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淮南烧制陶器的窑炉均为龙窑。分布在上窑镇莫邪山、高塘湖、乌鸦山、松树林之间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58年后又分别在大通、田家庵、洞山、八公山等地建团窑和隧道窑等。
龙窑多建造在山坡上,利用地形,挖一条深2米、宽2.2米、长约100米的坑道,坑道两侧用耐火砖砌至地面,由地面建一拱形盖。窑内每隔4尺(合1.33米)建一个对称台凳,在每个台凳中间、左右两侧及窑盖顶部均建有窑眼,坯体入窑后,以柴草烧约50~60小时,停火冷却7天后方可出窑。龙窑属直焰窑,窑内每皮(一皮约4尺)可装两球陶缸,中间装典子缸,顶部装肚缸,外加猪盆、圆瓮等。窑体倾斜30度,产品堆装得很高。烧成时,如遇上风、雨、雪天气,窑内气温受到影响,经常出现倒窑和烧裂现象。又因烧柴草,烧成后产品表面挂有窑汗,影响质量。1956年因柴草紧张且产品合格率低,改烧团窑。
团窑分半倒焰窑和倒焰窑2种。半倒焰窑结构简单,半成品入窑后砌起窑门,在窑门处留加煤口,火焰从燃烧室对面窑坑上的回道排出。烟囱和窑顶差不多高,烟道很短,无法控制窑内温差,热量损失大,产品合格率不高。1957年在此基础上改烧倒焰窑。
倒焰窑的特点是燃料经燃烧后,产生的火焰气流从喷火口喷出,先上升到窑顶,由顶部再返回到吸火孔,通过烟道汇合到总烟道,由烟囱排出,使窑体内部产生火焰对流,产品受热均匀,热能的利用率比直焰窑和半倒焰窑高,提高了产品质量,一等品率由原来的20~30%上升到40~50%,最高上升到70%,合格率达到90%。倒焰窑烧成温度高达1200℃,但停火冷却时大量余热白白浪费,再烧时还需重新升温。为节约能源和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多品种烧成,1972年改烧隧道窑。
隧道窑属现代窑炉,24小时流水作业,可充分利用余热炕坯。隧道窑分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3部分。烧造时依靠顶车将半成品用窑车定时从预热带逆着热气方向移动,烧成品进入冷却带,然后出窑。由于窑体断面积缩小,减少了窑内温差作用,可连续作业,不需烧一次加热一次窑体。同时燃烧带产生的余热,通过机械控制,得到充分利用,每吨产品可节煤180公斤。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产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