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居民防火
清代、民国时期,合肥地区“土墙茅舍、湮塞巷衢”,火灾频仍。如民国20年冬,西大街刘义丰杂货店(现为三孝口附近)发生火灾,从上午10时烧至下午4时,受灾户达2000多家。当时商会办的水龙局虽筹资购置了一架手压水龙,因水源缺乏,无济于事。曾一度募捐修深井,没挖出水。发生火灾,只得听天由命。
1950年底,合肥市开展冬季安全防火活动。全市设9个分会,组织单位、街道整修、添置消防设备,修建太平水池,并整顿义务消防队,对1404名义务消防队员进行了检阅。
1957年7月,全市推广小东门派出所开展居民防火循环红旗赛活动的经验。在消防队指导下,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开展防火循环赛,火灾明显下降。对评选出的374个优胜户、优胜居委会,分别授予“防火优胜红贴”和循环红旗。
1958年,根据居民中草房多,因小孩玩火、燃放爆竹常造成失火的情况,各街道居委会组织儿童防护队在街巷宣传防火安全。同年,开展了修改炉灶运动,发动群众将草房烟囱全部用瓦和石灰加以改进。仅下半年,修改炉灶烟囱15000多个,使炉灶引起的火灾从原来占全市火灾的40%下降到17%。
1963年,消防大队编印街道居民防火宣传材料,广为宣传,并对14个街道居委会和24个郊区生产大队进行了安全检查,消除了不安全隐患,并整建了部分义务消防队。1964年6月,重点检查了县桥、庙街、回龙桥、三牌楼、胜利路、二里街、双岗7个派出所地区的物资仓库、居民棚户区的防火工作。发现18处有200~300间的易燃建筑物和成片的居民棚户区。棚户区内还设有10多家商品批发部、重要物资仓库,火险隐患严重。为此,各街道和有关单位采取了防护和整改措施。市公安局印发了《给郊区社员的一封信》、《给全市居民的一封信》,向广大群众宣传消防常识。1965年,东市公安分局对街道居民防火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建立逐级防火责任制,派出所长全面负责,户籍警负责户口段,居委会、治保主任包片,治保委员包段,行政组长包院,各负其责;二是抓好防火安全检查。派出所每季度组织户口段互查,户籍员每半月对段内各组进行检查,各组每周一次自查,建立防火检查整改登记簿;三是建立会议汇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居民义务消防队;五是坚持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组织“十邻防护小组”,邻里互相关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义务消防组织遭到破坏,安全防火制度被废止。
1976年,市公安局发出了《关于加强防震棚防火措施的通知》。要求居民稠密区的防震棚分组搭盖,以防“火烧连营”。不准堵塞交通要道和通向消火栓的通道。加强巡逻,严禁明火照明、小孩随意玩火等。翌年底,动员群众自行拆除防震棚。
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郊区农村涌现了2.5万余户重点户、专业户。他们手里积聚的物资多,使用电器和明火大量增多。郊区政府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季节性防火安全检查。冬春季节侧重检查用火、用电设备及柴草堆的安全;午收时节重点抓麦场、稻谷场和粮棉仓库的防火安全。对“两户一体”逐一落实防火责任制,全区连续10年没有发生重大火灾。合肥纺织公司所在的和平路生活区,有职工3500余户。该公司自1982年以来配合街道制定了《安全防火公约》,派出宣传车深入街道、生活区播放防火宣传录音,巡回展出240幅消防图片,还运用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广为宣传,增强了群众防火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生活区一直无火灾事故。
80年代后期,城市改造和建设发展较快,绝大部分居民住进了楼房。居民用炊主要以煤炉、煤气灶为主,家用电器设备越来越多,街道义务消防队逐步由专业防火组织所代替。市区公安分局增设消防科后,经常深入街道加强防火安全宣传,普及家用电器和使用液化气的安全防火知识,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使居民生活区火灾明显减少。
1991年仲夏,合肥地区遭受特大洪水侵袭,部分灾民临时安置在堤坝庵棚内,火险隐患严重。消防支队主动为灾民生活自救重建家园提供消防服务,先后印发了《庵棚防火须知》,捐赠了价值万余元的消防器材,举办了灾民消防培训班,并组织力量深入灾区进行安全防火检查,督促整改火险隐患,有效地预防了灾民生活区火灾事故的发生。
企业防火
1955年10月17日,宿州路正昌弹花店发生火灾,殃及四邻,烧毁房屋46间,烧死6人,损失惨重。为此,公安机关发出通报,加强对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安全防火宣传和检查工作。1958年,市成立防火检查办公室,对全市66个工厂、41个仓库、64所学校、16所医院、娱乐场所进行防火检查,及时消除了一大批火险隐患。同时,开展了丰富多采的防火宣传。安纺一厂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防火宣传,举办治安消防展览会,组织广大职工、家属参观了30多幅图片、漫画,以及火灾案例和被损坏的消防器材等实物。编印100多本《防火常识》、《消防器材的使用与保养》小册子,发到各车间、班组。专职消防人员还深入各车间、科室,讲解消防常识并进行测验。厂业余剧团编演了话剧《消防桶和灭火器的控诉》,使广大职工群众受到了形象生动的消防常识教育。1959年,合肥市共有240个大中小型工矿企业,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物品,火灾明显上升。第一季度发生火警火灾14起,占全市火灾总数40%以上,经济损失3.2万多元。为此,市第三次消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加强工厂企业防火问题,确定消防工作实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工厂、企业作为城市防火工作的重点。
1962年,消防大队配合省冶金、机械、化工、供销等28个厅局对所属的333个工厂、企业单位,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协助重点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如帮助有的单位选址筹建危险品仓库等。是年冬防,消防大队印发了给全市职工的一封公开信,拟定了供工厂、企业、学校、机关选用的防火标语,编印火灾案例的通报。1963年,对省市427个工厂、企业单位分类排队,确定粮、棉、油、物资材料仓库、大型厂矿,企业、建筑工程中的130个单位为消防重点单位,并逐个单位帮助建立严格的检查管理制度,制定灭火作战计划。分期分批培训369名专职和义务消防骨干。该年由于采取立足面上保卫重点的有效措施,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火灾,一般火灾发生起数比上年下降12%,经济损失下降73%。年底,市人委召开安全防火工作授奖大会,55个先进单位和集体,605名先进个人受到嘉奖。
1964年元月,市委、市人委部署开展以防火安全为中心的大检查。市公安局发出通知,要求拥有救护车的医疗部门和交通运输及水电部门,在火场紧急需要时,应派出力量支援灭火作战,以避免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对座落在柳木巷、撮造山巷居民区内的百货和化工仓库发出《重大火险隐患通知书》,督促有关单位转移库存物资并搬迁新址。1973年初,通过对全市682个独立支部以上的工厂企业调查摸底,把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后损失大、伤亡大的化工站、石油站、粮、棉、百货物资仓库、重点文物、电台等61个单位列为消防保卫重点,并在这些重点单位列出225个要害部位,逐一制定落实安全制度和措施。
1974年,市消防大队配合有关部门抓重点消防保卫单位:一是对重点单位“五熟悉”,即熟悉水源道路、建筑结构、生产性质及工艺流程、物品堆放、消防组织情况;二是开辟宣传栏,张贴标语,举办文艺演唱会、轮训班,上业务课等,开展生动形象的安全防火宣传教育;三是对要害部位,落实岗位责任制,经常进行安全防火自查、互查和抽查,狠抓火险隐患及时整改;四是有计划地进行灭火演练,提高企业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的灭火实战能力。
1979年,市消防大队实行《防火检查纪录卡》制度。在检查中发现隐患,随时记录,由单位领导签字,整改一条,划掉一条。全年检查2000余个工厂、企事业单位,查出隐患3800多条,及时整改达76%。1981年10月,开展了安全防火“百日赛”活动,全市各单位召开安全防火会议1100多场,放映防火电影幻灯片290场,举办消防知识讲座180场,印发防火宣传材料24000多份,受教育的干群达22万多人次。
1984年,市公安局向全市发出贯彻执行《消防条例》,落实消防安全“十项标准”的通知。市消防大队防火干部深入到重点单位,帮助各单位从生产性质、工艺流程、危险程度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实施方案和措施,落实防火责任制。合肥化工厂作为试点单位,在组织验收中将省公安消防总队《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十项标准”的具体要求》分解成47条,按照各条款的难易程度和作用划定标准分,验收采用“百分制”,并把必须做到的条款累计分85分作为验收合格的分数线。通过10天检查验收,该厂以93分的成绩达到了“十项标准”。截止1989年,全市有94个重点单位达到“十项标准”,取得了消防合格证书。1988年以来,对合肥地区418个建筑工地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农村建筑队承包的工地火险隐患较多。经过重点清理整改,加强了基建工地防火工作。同时对市二轻、商业、供销、化工、医药、园林等系统和塑料公司、郊区乡镇企业的消防队进行了培训,共办培训班139期,受教育达7500多人次。
1989年,组织全市156个消防重点单位修订、完善了火灾作战计划,训练率达90%。同时,对全市1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超龄队员进行岗位调整,充实21人。
1992年春,针对冬春季节连续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情况,市公安局分行业、分系统开展专项治理。先后抓了影剧院、建筑装饰工程、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危险物品等专项消防管理。分头到各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了一批用火用电、安全疏散等方面的火险隐患,在抓建筑工程和装饰单位消防整治中,着重抓了工商银行所属的44家储蓄点、办事处的消防安全问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