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代购
1963年,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为合肥市企业代购1667个品种。其中:来自上海1538个,北京152个,无锡26个,其他地区141个。按照生产上的轻重缓急,公司采取两种办法:对资源集中、品种多、数量大的物资,派员前往采购;对地区分散、品种少、数量小的物资,采取函电代购。1965年,合肥市国营企业122个,委托公司代购的有97个,占总数79.5%。其中委托公司长期从上海、南京等地代购的有37个单位。全年代购额由1964年的15.9万元上升到1965年的62.4万元。1966年以后,代购业务逐年减少,代购额下降。1974年,本着“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由需方填报代购单,代购业务由公司统一办理。代购项目以企业技措维修急需的“小、少、难、急”物资为主。公司先后与上海、广州、西安、青岛、哈尔滨等32个省、市、地区建立了联合营销关系。1975年,代购业务渠道扩大,联合营销地区有37个,改变了采购人员“满天飞”的状况,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1979年以后,公司利用网点渠道,采用派员和函电联系方式,组织全市急需物资。由于市场逐步放开,1980年,仅函电代购物资就达81.2万元,委托单位120多个。代购的范围,既有工交企业,也有供销社和乡镇企业。经营品种以工业品为主,兼及农业生产资料。1981年,公司从河北、天津为合肥供销系统组织化肥2010吨,为安徽农垦厅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供销社组织了磷肥和复合肥共1630吨,为3县乡镇磷肥厂代购硫酸100吨,协助3县1郊乡镇企业组织木材200立方米,还代购了桐油、棕丝、干漆片、瓷砖、青漆等,为长丰县手工业系统代购5.5万元物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重点代购生产上的“小、少、难、急”生产资料,坚持零星代购,拆零供应,送货上门。1982~1984年,年均代购额在500万元以上,1985年代购额1164万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代销
接受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的委托,帮助销售积压超储物资和自产自销物资,是合肥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代销方式有组织下厂服务队代销,建立固定的代销门市部代销,实物展销,会议代销,资料信息代销等。1963年,公司先后为省委钢厂、合肥铝厂、江淮仪表厂、丽华化工厂代销白云石、耐火砖等多种物资。1965~1970年,以展销为主进行代销,全市委托代销的单位有34个。1971年根据“扫仓库”指示,代销业务重点是推销处理积压物资。通过物资调剂会和通讯服务方式,处理价值145万元积压物资。1972年,主要实行街头推销。展览馆和门市部的业务人员改变过去坐店等客的旧俗,将小件物资拉到街头推销,使积压多年,准备报废的打鞋底机,被桐城县客户1次买去10部,小钢磨上的毛刷子被含山县采购人员全部买去。过去门市部1个月的代销额只有数千元,而这年10月份竟达3.9万元。1973年以后,代销业务改为以实物展销为主,公司通过3个展销馆,1个服务部组织代销,并组织业务人员下厂推销和外出推销。对规格老、质量差的产品,经与物主协商后削价处理,做到物尽其用。省电力修造厂进口30年代的800马力发电机组积压10年之久,经市生产资料公司联系,由浙江省乐清县水泥厂购用。
由于展销馆面积太小,又无仓库周转,积压物资处理缓慢。
1979年,扩建的代销门市部实行送货上门、送单上门以及实物展销与资料展销相结合、门市展销同外地调剂代销相结合的方式,一季度处理积压物资40万元,相当于1978年的2倍。代销门市部专门成立1个组,负责积压物资资料的分类编号,装订成册,统一封面,柜台展出。同时用黑板报、大字报列出物资名称,供用户选购。建立了余缺物资登记簿,编印服务通讯,广发资料,寻找销路。代销门市部有重点有选择地分期向厂矿搜集样品和少量小件物资列柜展销:零星物资付款交货;大批、成批物资凭代销单到厂矿提货统一结算。1979年与14家企业建立了固定代销网,有86家企业超储物资的资料和25家企业的实物在公司展销,全年代销额206万元。
1980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合肥市不少单位原材料品种不齐,存在缺口;也有不少单位物资大量积压。面对市场现状,公司举办了103个单位参加的物资展销会,临时租用低压电器厂3000平方米厂房,组织1万余种物资,展销1个多月,销售地方产品400万元,现金交易30万元。3月,邀请全国70个地区,614位代表来肥开物资调剂会。会上印发了合肥市20个优质产品目录,合肥起重机厂组织了铲车现场表演。通过调剂会,合肥调出、调进各种物资100万元。公司派员与合钢、合肥锅炉厂、江淮汽车厂等单位,赴广州、天津、上海、西北等地联系,推销钢材2000吨,价值100万元;锅炉52台,价值100万元;汽车200辆,价值100万元。全年代销总额557.8万元,是1979年的2.7倍。
1984年,在市场变化快、竞争对象多的情况下,加强了横向联合,注意了市场预测和信息交流,但随着生产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委托代销业务相对减少。
代加工
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在社会资源和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接受用户和加工单位的委托,办理代加工协议、合同的签订。代加工业务分内加工和外加工。内加工产品有锅炉、脱水机、搪瓷反应锅、10瓦以下电机、可控硅、电焊机等。1973年以前,内加工量较小,以后通过大厂扩散产品,小厂为大厂服务,利用报废物资扶植本地“五小”企业等办法,业务量逐年增大。外加工是根据定期编报的计划由公司统一组织,与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联系加工。客户因检修、技术改造临时提出的计划,则随到随办,重点解决。1979年,外加工有色金属材料1192吨,设备105台。
20多年来,代加工业务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60年代初期,全市24个工厂可承接加工234个品种;需要到外地加工的品种有130个。随着地方工业和“五小”企业的发展,合肥市生产自给能力有所提高,逐步由外加工向内加工转变。1973年,加工金额达363.56万元,占全年服务总额57.3%。1977年,加工金额突破500万元。1980年,加工金额950万元,达到历史最高纪录。1981年以后,随着改革和市场开放,生产企业自主权扩大,机械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工业务逐步减少。1985年,加工业务总额降到16.6万元。
代运输
代办业务成交后,为方便用户,公司代办提运、包装、发运、结算业务,但不承接社会上的运输业务。
公司成立初期,代运输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代运业务由业务人员分片包干。业务员与火车站、搬运公司接洽,建立搬运关系,接收代运业务。1975年,成立了储运组。随着业务的增加,1980年增设了储运科。1985年,公司内部实行费用核算到人,委托代运业务日趋减少。调剂串换
20世纪60年代,公司对多余积压物资,通过穿针引线,疏通渠道,以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主要做法是:
一、设置了串厂员和联络员,与各单位建立业务联系。坚持业务人员下厂制度,对各类物资余缺情况全面了解,做到“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即按物资分类,交有关经办人办理。70年代,贯彻“扫仓库”指示,组织业务人员分片划线,定期下厂,了解余缺。80年代,为了快速,采用函电方式调剂余缺。
二、汇编物资余缺资料,用服务通讯、信函调剂余缺。
三、利用网点关系,对紧缺物资,采取对口串换,以物易物方式调剂。
四、定期组织地区综合物资调剂会和参加外埠组织的各类物资调剂会,以调剂余缺。20多年来,共组织全国性的物资调剂会10次,金额15198.68万元;省内调剂会17次,金额817.03万元。
自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照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流通体制的方针,市生产资料公司由服务管理型转向经营型,突破了原来“四代一调”业务范围。1982年始,金属、建筑材料由长变短,趋于紧俏。根据生产需要,公司开展了自营业务。1979~1981年,市生产资料公司与市土产公司联合组织一批木材、漆片、胶合板等供应市场。1983年,从人民银行调剂外汇,进口木材24000立方米。此外,采取“补偿贸易”、“补偿集资”的方法,与生产厂家挂沟,组织资源,逐步扩大业务范围。1982~1985年,自营业务额276.7万元,其中1985年是1982年的8倍。
三类物资管理
1963年初,全市企业生产需要的主要三类物资1597种,由于没有统一管理,全市企业月平均外出采购500人次以上。1963年2月。生产资料公司开始对三类物资进行管理。采取“五抓一管”(抓编制生产、经营分工目录;抓安排生产,稳定供应;抓无人管理经营的三类物资;抓计划平衡;抓定点供应,固定协作。管理采购人员)的办法,使三类物资有头可找。全市外出采购下降到100人次,减少80%。
1963年底,全市有70个单位所需331个品种物资按计划平衡供应。部分企业对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怀疑、观望的态度有了改变,有110个单位申报了1964年计划。按省市领导指示,在原订目录的基础上,经过3个多月汇总,将生产目录修订为279个品种,经营分工目录修订为18个经营单位,21个大类,2417个品种。
1966年以后,三类物资生产无人安排,管理混乱,供应渠道堵塞,采购人员又出现“满天飞”。为恢复、发展三类物资生产,1973年组建了三类物资管理科。1975年,管理科着手修订三类物资目录,与专业公司配合,做到计划衔接,互通情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三类物资生产,扶植地方“五小”企业。1977年,合肥市“五小”企业产品属三类物资的有200多种,其中支农产品有脱粒机、打浆机、拖斗、防滑轮等农机配件100余种;为大厂配套的产品有马铁件、精密铸造件、汽车配件、橡胶杂件、阀门、弯头等100多种;另有油灰、滑石粉等建筑材料。在市委组织的“六条龙”生产会战中,有70多个“五小”企业参加了“130”农用汽车、手扶拖拉机等配套生产,产品达50多种。
1979年,过去无人经营的合钢点火柴以及市场需要的墨水瓶,经公司衔接后,分别由土产公司和西市红旗玻璃厂生产经营。但由于光靠行政管理办法开展工作,强调原料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安排、销售统一分配,影响了企业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计划和市场两个调节,改变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全国生资公司经理会议后,三类物资工作逐步由计划管理改为市场经营。1983年,三类物资机构调整为综合服务部门。市场调节、综合服务经营方式取代了过去的三类物资管理。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