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两手负杖行 次第而受请
举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杨树 随风而动摇
檀越见此辈 欢喜迎入坐
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 还变成少身
如服还年药 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伤愍。故现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偈说曰
譬如以蚊嘴 犹可测海底
一切天与人 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 犹尚不分别
而汝以年岁 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进 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 虽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亦不可轻。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檀越闻是事已。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手白诸沙弥言。诸圣人等。我今忏悔。我是凡夫心常怀罪。今欲请问。于佛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答言。我等初不见佛僧宝中有增减。何以故。如佛一时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佛时说偈言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 故受数数死
圣法数数成 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大圣具知我心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礼佛忏悔乞出家受戒。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故说偈言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又法句喻经。世尊说偈云
人当念有意 每食自知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萄树。上有数穗。念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悬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已经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已一月中施。优婆夷言。我但施一穗蒲萄。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舍施。则为一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