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的天文学研究工作,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基本处于空白。1970年,中国科技大学由北京迁至合肥,开设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空间物理和大气物理专业,由此,合肥市天文学教学、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高水平的发展阶段。20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哨声和甚低频发射”、“二度磁场、重力场、电流场地形改正及用保角变换解决边界形状复杂的电流场问题”等一批科研成果获得了197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大会奖。近代化学系阎天堂等与中国科学院感光所、北京天文台研制的“KGT801a—O天文干版”较好地解决了低照度互易律失效问题,并建立了一整套测试方法,设计和建立了小型干版挤压涂布装置,经实验室测试及天文台实拍表明,其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感光度、互易率失效性、反差系统、最大密度、灰雾、分光特性、分辨率)都达到了国外同类干版(美国Kodakl03a—O)的水平,是照相乳剂研究中的一项突破,填补了我国感光材料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获1981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赵梅娜等研制成功的“4毫米射电辐射计”(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仪器),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发展我国毫米波射电天文学而提出的科研项目,可用于观测太阳射电、大气吸收和辐射、高温等离子体诊断及遥感等测量,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的“类星体的成团分布”于1989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利用类星光学巡天资料和类星体总表等各种不同样品,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证实了类星体存在着较星系为弱的成团特性,并且在国际学术界首先揭示了类星体成团特性随宇宙时间而演化的证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中国科技大学于1989年完成的“亳县陨石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矿物,通过对31种矿物作了细致研究,对陨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探讨了星际空间磁场变化规律,丰富了宇宙矿物学内容,经中国科学院评审认为该项成果是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
上一篇:第三节 化学
下一篇:第五节 地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