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何在?
正当中国社会在秦王朝暴政统治下无法解脱的时候,一场惊天动地的农民战争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使社会解脱了危机。最初点燃烽火的两个人物是陈胜和吴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的闾左戍卒900人,在两个县尉的押送下,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境内),不能按期抵达。按照秦律,延误时间将被判处死刑,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他们举起了反秦大旗,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俩在这九百戍卒中任屯长。在生死攸关之时,二人决意联合举兵,在经过简单筹划之后,以公子扶苏、项燕为口号,发动了起义。据《史记》记载,陈胜早怀鸿鹄之志,且对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观察,这在最初起义的筹划中可以看出。然而就起义的口号而言不免漏洞丛生。二人均为楚人,起义亦爆发在楚地,以战国时楚国将领项燕为口号固然甚合时宜,项燕在秦国灭楚过程中,一直抵抗到最后,直至战死,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楚国境内一直广为流传;然而同时抬出了毫不相干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则未免牵强,因为这对楚地居民无任何号召力可言。在起义前夕假扮狐狸悲鸣"大楚兴,陈胜王",也显示当时人所具有的强烈的鬼神观念。
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大泽乡,进而攻占了蕲县,巩固了根据地,然后向东展开攻势,在陈胜部将葛婴的带领下很快占领了今河南、安徽境内的大片土地。在行军过程中起义军不断得到壮大,随即北向进攻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这里他们的影响空前扩大,六国时期的很多旧贵族如张耳、陈余、魏咎、周文也纷纷依附,一时之间陈县成为起义者的中心,一切反对秦朝的旧贵族和不堪朝廷重负的平民都在向这里靠拢。起义军在这里开始建立政权,陈胜自称张楚王,以房君蔡为上柱国,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军政权在这里草草创建,尽管极为粗略。起义军在陈县的胜利,使大泽乡燃起的烽火,飞速蔓延到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从空间分布而言,这些地区基本都属于原关东六国的统治区域,故这次起义亦可被看成六国境内居民共同反秦的举动。原本散布在各地的零散力量,很快以陈县为中心,汇合成一支巨大的洪流,成长为一支秦王朝不得不重视的力量。
随后起义军开始向西、北、南三面出击:南路邓宗率军攻九江郡,北路武臣、张耳、陈余率军渡过黄河向魏国旧地挺进,主力军则向西对秦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进攻。西路军具体又分为三路:一路由假王吴广率领进攻荥阳,以打开通往秦都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从南阳(今河南南阳)直叩武关,以突破进入关中的另一通道;最后一路主力军由周文率领,直捣咸阳。这样,在全国的广大地区,形成了起义军对秦王朝腹地围攻的形势。
农民起义固有的弱点很快随着高奏的凯歌逐步暴露,经历了最初的胜利以后,起义军内部出现分裂。北路军武臣在旧贵族张耳、陈余鼓动下自立为赵王,脱离了起义军。周文军队在进入关中后,孤立无援被章邯击败,随后吴广军队也被章邯击败,其他各路多拥立旧贵族自立,争权夺利导致各支军队纷纷脱离陈胜,或自立为王,或拥立旧贵族为王,将已取得的战果拱手让人。这时的起义军都城陈县则完全被孤立,很快也被击破,陈胜被杀,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在高歌猛进中轰然崩塌。
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首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随后在全国各地引发的起义数不胜数,秦王朝正是在之后的浪潮中结束了统治,正是陈胜的起义引起的破冰效应,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陈胜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但它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起义却一直在持续,秦王朝在关东的统治已基本宣告结束。它的意义更在于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之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起义最初即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向一直以来的贵族血统制度发出挑战,揭开了中国古代平民阶层对王侯将相位置从艳羡到问鼎的过程,是下层社会首次有意识地试图对等级制度重新洗牌的举动。从这一角度上说,这一口号并非所谓反对皇权与贵族制,它的含义在很长时间内被误解。事实上它指的是,要当王侯将相不一定靠祖传,像陈胜这样佣耕的人,只要有决心,也可以染指王侯将相的地位。所以这是一次试图推翻旧的等级制度,以自身为核心建立新等级制度的尝试。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