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甲醇
〔粗甲醇〕淮南化工总厂的粗甲醇工程,由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设计,化三建施工,1967年5月动工兴建,同年7月停建。1970年5月复建。1971年9月,设备、工艺管道和电气仪表设施等全部安装就绪。主要设备有:直径800毫米、高12米的三套管甲醇塔2台、单级双动卧式压缩机(N-306/285-320型)3台以及配套的醇分离器、水冷器、油分离器等。工程总投资657.63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粗甲醇2.5万吨。
1973年7月17日,淮化粗甲醇装置建成并投产,1号甲醇塔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的粗甲醇。此后,为保护甲醇合成催化剂和部分氧化剂,配套1台A.D.A法脱硫装置。随着淮化总氨生产的发展,1979年和1981年先后又建了2台甲醇合成塔,配套增建了水冷器、油分离器、醇分离器各2台及512型双列平衡活塞循环机和总滤油器各1台,使粗甲醇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精甲醇高产的需要。
〔精甲醇〕淮化精甲醇工程与粗甲醇工程同步建设,原设计能力为年产2万吨。1971年9月,全部设备(其中主要设备有精馏塔、脱醚塔、贮槽及旋涡泵等)和工艺管道安装完毕,还完成400立方米精甲醇贮槽及装车平台等设施。1973年7月17日精甲醇装置顺利投产。1973~1978年,产量始终未能达到设计能力,平均年产量仅1.136万吨。
自1978年3月开始,淮化对精甲醇系统进行了工艺和设备改造,把闲置的油水塔改造后串联作精馏塔,增添加碱设备,提高脱醚塔的萃取效率,试行杂质采出工艺并且定期清塔。经过技改,使精镏装置的运行由1978年前的月均18.4天增加到1979年的28.9天。精甲醇产量1979年达到2.565万吨。在此基础上,又选用新型的斜孔式塔板装备精馏塔,使1980年的精甲醇产量提高到3.656万吨,与此同时,开展QC质量管理活动,提高了精甲醇的优级品率。从1980年11月开始精甲醇出口日本。
1981年8月到1982年11月,淮化对精甲醇装置实行进一步技术改造,先后又增加了精馏、脱醚装置,改造蒸发、冷凝装置和闲置油水塔,变间歇式操作为连续生产,集中处理初馏物,这些措施使精馏系统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6万吨的水平。1984年后,强化了产品检测系统,甲醇优级品率一直保持100%。精甲醇注册商标为淮工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1980年、1988年两次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淮南化工总厂生产精甲醇4.188万吨,平均每吨成本为1256.71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品从投产到1990年,总产量为61.21万吨。1980~1985年共向日本出口3.394万吨。
二、甲醛
淮南化工总厂的甲醛装置于1986年2月5日建成并投产,当年产甲醛1692吨,吨醛耗醇590公斤,商标为淮工牌。装置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吨,采用氧化吸收工艺。生产设备有33台,主要设备为蒸发面积65平方米甲醇蒸发器、浮石银触媒充装1.2立方米的氧化炉、内装20立方米瓷环填料的吸收塔(2台)及每小时可打2400立方米空气的罗茨鼓风机等。1987年8月,通过重负荷试验,生产装置达到了设计能力。此后,对有关技术工艺进行革新改造,达到年产2万吨的水平。
为稳定地提高甲醛的产量和质量,淮化针对甲醛系统原设计未考虑到贵重的银触媒的再生问题,于1986年4月组织技术人员自行摸索银触媒的再生条件,编制再生操作规程,并自制设备进行银触媒的再生。在银触媒再生设备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作、安装了一套生产浮石银触媒的装置(此装置在1988年下半年生产了浮石银触媒200公斤),为甲醛生产的高负荷、长周期运行提供了先决条件。1987年2月,改造了氧化炉点火器,不仅使甲醛的生产周期缩短,而且还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气态甲醛的含醇量,仅1987年就节约原料甲醇296吨。此外,氧化炉测温点合理移位、软水氨冷器的改造及吸收塔由铝环改瓷环填料等技改措施,也为甲醛产量的提高和消耗的降低发挥了作用。1990年,由于受到市场制约,化工总厂生产甲醛1.224万吨。吨醛消耗精甲醇573.2公斤,生产成本为880.77元/吨。
淮工牌甲醛产品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甲醛溶液优级品的含醛量37.0~37.4%,一级品含醛量36.7~37.4%。1988年获省优,销往全国18个省、市。
三、电石
70年代初,泉山化工厂、市东风电石厂(后更名为东风化工厂)生产电石。1972年全市电石产量1291吨。
1974年4月,淮南电化厂电石车间建成投产,成为全市生产电石规模最大的厂家。设计规模为6000吨/年,电石炉变压器容量为3000千伏安。由于工艺、设备制造质量和安装等方面存在缺陷,当年生产不正常,产量仅达994.5吨。1975年开始对设备和工艺进行部分技术改造,将人工压放电极改为液压松放;入炉焦进行烘干处理;石灰和焦炭经计量混料配比后入炉等,使生产工艺和设备趋向合理,产量提高到3096吨。1982年,电化厂投资自建了一座双筒立式石灰窑,并从南京、巢湖购进优质石灰石自烧石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取得明显效益。为了实现满负荷运转,电化厂又将原变压器输出母排由铝排改为铜管并通水冷却,对变压器采取强迫油冷等技术改造,使电石产量大幅度提高,电耗物耗降低。1983年电石产量突破6000吨,超过装置设计能力,比1975年增长1倍。1986年,电石市场行情趋旺,电化厂实行以销定产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产量升至6903吨,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为了改善电石生产环境,1986年将电石炉由敞开式改为半封密式。1989年,电化厂对电石炉进行扩建改造,将原3000千伏安电炉变压器改为5000千伏安节能型低损耗变压器,使年生产能力由6000吨提高到1万吨以上。1990年电石产品一度滞销,产量仅为1709吨。
1990年,全市电石产量为3585吨。电化厂生产的电石产品,注册商标八公山牌,产品质量执行化工部标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四、溶解乙炔
1985年初,电化厂利用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富余的生产能力和电石开发溶解乙炔新产品。同年3月21日正式建成投产,5月8日通过鉴定验收,质量达到部颁标准。设计规模为年产40万立方米,当年生产3305瓶。溶解乙炔属80年代节能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因具有使用方便、节能、安全等优点,受到用户欢迎,荣获市新产品开发三等奖。1988年产量达1.906万瓶,创投产以来最高纪录。1990年产量为1.562万瓶。是时在淮南另有三四个厂家陆续生产溶解乙炔。
市电化厂生产的溶解乙炔,注册商标八公山牌。乙炔纯度≥98%,规格为6立方米/瓶。1987年获省优。
五、苯二甲酸酐
苯二甲酸酐由市有机化工厂生产。1970年初,为利用煤、电优势,发展地方化工,填补精细化工空白,市决定引进年产200吨涤纶树脂生产线,交给红卫木器厂代办。1971年初,苯酐工程开始兴建,1971年10月23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苯酐半成品。随后经过扩建改造,一套具有7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年产600吨的苯酐装置于1973年投入正常生产。主要设备为直径1米氧化炉沸腾床、LGA40-5000罗茨鼓风机、50平方米部分冷凝器、4立方米苯酐精馏釜、334944焦道生炉。生产苯酐的主要原材料是含量≥95%的工业萘、五氧化二钒。当年生产苯酐332吨,产值56万元,创利税7.8万元。1974~1975年,苯酐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吨左右,未达到装置设计能力。1976年,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安装了直径1.5米氧化炉沸腾床,同时参照国内先进技术,将氧化炉内水平档板过滤管结构改为旋风除尘器结构。氧化炉沸腾床于1977年5月1日试生产成功,使苯酐的年生产能力由600吨增加到1500吨。由于苯酐生产中的粉尘、噪音、废水严重污染环境,1978年省、市计委决定暂停苯酐生产,将生产装置搬迁到文家山,重建新厂。1980年下半年,年产1500吨苯酐装置在新厂区恢复生产,市有机化工厂成为化工部的苯酐定点生产厂家。1981年生产苯酐1028吨,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创产值171万元,利税39万元。1982~1983年,市有机化工厂对苯酐的粗制、精制配套、节能降耗系统进行重大改造:将直径1.5米氧化炉内单级旋风除尘改为两级旋风除尘装置;将直径1.5米氧化炉改为热熔冷凝和空气冷凝;把苯酐精制工段的精馏釜从4立方米扩大到8立方米;将道生炉从334944焦,改扩到753624焦。改造后的苯酐装置产量提高,物耗、萘耗下降。1985年生产1195吨,1987年,苯酐产量超过年产1500吨的设计能力,达1502吨,创产值2554万元,利税28.6万元。1989~1990年,因受市场影响,苯酐产品滞销,两年仅生产658.5吨。
有机化工厂生产的苯酐1983年获化学工业部行业评比工业萘单耗全国第三名;1987年注册腾飞牌商标,同年获得省优。
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1987年,市有机化工厂利用其主产品苯酐为原材料,开发苯酐系列深加工产品,自行设计安装了一条年产1000吨二丁酯生产线。同年11月生产出合格产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将邻苯二甲酸酐与正丁醇经酯化法制取的。其主要生产设备有:1500升酯化搪瓷反应釜,不锈钢酯化分馏塔,1500升不锈钢中和反应釜,1500升碳钢脱醇反应釜,1000升碳钢回收反应釜。1988年,市有机化工厂将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两个产品正式注册,商标为傲雪牌。当年共生产二丁酯409吨,创产值245.4万元,利税36.8万元。1989年后因滞销而停产。
七、草酸
1986年,市东风化工厂建成草酸生产车间,装置能力为年产草酸1000吨。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工艺上,是将黄磷尾气加热加压,与氢氧化钠合成为甲酸钠,再经450℃高温脱氢,生成草酸钠,再经硫酸酸化后净化干燥成含有2个结晶的工业品草酸。当年生产79吨。1990年,东风化工厂生产草酸303吨,自投产至1990年,累计生产678吨。东风化工厂生产的草酸,H2C2O4含量≥99.94%,采用聚氯乙烯桶包装,每桶重35公斤。产品质量稳定,畅销国内市场。
八、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简称PVC树脂,为市电化厂氯碱生产终端配套产品,筹建于1972年。原设计规模为年产3000吨,以电石为原料,采用悬浮法工艺,以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氢气经过合成制成氯化氢气体,再与乙炔气转化合成氯乙烯后聚合,制成PVC树脂。1980年,聚氯乙烯车间建成,但因资金不到位未能投产。此后,为优先考虑产品配套和解决氯气平衡,1982~1984年4次筹措资金,共生产180余吨。因产品质量差、销路不畅、资金耗费大、成本高等原因,最终未能连续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