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卷烟
民国26年(1937年)秋,王仰之等人将蚌埠大来烟厂迁至凤阳刘府,生产卷烟。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在天长县铜城开办“新群烟草公司”,生产“飞马”牌卷烟。同时,城乡出现一批手工卷烟户,生产无牌卷烟销售。
解放后,蚌埠同生烟厂迁入凤阳府城镇楼西街,改名为淮上烟厂。迁址后,隶属凤阳县政府管辖,定为地方国营性质。当年生产卷烟996箱,完成利税5.3万元。
1951年凤阳县划归专署所辖,烟厂迁至滁城东关外,与面粉厂、发电厂、织布厂、印刷厂合并,总称为大成企业公司,隶属滁县专署领导。
1953年厂房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原有的手摇卷烟机、切丝机全部淘汰,购置了新中国卷烟机和电动切丝机各2台,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115人增到293人,年产卷烟8124箱。
1954年8月大成企业公司解体,烟厂仍称为淮上烟厂。1956年6月地方政府将公私合营定远炉桥裕农烟厂并入,次年7月泗县华兴烟厂部分工人调入,淮上烟厂职工人数增至300人。是年,卷烟产量1.43万箱,实现利税193万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烟叶连年欠收,卷烟生产跌入低谷,部分人员调出。1963年,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经国家轻工部决定保留淮上烟厂,定员300人,实有153人。1964年1月,全国烟草行业实行人财物、产供集中统一管理的托拉斯体制,淮上烟厂改名为滁县烟厂,隶属上海烟草公司管辖。1965年滁县卷烟厂隶属蚌埠烟草分公司,实行总分厂财务统一核算制。1968年“托拉斯”解体,滁县卷烟厂隶属专署。
1979年滁县卷烟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全省烟草系统实行人财物、产供销集中管理,成立烟草公司,滁县地区卷烟厂更名为滁州卷烟厂,同时成立滁县烟草分公司(包括天长、全椒、来安及滁县烟草批发部),全系统职工近千人,其中烟厂近800人(正式工493人),拥有32台卷烟机和两条生产线,年产量10万箱。
1983年7至8月间,烟厂先后遭水灾、火灾,损失24万余元。1985年,由上梅轻工设计院设计,进行危房易地重建和改造。同年10月新厂房破土动工,1986年10月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层高6.5米的主体工程竣工。
1986~1990年,烟厂共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改,先后从法国、西德、英国、意大利购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真空回潮机、切丝机、横包机、卷接机组和制丝线关键设备,共计50台(套),并购进近百套国产新型配套设备。1990年与技改前的1985年相比,卷烟产量由11.9万箱上升到18.6万箱;产值由1.02亿元增到2.77亿元;利税由4245万元提高到1.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由8.12万元提高到11.38万元,增长40%;固定资产原值由800.1万元增至7139万元,增长近9倍。
1991年,先后引进英国COGA—2型高速卷接机组和科马斯打叶线,生产工效提高3倍。1992年又投资130万元,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一套彩色电视监控系统;投资200万元建设一条高效率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网,企业现代化管理跃上全省先进水平。至1992年底,全厂占地12万平方米,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拥有制丝、卷接包设备19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300万元。1992年产卷烟18万箱,产值2.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1.32亿元。产品中有高、中、低多种档次和规格、多种香型,销售市场遍及省内外,在省内县级以上卷烟批发单位的市场覆盖率达98%,经济效益名列全区企业之首,从1989年起跻身中国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500强行列,排名218位,行业排名65位,居安徽省50强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9位。
主要产品有以醉翁亭为商标牌号的甲级烤烟型滤嘴烟“醉翁亭”,有为纪念中国女排三连冠而取名的乙级混合型滤嘴烟“红三环”,有新近研制开发的84′S甲级烤烟型滤嘴烟“扬子”、“敬亭山”、“美狮”、“天柱山”,84′S乙级烤烟型“红三环”、“天柱山”、“争光”等。其中84′s“醉翁亭”、100′S“红三环”卷烟,1988年双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在“安徽省首届名优新特产品展评会”上分别荣获“江淮之花”和“消费者喜爱产品”金、银杯奖。84′s“醉翁亭”卷烟,1989年被评为全省卷烟优质产品,是国家烟草总公司定点生产的175个甲级烤烟型牌号之一。84′S“红三环”卷烟,1990年被评为全国卷烟优质产品,为全国16个混合型重点B牌号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在天长县铜城开办“新群烟草公司”,生产“飞马”牌卷烟。同时,城乡出现一批手工卷烟户,生产无牌卷烟销售。
解放后,蚌埠同生烟厂迁入凤阳府城镇楼西街,改名为淮上烟厂。迁址后,隶属凤阳县政府管辖,定为地方国营性质。当年生产卷烟996箱,完成利税5.3万元。
1951年凤阳县划归专署所辖,烟厂迁至滁城东关外,与面粉厂、发电厂、织布厂、印刷厂合并,总称为大成企业公司,隶属滁县专署领导。
1953年厂房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原有的手摇卷烟机、切丝机全部淘汰,购置了新中国卷烟机和电动切丝机各2台,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115人增到293人,年产卷烟8124箱。
1954年8月大成企业公司解体,烟厂仍称为淮上烟厂。1956年6月地方政府将公私合营定远炉桥裕农烟厂并入,次年7月泗县华兴烟厂部分工人调入,淮上烟厂职工人数增至300人。是年,卷烟产量1.43万箱,实现利税193万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烟叶连年欠收,卷烟生产跌入低谷,部分人员调出。1963年,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经国家轻工部决定保留淮上烟厂,定员300人,实有153人。1964年1月,全国烟草行业实行人财物、产供集中统一管理的托拉斯体制,淮上烟厂改名为滁县烟厂,隶属上海烟草公司管辖。1965年滁县卷烟厂隶属蚌埠烟草分公司,实行总分厂财务统一核算制。1968年“托拉斯”解体,滁县卷烟厂隶属专署。
1979年滁县卷烟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全省烟草系统实行人财物、产供销集中管理,成立烟草公司,滁县地区卷烟厂更名为滁州卷烟厂,同时成立滁县烟草分公司(包括天长、全椒、来安及滁县烟草批发部),全系统职工近千人,其中烟厂近800人(正式工493人),拥有32台卷烟机和两条生产线,年产量10万箱。
1983年7至8月间,烟厂先后遭水灾、火灾,损失24万余元。1985年,由上梅轻工设计院设计,进行危房易地重建和改造。同年10月新厂房破土动工,1986年10月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层高6.5米的主体工程竣工。
1986~1990年,烟厂共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改,先后从法国、西德、英国、意大利购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真空回潮机、切丝机、横包机、卷接机组和制丝线关键设备,共计50台(套),并购进近百套国产新型配套设备。1990年与技改前的1985年相比,卷烟产量由11.9万箱上升到18.6万箱;产值由1.02亿元增到2.77亿元;利税由4245万元提高到1.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由8.12万元提高到11.38万元,增长40%;固定资产原值由800.1万元增至7139万元,增长近9倍。
1991年,先后引进英国COGA—2型高速卷接机组和科马斯打叶线,生产工效提高3倍。1992年又投资130万元,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一套彩色电视监控系统;投资200万元建设一条高效率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网,企业现代化管理跃上全省先进水平。至1992年底,全厂占地12万平方米,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拥有制丝、卷接包设备19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300万元。1992年产卷烟18万箱,产值2.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1.32亿元。产品中有高、中、低多种档次和规格、多种香型,销售市场遍及省内外,在省内县级以上卷烟批发单位的市场覆盖率达98%,经济效益名列全区企业之首,从1989年起跻身中国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500强行列,排名218位,行业排名65位,居安徽省50强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9位。
主要产品有以醉翁亭为商标牌号的甲级烤烟型滤嘴烟“醉翁亭”,有为纪念中国女排三连冠而取名的乙级混合型滤嘴烟“红三环”,有新近研制开发的84′S甲级烤烟型滤嘴烟“扬子”、“敬亭山”、“美狮”、“天柱山”,84′S乙级烤烟型“红三环”、“天柱山”、“争光”等。其中84′s“醉翁亭”、100′S“红三环”卷烟,1988年双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在“安徽省首届名优新特产品展评会”上分别荣获“江淮之花”和“消费者喜爱产品”金、银杯奖。84′s“醉翁亭”卷烟,1989年被评为全省卷烟优质产品,是国家烟草总公司定点生产的175个甲级烤烟型牌号之一。84′S“红三环”卷烟,1990年被评为全国卷烟优质产品,为全国16个混合型重点B牌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