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初,凡开设牙行,均须领用部贴。据《户部则例》载,牙贴分4则纳税:上上则每张年征银2两,上则征银8钱(合肥为1两),中则6钱(合肥为9钱),下则4钱(合肥为8钱)。嘉庆八年(1803),合肥县有牙行189户,每年征牙税银177两8钱。其中上则95户,每户完纳税银1两;中则76户,每户完纳税银9钱;下则18户,每户完纳税银8钱。咸丰十一年(1861),牙税由牙厘局经征报部,并提高税率:上上则每贴一张,年征银3两,上则年征银1两5钱,中则年征银7钱5分,下则年征银4钱5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筹不足庚子赔款数额,安徽增办牙捐,由筹议公所刊发执照,按5则收捐:上则年捐库平银20两,上次年捐库平银16两,中则年捐库平银12两,中次年捐库平银8两,下则扣捐库平银4两。并令无力领贴的小本牙行,与领贴户一起领照纳捐。其原领部贴者,除照章纳税外,另收贴捐,亦分3则:上则年捐银12两,中则年捐银8两,下则年捐银4两,并发给执照。旋以执照等级过多,改5则为3则:上则岁捐银24两,中则17两,下则1l两。贴捐亦同时更改为:上则岁捐银8两,中则5两,下则3两。
民国2年12月,合肥执行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倪嗣冲颁发的《整顿牙贴章程》,牙贴费的征收办法仍沿用清代规定。标准:上则纳贴费库平银200两,每两以1.5元折合,计银元300元;中则纳银lOO两,折合银元150元;下则纳钱lOO千文,每千文以8角折合,计银元80元。在牙贴费外,每年尚应完牙税及岁捐两项。民国2年,牙税与岁捐合并,改称牙行税。上上则年税额银元(下同)16.5元;上则14.25元;中则8.5元;下则5.17元。年纳税期,茶行、鱼苗行、夏布行、竹布行限定为5月,百货、粮食行限定为l0月,由县事征收汇解,并可提取所收牙行税的5%作为办公经费。资本轻微的商人,可领一年期的短期行贴。短期行贴费分为30元和20元两等,均一次抽足,不另收牙行税。
民国4年,捐税并行,扩大了征税范围。牙贴捐分长、短期2种。长期牙贴捐分为4等:1等600元,2等400元,3等200元,4等lOO元;短期牙贴捐分为2等:1等60元,2等40元。长期牙贴税年税额1等60元,2等40元,3等30元,4等20元;短期牙贴税按长期牙贴税3等、4等的年税额缴纳。另外,对买卖田地房屋设置的官中,也征收贴捐及年税。
民国19年12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安徽省牙税章程》,规定长期贴捐年税标准为:1等贴捐600元,年税60元;2等贴捐400元,年税40元;3等贴捐200元,年税20元;4等贴捐lOO元,年税10元。短期贴捐分为3等:1等贴捐60元,2等贴捐30元,3等贴捐20元。牙贴税于每年6月、12月缴纳。逾期1个月,照原额加征1/10;逾期两个月,加征4/10;逾期3个月,责成原保人代缴,并追缴牙贴。民国22年,合肥牙税比额为9600元,承包人实解正税11105元,附加1600元。次年实解11105元。
民国24年,《安徽省牙行营业税章程》规定,长期(5年)贴费及年营业税额为:1等贴费400元,年税40元;2等贴费200元,年税20元;3等贴费100元,年税10元;4等贴费60元,年税8元。短期(1年)贴费为:l等120元,2等60元,3等30元,4等20元,不收年税。
牙行代客买卖时抽收行佣,民国初年定为按成交金额5%抽收行佣,其中向买主取3%,向卖主取2%。民国24年,规定抽收行佣最高限为3%,由买卖双方各承担一半。
民国26年,合肥县牙税比额为法币(下同)14789元。民国30年,根据《安徽省牙行营业税征收章程》规定,按佣金额累进课征营业税,月收佣金不满300元的,课征6%;300元以上,不满500元的课征8%;至1500元以上的课征15%。对于临时牙行,收取佣金不满200元的按8%课税,分为四级累进,至800元以上的按15%课税。民国32年,牙行业营业税按所得佣金征收6%,民国35年8月,改按3%征收牙行营业税。
1949年2月2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颁布《行店注册办法》,规定牙行按成交额抽收3%佣金,取消一切恶习陋规,任客投行,自由买卖,不准抬高物价,不准偷税。同年5月,合肥市遵照皖北行署颁发的《征收牙贴税暂行条例》,开征牙贴税。每月佣金收入总额在旧人民币(下同)5000元以下者,征收8%;5000元至不满1.5万元者,征收10%;余每增加1万元,税率累进2%,至9.5万元,征收26%;9.5万元至不满11万元者,征收28%;11万元以上者,征收30%。
1950年全国统一税政,牙行按营业收益额课征营业税,按所得额课征所得税,从此废除了牙税。
上一篇:第一节 当税
下一篇:第三节 屠宰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