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结核病防治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交配感染。常有肺结核、乳房结核和淋巴结核。1952年,皖北行署乳牛试验繁殖场从上海私人乳牛场购荷兰牛2头,到场不久,临床出现典型结核症状,是年秋,对牛群以结核抗菌素检验,病牛已超半数,死后剖检肺门、肠系膜和乳房结核病灶陈旧、严重,直至1956年经检疫、隔离,将健康牛迁至七里塘新场址。1958~1965年,合肥乳牛场、安徽省保健牛奶场和安徽农学院牧场,先后淘汰了最后一头结核病牛,自此,合肥地区无结核病乳牛。结核病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一般确诊后即予以淘汰。
牛布氏杆菌病防治
是由不同型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发生流产、不孕及睾丸、关节等炎症为特征。病畜为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粘膜等。多为隐性感染。早期表现为眼结膜炎和体温升高,感染牛怀孕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或生出死胎和弱胎,流产母牛常伴发子宫内膜炎,排出污秽恶露,产乳量减少,乳汁絮状,乳房变硬。1954年,合肥市乳牛场发现布氏杆菌流行,在安医洪福元教授的协助下,从牛的流产胎儿体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并以此为抗原,为人、牛作血清学检查,大部分牛及少数工人呈强阳性反应,其中一女工流产、两男工睾丸肿大,出现波浪热。1956年将三自牛乳场的牛及二里街老场的初生犊检疫、隔离和淘汰,健康牛迁至七里塘新场,病牛留在二里街老场(1958年由省农业厅全部调往滁县)。合肥市各奶牛场对布氏杆菌病每年春季定期检查一次,发现病牛及时淘汰,此病已基本杜绝。
奶牛流行热防治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消化道和呼吸道严重的卡他性炎,四肢和关节运动障碍。本病除牛外,其他动物都不感染,在牛中主要侵害黄牛和奶牛。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蚊、蝇、库蠓等吸血昆虫是主要的传染媒介。解放后,合肥地区奶牛流行热已发生5次,最初发生在1954年。1983年8月4日至9月26日,历时53天,共有病牛851头,发病率61.14%;死亡29头,死亡率3.4%;病愈牛复发54头,复发率6.6%;早产、流产59头,占发病孕牛35.7%;治疗无效淘汰7头,淘汰率0.8%;病牛用药费用31024.52元,平均每头36.46元。此病每3~5年流行一次。一般症状: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萎顿,不食、不饮、不反刍,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涎、流涕、呼吸急促,有的呈腹式局部或全身肌肉震颤,关节拘强,步态不稳,嗜卧。病牛泌乳量迅速下降,孕牛易发生流产或死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退热、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并可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