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前,合肥农户养猪,户均不足1头。建国后,养猪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户养猪很少。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猪饲养量剧增。1985年,合肥市养猪152.48万头,年末存栏数88.38万头,当年出栏肥猪64.10万头。合肥市被列为全国和安徽省商品猪生产区域。长丰、肥东、肥西3县被批准为发展商品瘦肉猪基地。
种猪
20世纪50年代,合肥市农户饲养的猪均属淮南黑猪,分大折皮、二细皮、油葫芦3个类型,以二细皮居多。
1956年,合肥从沈阳引进36头苏联大白猪,其中巴克夏和约克夏各10头。1958年,从四川内江县和荣昌县引进50多头良种猪。1966年,从日本及我国浙江、上海等地引进英瑞白猪20多头。这些良种猪分布在省农科院、安徽农学院、省委机关猪场、市副业管理处。此外,合肥市还从国营宣郎广农场引进过荣昌猪(原产地四川省荣昌、隆昌2县,属中国西南猪种)。合肥市蜀山湖种猪场引进过新淮猪(原产地江苏省淮阴地区)。1958年,在“大办猪场”的号召下,合肥市各机关单位相继办猪场,各猪场自行引进种猪。由于种猪增多,各个猪场任择所喜,盲目交配,杂交猪日益增多,形成合肥的多血缘杂种猪群。80年代,除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院校的饲养场尚存少数的约克夏、巴克夏等品种外,农村极少有引进的纯种猪。1985年底,郊区存栏种公猪54头,其中纯种猪仅约克夏5头,长白3头,杜洛克2头,汉普夏、巴克夏各1头。是年,郊区计养猪56720头。其中,大兴乡曹冲村农民王宏泉家,养猪40头,自繁自养,一年向国家交售肥猪30头,被誉为郊区“养猪状元”。
淮南猪属黄淮海黑猪系统,由古时中原地区移民带人。结构极为复杂,包括不同类型的群体,遗传性不够稳定,常随饲养管理等外界条件而有所改变。由于盲目杂交,品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70年代,合肥市淮南黑猪频于绝迹。
由于淮南黑猪瘦肉率达48.5%,适合瘦肉猪基地县的要求,1985年,长丰县和肥西县从定远种猪场和霍丘榆林种猪场引进130头母猪、30头公猪。饲养的淮南黑猪,乳头多(8对左右),生产性能好(年均产2.2窝,窝均产仔10.5头),护理性强,成活率达95%,耐粗饲(各种农作物加工后的副产品均可做粗饲料),抗病力强。据1985年调查,肥东县白龙、八斗、古城,长丰县的朱巷、下塘、杨庙、杨公、水家湖及肥西县北部的部分乡,均见饲养淮南黑猪。其中,朱巷为中心区,安徽科技报曾刊载《久负盛名——朱巷猪》。朱巷地处丘陵,盛产稻、麦、山芋、豆类、油料等,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是饲养母猪、繁育仔猪的最佳饲料,加之朱巷养猪农户重视良种猪的引进、交配、选育,形成该地母猪的产仔多、仔猪皮毛光润、体质健壮、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所产仔猪远销肥东、定远、铜陵、马鞍山、阜阳、南京、徐州等地。70年代后期,朱巷仔猪进入全国生猪市场,沈阳、天津、西安、连云港、上海、福建、山西、新疆等省市的畜牧单位,曾先后来朱巷大量收购仔猪。
淮南黑猪分定远猪和霍寿黑猪两群,以定远猪为代表。定远猪是安徽省优良猪种之一,合肥市农户多饲养这一类型。定远猪体型较狭长,四肢较高,嘴筒直长,鼻镜发达,耳大下垂,额有纵纹。除个别在头尾四肢末端及腹部有白斑外,绝大多数毛色全黑或显灰白,繁殖能力强,肥育能力较低。偏于肉用型(分大、中、小三型)。
繁殖性能:小公猪2月龄即可爬跨,习惯到3月龄开始配种;小母猪45~7O日龄性成熟,一般120天时开始配种。母猪利用年限7~9年,有的高达13年以上。多数母猪2年产3窝,正常情况下母猪繁殖力为11~14头。
肥育性能;大型猪耐粗饲、粗放,一般长到22个月才能上膘,达150公斤;中型猪10~12月龄可达75~90公斤;小型猪10月龄体重有60~65公斤。
定远猪的肉多为玫瑰红色,质好味美,蛋白质含量为19.23~19.86%。
巴克夏猪原产地英国巴克郡和威尔特郡,育成于18世纪中叶,以巴克夏定名。它具有产仔多,生长快,早熟易肥和采食力强的特点。经过30年选优(1830~1860年),培育出六点白(四肢、鼻、尾)特征的猪种。1900年,我国引进后到东北公主岭试验饲养。1956年引入合肥,经过30余年的饲养,提高了繁殖力,增强了适应性和耐粗饲性能,是目前合肥市分布较广的猪种之一。
巴克夏猪全身黑色,被毛细软均匀,皮肤有弹性,四肢、尾、鼻端有白毛;体躯长、宽、深,四肢短直有力;头短、颜面稍弯曲,耳微向前倾,颈短宽;胸深广,肋骨开张良好;性情温和,体质强壮,是早熟性的良种猪。1975年,合肥种猪场对366窝统计,胎均产仔7.65头;选出的核心群,胎均产仔8.8头。
巴克夏猪与本地优良品种猪杂交,改良当地猪,然后再用巴杂一代与当地品种猪回交,其中有75%以上是由巴杂一代公猪与本地母猪回交,或用本地公猪与巴杂一代母猪相交的后代;有一部分巴杂型猪,除含有巴克夏猪和本地猪两种血流外,尚含巴克夏品种血液较多的新金猪和克米洛夫猪的不同代数杂种的混血,为多品种杂交型。巴杂型猪具有易成肥、饲料范围广、屠宰率高的优点,但体型小,遗传性不稳定。尤其是与巴克夏近亲繁殖多代的杂交猪,有体型变小(甚至小于本地猪)、体质变差、不耐粗饲、生长发育缓慢等退化现象,群众不太喜欢。80年代初,推行瘦肉型猪以来,巴克夏种猪已被长白猪、大约克夏及杜洛克种猪所代替。
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及其附近地区,分大、中、小3种类型。1800年,该猪与我国的华南猪开始交配,经过不断选优汰劣,1952年正式确定为新品种,定名为约克夏。
1956年,合肥市引进中型约克夏猪10头,它的特征是:毛色全白,头颈较瘦长,嘴短上翘,耳小前倾,背呈弧形,腹线平直,体侧长平整,四肢坚强而直立,躯宽,臀部丰满,是肉脂兼用型优良种猪。中约克夏猪与皖南花猪、圩猪、淮北黑猪的杂交优势很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但中约克夏种猪肥膘厚,瘦肉率少,作为种用的很少,又因身被白毛,农户不爱养,目前在合肥市存栏猪结构中仅占6.5%。该猪种生长速度较快,以长到200斤出栏为例,比当地猪可提前2~3月。约克夏在繁殖性能上(年均1.8窝,胎均10头左右)低于淮南黑猪。
苏联大白猪19世纪下半叶,苏联用大约克夏猪与中国本地猪杂交培育而成,属于肉脂兼用型的良种猪,在发育和生产性能上都超过英国大约克夏猪,成年公猪可达1000斤,成年母猪可达800斤。1950年,我国东北地区第一次引进50头,1951年又引进47头。1956年,合肥从东北引进36头进行纯种繁殖。
苏联大白猪全身皮毛为白色,毛厚密而软,皮薄呈淡红色,个别的皮肤有小黑斑点,头中型大,面部微弯曲,颊宽,耳薄且向前上方伸出,下颌和肩部很丰满,胸部宽而深,背腰宽直或稍呈弓形,体侧深长,体格硕大,四肢粗壮,大腿宽圆多肉,蹄坚实,适于放牧。对环境适应性强,耐粗饲。母猪繁殖力高、母性温顺,但成年公种猪体重躯大,不易与当地母猪交配。其生长发育快,杂交效果好,昔为养猪专业户所喜爱。80年代,瘦肉型猪日益畅销,大肥猪不受欢迎,数量锐减,合肥市已淘汰。
内江猪内江猪是我国著名优良猪种之一,产于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县和资中县等地,但以内江市东兴镇一带为中心产区,故定名为内江猪,曾称“东乡猪”,属中国西南型猪种。1956年,合肥引进。1985年,内江猪占饲养母猪总数的10.57%。
内江猪的毛色与本地的淮南猪相同,唯头大短宽,额面有深皱褶,耳下垂,背宽微凹,腹部较大,臀部宽后倾,四肢短粗,乳头多在7对左右。该猪有3种类型:
狮子头:体较小,毛稀软,头、颈、腰、尾均短,有“五短骆驼”之称;
毫杆嘴:体较大,毛密硬,头狭长;
二方头:体型外貌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唯后躯较宽,四肢较坚实,此种猪在全市适应性强,群众饲养多,分布广。
以内江猪为主所产的杂交猪,其杂交优势表现都好。
瘦肉型商品猪
80年代初,猪的杂种优势利用纳人科研计划,全省推行“三化”养猪,建立瘦肉型养猪基地,以大约克夏和长白猪作为杂交组合的主要父本猪种。
长白猪原名“兰德斯猪”,产于丹麦,是世界著名的腌肉型猪种。1964年,中国首次从瑞典引进。因猪的体躯长,毛色全白,国内通称“长白猪”。1966年和1972年,合吧市先后从温州大观山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地引进日系、瑞系长白后备猪48头。此猪头狭长,耳大向前,后躯发达,臀部丰满充实。生长快(生后6个月,体重可达90公斤),成年猪350~380公斤,繁殖性能好(胎均产仔9.7头),泌乳能力好,哺育率高,仔猪日增重660~730克,料肉比为3~2.9:1,背膘薄,瘦肉多,屠宰率72.2%,屠体瘦肉率达60~64%。用长白猪和当地黑猪进行二元杂交的商品猪,瘦肉率达61.6%以上,群众喜养。
杜洛克猪原名杜洛克泽西,产于美国纽约州,育成于19世纪60年代,后简称杜洛克,属瘦肉型品种。50年代引进我国。1983年12月,合肥从广州顺峰山猪场引进10头,进行纯种繁殖。
杜洛克猪被毛呈棕红色,耳略前倾,脸面稍凹,体躯长而深广,背方型,腹下腺平直,肌肉丰满平滑,后腿坚实发达。性情温和,体质结实。成年公猪体重340~450公斤,母猪300~390公斤。肉鲜嫩,生长快(日增重0.69~0.7公斤,153日龄体重可达90公斤),料肉比是2.8:1,胴体长76.5厘米,背厚1.8~2厘米,眼肌面积32.4平方厘米。瘦肉率达61~64%。杜洛克猪作为父本种猪之一,其杂交优势明显,但这种猪对蛋白质饲料要求较高,养户难以达到,且颜色棕红,群众不习惯,故养户较少。
汉普夏猪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布奥尼地区,属瘦肉型猪。19世纪引进我国。1983年,合肥市从广州顺峰山猪场引进10头。猪的体型较大,被毛黑色,肩颈接合部有一条白毛带,头中等大,耳直立,嘴较长而直,肌肉发达,性情活泼。成年公猪重315~410公斤,母猪重250~340公斤。母猪窝均产仔9.37头,断奶后成活8.23头,153日龄重90公斤,日增重620~650克。料肉比3~3.5:1。瘦肉率57~64%。
该种猪在国内饲养的历史短暂,纯种饲养条件较高,对合肥市环境的适应性差,生长较慢,产仔性能较差,病又多,合肥市此种猪现已绝迹,其杂交及后裔数量也极少。
饲养管理
合肥地区农村养猪,大都延袭传统喂法。饲料以农副产品(包括米糠、麸皮、豆渣、酒糟等)为主,并辅以剩饭、剩菜和野菜、水草。私人养猪的猪圈一般建于房前屋后,多为草木或竹木盖顶,土砌圈墙,砖石铺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猪圈多建在后院,圈高不过2米,墙脚、地面多用砖石砌铺,圈内门侧或圈外运动场,置一食槽,食槽对侧地面较高,冬垫草,供猪睡卧,食槽左或右侧地面较低斜,墙角开一小洞,外接粪坑,作为粪、尿污水排流处。
农村养猪多为阶段育肥法,“拉架子”或“吊架子”育肥,也有采用一贯育肥法,即“一条龙”喂法。仔猪一般在出生后10~20日龄左右,开始训练乳猪采食,俗称“上槽”。体重约15公斤左右开始断乳、去势。断奶、去势后,仔猪半牧半饲。架子猪时多以青草、野菜、水草为主,一般少喂精料,约45公斤以后开始催肥,喂精料。怀孕前的母猪,饲养较粗放;怀孕后喂一定精料;产前20天至产后一个月,以投喂精料为主,不喂或少喂粗料。随着养猪由农家副业逐渐转入商品化生产,由于“三化”养猪的推广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农村养猪逐渐摆脱传统方法,注意饲养管理的科学化、商品化,追求经济效益。
上一篇:第一节 耕牛
下一篇:第三节 羊和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