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是怎么回事?
这个成语主要是指断绝后路、一心进取之义,来源于项羽与秦军之间的巨鹿之战。在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中,这是全面扭转战局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故事的主角项羽经此一战,威慑了秦末起义中纷纷自立的所有势力,为以后西楚霸王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在这次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前232年一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对于他的事迹,更需从农民起义说起。
陈胜、吴广起义消息传来后,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杀太守举兵,随后率八千子弟渡江,挥师北上。首先与陈婴领导的东阳(今安徽天长市西北)起义军会合,渡过淮河后又合并了英布和蒲将军的队伍,至此这支军队已经达到六七万之众,抵达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后安营扎寨。在陈县被攻破,陈胜被杀,各路起义军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他们及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缺,他们仍然打着张楚"的旗号,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各地分散的起义队伍纷纷向下邳集中,很快下邳成为新的中心,成为这时各地起义军的聚集地。
这支起义军在北上攻秦的道路上,受到陈胜起义军的分支秦嘉的阻击,项羽打败秦嘉合并了这支军队,从此在正面与秦军交战。这期间70岁的范增前来投靠,建议项梁立楚国国君后代为王,于是找来已经沦为放羊娃的楚怀王孙子熊心,立为楚怀王(义帝),封陈婴为上柱国,项梁自立为武信君,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领导机构。从此楚怀王成为各地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推翻秦王朝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项梁在此后的战争中被杀,楚怀王从盱眙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以此为中心收拢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经过这次调整,克服了项梁死后出现的危机,各路兵马重整旗鼓,统一在以彭城为中心的号令下,继续向秦王朝发动攻击。巨鹿之战是由河北境内的战事引发。陈胜派出的一支北路大军入河北后不久,将领武臣即自立为赵王,不久武臣又在内部斗争中被杀,张耳、陈余迎立战国时期赵国后代赵歇为王,赵国贵族复国成功。章邯在攻灭陈胜起义军以后,扫平中原,认为南方崛起的起义部队不是为患,将河北建立的赵国政权作为他的打击目标。章邯移兵北上进入河北境内,直接将兵锋指向赵王歇。此前秦将王离与赵王歇、张耳、陈余苦战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章邯军队先至赵国国都,随即与王离会师于巨鹿。赵国形势顿时危急起来,于是求救于楚。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军北上救赵。秦末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巨鹿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北上救赵的过程中,因宋义逡巡不前,项羽遂杀死宋义,自任上将军,怀王同时令英布、蒲将军同归项羽指挥。面对30万秦军,前锋英布经过几次艰苦作战,无法取得进展。项羽随后率军北上,渡过漳水之后,凿沉渡船,打破釜、甑,焚烧营帐,每人只携带三天粮食向巨鹿挺进,以显示起义军义无反顾的决心与气概,"破釜沉舟"一词正是由此而来。而在此前各路旧贵族的诸侯军早已到达,畏惧秦军强盛,纷纷筑起营垒不敢迎战。6万楚军在项羽带领下首先将秦将王离包围,切断秦军甬道,断绝其粮草供应,随后与秦军进行了9次大战。《史记》描述楚国战士喊声震天,无不以一当十,大破秦军,诸侯军队从营壁上向下观望,被楚军的气势慑服,心惊胆战,为之色变。如此高涨的士气和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与项羽的破釜沉舟之举有着很大的关系,起义军已无退路,只有奋勇向前。
经此一战,秦朝将军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间自焚。随后项羽又闪击秦军主帅章邯军队于污水(今河北临漳县西),章邯由于损兵折将,士气大损,同时又因为孤军远征,缺乏后援,在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率余部20余万投降项羽。从此秦朝赖以扫荡起义军的唯一一支部队被全部消灭,无力再组织军队镇压起义军,完全处于守势。
经此一战,项羽完全慑服了各路诸侯,从此,他成了各路反秦军队的实际首领,各路诸侯无不服从项羽的号令,楚怀王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秦朝由于主力被歼,遂完全放弃了收复六国地域的奢望,采取守势,任由起义军在关东自由发展。这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起义军势如破竹,直至颠覆秦王朝统治。破釜沉舟之举,将项羽英勇善战的特点展露无遗,在以弱敌强的艰难形势下,为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