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古代为何称女孩为“黄花闺女”?竟有这些含义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黄花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芝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纹的。贴黄花是少女特有的妆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中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木兰恢复女儿打扮的一个标志就是对镜贴花黄。
可见贴花黄是古代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扮。
按照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间有俗谚说: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时间久了,黄花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贴花黄的来历
关于贴花黄的来历,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中的花园里嬉戏。不久,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使躺卧在含章殿的房檐下小憩。当时正是梅花盛开时节。阵阵风过,将树上的梅花片片吹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公主的额头上。公主脸上的汗将梅花渍染,留下点点划痕,公主被划痕衬得更加娇柔妩媚。
皇后见了,十分喜欢,就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花痕才消失。
从此以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宫女们见了,个个都非常羡慕,并跟着效仿起来。
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后来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民间。可是,腊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额头或两颊画上各种花纹。
事实上,花木兰所处的北朝要早于南朝的刘宋。因此,贴花黄的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